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4
543000梧州市中医院下肢骨关节2科,广西
盘状半月板又被称为盘状软骨,其半月板高度及宽度均大于正常半月板,整体呈盘状。盘状半月板多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外侧多见,因种族不同发病率也有所不同[1]。盘状半月板损伤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关节弹响、绞锁感,同时伴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及疼痛。关节镜下通过半月板修整成形术、修整成形+固定术及半月板次全切术等手术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功能,且手术切口小、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2]。本文通过回顾2015年1月-2018年1月关节镜治疗的97例(113膝)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术后结果,分析其临床疗效及术后疼痛影响因素。
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97例(113膝),术后功能进行随访,其中男56例,女41例;年龄12~65岁,平均37.6岁;术前症状持续时间1周~10个月,平均(3.6±1.2)个月。左膝49例,右膝48例,双膝16例。日常生活扭伤36例,运动锻炼损伤35例,交通意外损伤42例。
方法: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术前MRI确诊盘状半月板损伤且无关节软骨损害。手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患肢大腿常规充气式止血带,手术采用标准膝关节内外侧膝眼入路,关节镜下探查具体损伤类型,根据盘状半月板损伤程度及部位选择半月板修整成形术、修整成形+固定术及半月板全切术等手术方式,非半月板全切手术患者一般保留6~8 mm厚度。术后常规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术后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
评价指标:术后按照IKeuchi分级标准进行分级[3]。①优:无任何体征,活动无受限,无弹响及疼痛;②良:无任何体征,活动时偶尔轻微疼痛;③可:有体征,活动时轻中度疼痛,活动范围正常;④差:有体征,活动时中至重度疼痛,活动受限。将IKeuchi分级优良分为无痛组、可差分为疼痛组。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临床疗效: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8.3±7.4)个月,术后结果按照IKeuchi分级标准进行分级:优68例(60.1%),良27例(23.9%), 可 11 例(9.8%), 差 7 例(6.2%),总体优良率达84.0%。
关节镜术后疼痛组及无痛组临床资料比较:疼痛组及无痛组的年龄、症状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损伤方式、体重指数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生物力学研究证实半月板具有稳定关节、缓冲振荡、润滑关节、传导载荷等作用。传统观念认为,半月板缺少自我修复功能,多予以直接切除,很少予以修补缝合。自1885年Annadale首次报道全切术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半月板全切成为盘状半月板治疗的主流手段。开放式全切术切口入路较大,关节腔暴露时间久,易导致关节感染,预后差。组织学认为,盘状半月板胶原纤维的混乱会增加半月板退行性变的损伤率[4]。长期临床观察同样显示,半月板的切除,导致膝关节摩擦应力集中,引起关节退行性改变[5]。
研究显示,疼痛组和无痛组的年龄、症状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盘状半月板作为一种畸形发育性疾病,见于各个年龄段。在一项关于盘状半月板损伤在各年龄段研究显示,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的年龄分布,<20岁组患者数量最多,认为其年龄分布表现为青少年患者较多[6]。研究中临床资料统计显示无痛组平均年龄(30.6±7.6)岁,疼痛组平均年龄(57.4±9.7)岁,疼痛组平均年龄远大于无痛组,而盘状半月板的组织学研究显示年龄较大患者半月板环状胶原系统破坏更为彻底,可诱发术后疼痛。术前症状持续的时间越长,盘状半月板退变和损伤的程度越重,保留的可能性越小,术后疼痛的可能性越大。如果外伤后出现疼痛、关节绞锁、功能障碍等情况,应及时行MRI检查。普通X线检查无法观察大盘状半月板损伤,仅显示关节退行性改变。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行膝关节MRI以明确诊断。软骨信号异常、半月板横径增宽、相关标志发生位移等常提示盘状半月板的损伤[7]。关节镜下及时明确其损伤类型、形态异常及半月板的稳定程度,并根据情况行半月板修整成形术、修整成形+固定术及半月板次全切术等。理论上认为,将盘状半月板部分切除并修整为类似正常半月板的形状,能够起到类似正常半月板的作用,防止半月板完全切除导致膝关节不稳定。疼痛组多症状持续时间>2周,而无痛组均2周内就诊。因此,关节镜手术可有效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年轻患者及早期手术能够减少其术后疼痛。
表1 关节镜术后疼痛组及无痛组临床资料比较(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