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无张力腹外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时间:2024-11-14

224363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四明医院

本次研究对象为30例腹外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对比。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8年5月收治腹外疝患者30例,均符合腹外疝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且患者本人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抽签的方式随机将3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男13例,女2例;年龄48~75岁,平均(62.1±5.4)岁。对照组男12例,女3例;年龄47~76岁,平均(53.2±4.1)岁。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对比要求。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和试验组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无张力腹外疝修补术治疗,方法如下: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行长度6~8 cm的常规腹股沟切口,并将患者腹膜各层逐一切开,使腹外斜肌腱膜得到充分暴露,沿纤维方向进行切开,将精索和系膜进行分离。若患者疝囊较小,将其从精索组织中进行分离后,直到内环口推入腹腔,以避免患者出现阴囊血肿情况;若患者疝囊过大,则需要对其从中间进行分离,首先对远端进行剥离,使近端游离至疝囊颈部,对囊体横断处进行缝闭,将大疝囊分离成为能够置入锥形网的小疝囊,对其进行严密缝合后胸疝环口推入腹腔;若患者为直疝,则应放入直疝三角,对网塞外边与内环周围的腹筋膜进行缝合固定,一般缝合6~8针,以确保筋膜在展开后能够对缺损部位进行有效修补,要求患者进行咳嗽,若网塞未弹出,则说明其固定良好。对网状平片进行良好放置,使其能够平整、牢靠地覆盖于腹股沟管后壁和疝塞表面,将内侧部位与耻骨结节进行缝合,将外侧部位与腹内斜肌腱进行缝合,将下方与腹股沟韧带进行缝合,将上方固定于联合腱,对手术区域进行止血后,将腹外斜肌腱膜进行间断缝合,最后对患者的腹壁各层及切口进行缝合,注意在为患者进行缝合的过程中,避免患者的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受到压迫。给予患者沙袋加压伤口,托起阴囊,并留置导尿管24 h。

观察指标:①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②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对比: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试验组患者发生并发症3例(20.00%),对照组患者发生并发症9例(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腹外疝是普外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患者男性居多[1],并且多为>60岁的老年患者[2],能够在患者腹压升高、腹壁强度降低的情况下各器官连同腹壁膜等组织由患者的腹壁薄弱点进入其他组织,并于局部形成肿块[3-4],对患者的身心健康能够产生不利影响。临床上一般采用张力缝合术为患者进行治疗,但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5],不利于患者的临床恢复,所以需要为患者寻找一种效果更好的治疗方法[6]。对无张力腹外疝修补术进行应用,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对修补后的张力切口进行良好的缓解,从而促使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得到降低,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自主活动时间(h) 住院时间(d)试验组 15 42.6±2.7 4.6±0.4 12.8±1.7 3.1±0.6对照组 15 60.1±3.4 7.6±0.5 23.1±2.3 5.2±1.6 t 12.801 32.796 25.209 22.750 P<0.05 <0.05 <0.05 <0.05

研究显示,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自主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患者并发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认为,对腹外疝患者采用无张力腹外疝修补术进行治疗,能够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良好的改善,并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促进患者的恢复和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