时间:2024-11-13
230000安徽省医学科学研究院,安徽合肥
下呼吸道感染已成为人类死亡的常见病因之一,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位病因,是最常见的住院感染[1]。病原微生物分析是开展下呼吸道感染治疗的证据,本文尝试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特征,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选取2017年1月-12月收治获得性肺炎患者56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195例,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1月-12月收治获得性肺炎患者56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195例,合计251例,其中男149例,女102例;平均年龄(51.4±19.5)岁。纳入标准:①明确诊断,进行了病原学检查;②临床资料完整。
方法:根据感染的特征、患者诊断需求进行检验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的对象,采集的标本主要为痰液、支气管冲洗液、肺泡灌洗液、血液等。痰液采集主要为晨痰,清水漱口,深吸气后气管深处咳出痰液,少痰或浓痰的对象,需要雾化吸入诱导排痰。在发热早期、高峰期,双侧双瓶采血,每瓶采血量不少于10 mL。血清学检查,主要用于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体、血清抗体检测。病原学检查主要采用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采用培养法进行病原学分析。全自动菌种鉴定仪鉴定。肺炎支原体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标本IgM抗体,肺炎衣原体采用面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gM抗体,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抗体IgM检测试剂盒等病毒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病毒感染。
观察指标:医院收治获得性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对象的病原阳性对象、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混合感染情况。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阳性率、细菌感染阳性率高于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毒感染率、病毒与非病毒病原体感染意义(P<0.05),医院收治获得性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感染情况,见表1。
耐药菌检出情况:医院获得性肺炎耐药菌、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高于社区获得性肺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计耐药菌检出率46.83%、多重耐药菌检出率36.51%,见表2。
表1 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感染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对比
本次研究显示,医院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对象病原检测阳性率约62.70%,从其他文献报道来看,感染阳性率与来源、检验的适应证、检验的质量控制水平有关[2]。许多患者因病情较轻,病原密度相对较低,从而导致检验结果阴性。
从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来看,存在以下特征: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检出阳性率较高,可以达到82.14%,患者的病情相对更重,肺泡灌洗液采集率高、重症肺炎占比较高,其他文献报道结果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3];②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对象细菌感染阳性率较高,达到80.36%,这与医院的病原微生物分布、下呼吸道感染来源有关,医院获得性肺炎多与卧床、机械通气等侵入性操作等因素有关,其中绝大多数的病原体来源于外部,是外源性感染;③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毒感染率较高,病毒性肺炎常流行性发作,患合并感染率较高;④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耐药菌、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较高。医院环境具有特殊性,容易产生获得性耐药。全国监测发现,耐药菌、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都呈上升趋势。
表2 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耐药菌检出情况[n(%)]
为此,医院针对下呼吸道感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深入分析呼吸道感染的来源,了解来源后,根据感染病原学特征,指导肺炎的治疗;②重视肺炎病原学的监测,了解感染特征、耐药特征的变化情况,从而指导抗生素的应用,降低耐药菌产生风险;③重视肺炎的预防,特别是在社区,需要推广肺炎疫苗,我国肺炎疫苗的接种率较低,对于那些基础状态较差、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对象,若发生肺炎身体机能则可能会迅速恶化,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推广疫苗;④各个科室需要根据肺炎病原学监测结果,指导感染防控工作。
不同来源的下呼吸道感染对象病原学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医院获得细菌感染率、耐药率更高,社区获得性肺炎感染的对象混合感染比重较高。需要重视病原学检测,指导抗感染治疗,对于频发病毒性肺炎的对象,推荐接种疫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