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64层螺旋CT诊断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意义分析

时间:2024-11-13

425600湖南省宁远县人民医院

冠状动脉疾病主要是由于心肌发生短暂性缺血、缺氧诱发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和胸部不适感等。据有关研究资料表示[1],机体动脉粥样硬化性变化因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受到直接影响,而且这种紊乱现象在粥样硬化各个环节和冠心病中都有存在。以往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关键方式就是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可该方式是一种有创检查手段,通常情况下,患者无法耐受。在64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背景下,其在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上,取得了满意的成效[2]。本文针对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采取64层螺旋CT诊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2~78岁,平均(56.82±3.12)岁;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3~77岁,平均(56.12±3.05)岁。全部患者均自愿参与本课题研究,按照《实用科学》中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予以诊断,并排除治疗依从性较差者、血液疾病患者和严重心、肝、肾等器官疾病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采取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方式,而观察组采取64层螺旋CT诊断方式。在进行检查之前需要稳定患者的心率在稳定范围内,予以每分钟70次心率患者倍他乐克治疗,之后实施CT、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措施。行冠状动脉成像后,需要对心电门的控心脏扫描模式进行设定,根据每分钟5 mL的速度将进行50~80 mL碘海醇注射,在扫描时要和对比剂的流动方向一致。等到CT数值达到90HU阈值以后,则启动扫描,扫描范围从气管隆突一直到心脏隔面,具体扫描时间控制在6~10 s之间。将扫描后的图像传送至BAW4.4工作站进行处理,主要含有曲面重建、容积重现、横断面影像、多平面重组等。经过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有关检查后1周,让患者进行常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采用本院规定的飞利浦Alloer血管造影机,采用18G穿刺针经股动脉予以穿刺,将5~6 F冠状动脉造影导管置入左右冠状动脉开口部位,注入370 mg/mL碘海醇对比剂,并采集冠状动脉影像,将检测的影像传至EBW工作站进行有关图像处理措施。

评价标准:由本院影像科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估,依照双盲法对其进行判定,将狭窄程度分为闭塞、重度狭窄、中度狭窄和轻度狭窄四级:狭窄不足50%则表示轻度狭窄;狭窄50%~75%则表示重度狭窄;狭窄75%以上则表示重度狭窄;完全狭窄则表示闭塞。并观察两组患者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率,记录其例数和正确检出率。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观察的轻度狭窄诊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闭塞、重度狭窄、中度狭窄上,诊断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通常而言,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50%及以上,此时血流动力学则会呈现出显著的病变特征,临床在诊断时相对容易。冠心病患者在发病初期,主要临床症状就是冠状动脉狭窄,由于这一刻的血流变化不明显,经常被忽视,导致诊断效果不显著[3]。以往临床主要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可该方式对患者造成严重损伤,而且容易受到不同因素的不利影响,具有较低的临床诊断率。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64层螺旋CT诊断方式不断涌现在临床诊断领域,对比常规诊断而言,其可有效提升临床诊断率,而且能将心血管的三维重建立体影像显示出来,作为一种新型的无创伤性诊断方式,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时应用64层螺旋CT诊断方式,其充分体现出诊断正确率高、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和风险小等特点,获得了临床医师和患者的接受和认可[4]。由于64层螺旋C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清晰的呈现出血管壁全面情况,将冠脉造影的缺陷进行弥补,从而对比冠脉管壁是否出现非钙化性斑块或者轻微的钙化板块。另外,在对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检查时,患者无明显的痛苦,具有一定可靠性和安全性,患者容易接受,尤其是在高危人群中,为临床诊断冠状病变和导致其发病因素提供充足的参考依据[5]。经本次课题研究结果可知,在诊断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时,应用64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十分显著,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效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具有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综上而言,对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采取64层螺旋CT进行诊断,其诊断价值较高,可谓是临床诊断的理想方式,值得广泛普及推广。

表1 观察两组患者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率[n(%)]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