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4
410300浏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控制室速、室颤,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1]。为了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胺碘酮治疗疗效,我院针对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分析。
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7例,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38~79岁,平均(57.10±5.26)岁。治疗组39例,男28例,女11例;年龄37~78岁,平均(57.24±5.36)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本次观察均在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方法:①常规组实施单纯利多卡因治疗,采用静脉推注的方式给予患者50 mg利多卡因进行治疗,后给予3 mg利多卡因进行静脉滴注,若治疗无效0.5 h后给予患者50 mg利多卡因进行静脉推注,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后1 min内给予2 mg利多卡因进行静脉滴注,1 h内利多卡因的使用剂量应<300 mg,24 h内的使用剂量应控制在<1 200 mg。②治疗组实施胺碘酮治疗,将150 mg胺碘酮加入20 mL生理盐水中进行稀释,稀释后在10 min内进行静脉输注,后给予患者1 mg/min胺碘酮维持静脉滴注,6 h后将剂量减至0.5 mg/min,直至患者病情好转后停止静脉治疗,给予患者200 mg胺碘酮进行口服,3次/d,连续治疗7 d后改为2次/d,连续治疗0.5个月后改为1次/d,每次口服剂量不变。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LVEF水平、FS水平、E/A水平、显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显效标准[2]:患者治疗后室性心动过速现象消失或室性早搏症状相对于治疗前至少减少>80%,患者不存在主观不适。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LVEF水平、FS水平、E/A水平:两组患者治疗后的LVEF水平、FS水平、E/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显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属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3],室性心律失常现象的出现不仅仅对患者已经存在缺血现象的心肌造成损伤,还会不断扩大心肌梗死的面积,加速心功能的恶化程度,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因此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
表1 两组患者的LVEF水平、FS水平、E/A水平比较(±s,m/s)
表1 两组患者的LVEF水平、FS水平、E/A水平比较(±s,m/s)
组别 LVEF水平 FS水平 E/A水平常规组 0.41±0.10 0.32±0.07 0.75±0.46治疗组 0.59±0.13 0.52±0.11 0.99±0.15 t 6.797 5 9.490 2 3.094 3 P 0.000 0.000 0.002 8
表2 两组患者的显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以往临床中一般选择利多卡因对患者实施治疗,利多卡因能显著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症状,缩小ST-T弓背抬高的振幅,改善患者缺血心肌[4],抑制缺血坏死及恶化现象的出现,但利多卡因作用时间较短,疗效不显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胺碘酮属于临床中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药物,主要通过对钾通道进行抑制,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钙通道,将窦房结与房室结的功能降低,抑制动作电位3相[5],减缓患者心率,长时间使用胺碘酮还能减轻患者心力衰竭的症状,促进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减少病死现象的出现[6]。本次观察的结果数据显示,实施胺碘酮治疗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LVEF水平、FS水平、E/A水平、显效率等指标明显优于实施利多卡因治疗的常规组患者,说明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胺碘酮治疗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