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比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后交通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

时间:2024-11-14

芦东根等

摘要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后交通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方法:收治后交通动脉瘤患者108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4例。A组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治疗,B组患者采用手术夹闭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认知功能障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后交通动脉瘤患者采用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手术夹闭;介入栓塞;后交通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

后交通动脉瘤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动脉瘤,在破裂前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针对此类疾病需要尽快在动脉瘤破裂之前确诊治疗,才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预后。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夹闭治疗以及血管内介入栓塞进行治疗,本次选择我院后交通动脉瘤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2月-2017年4月收治后交通动脉瘤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方式分为A组和B组;各54例。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和全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后交通动脉瘤,且排除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者、前交通动脉瘤以及精神疾病者。A组男34例,女20例;年龄26~74岁,平均(51.6±5.49)岁;术前Hunt-Hess分级中Ⅰ级22例,Ⅱ级14例,Ⅲ级12例,Ⅳ级6例;B组男32例,女22例;年龄25~76岁,平均(52.4±5.78)岁;术前Hunt-Hess分级中Ⅰ级24例,Ⅱ级12例,Ⅲ级10例,Ⅳ级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①A组: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给予患者全身麻醉,使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患者股动脉,在置入6F导管后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在检查过程中明确动脉瘤的形态、大小等基本信息。将引导管置至患者颈内动脉岩骨段,按照动脉瘤的基本状态在微导丝辅助下将微导管慢慢导入患者动脉腔内和外界交界处,随后选择合适的弹簧圈进行栓塞,在血管造影下观察栓塞情况以及载瘤动脉情况。有部分宽颈动脉瘤患者给予球囊辅助或支架辅助进行栓塞,在复查时通过血管造影观察到动脉瘤不再显示阴影,则载瘤动脉通畅。②B组:采用手术夹闭治疗,主要采用瘤颈夹闭手术进行治疗。具体操作:对患者行开颅操作,开颅时磨除患者蝶骨嵴,形成一个光滑的平面,保证能够从蝶骨嵴部位直视到患者颅底部。手术切开患者硬脑膜,将患者额叶轻轻抬起,开放颈动脉池、视交叉池以及嗅池,释放患者脑脊髓液,塌陷患者脑组织。将患者脑组织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开放蛛网膜下腔,分离动脉瘤颈后夹闭,清除患者脑池内存在的积血,清洗手术区域,防止患者血管痉挛。若在手术夹闭治疗过程中遇到患者动脉硬化严重的情况,应该采取自体颞肌与生物蛋白胶及逆行实施动脉瘤包裹手术。手术结束后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进行预防血管痉挛相关处理。

观察指标(评价标准):①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动眼神经麻痹、脑梗死、急性脑积水、肺部感染)。②应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对患者治疗后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分,总分30分,其中27~30分为认知功能正常,<27分为认知功能障碍。

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差异用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用t值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认知功能障碍情况比较:A组与B组患者认知功能情况对比,差异无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一类常见的脑部出血疾病,后交通动脉瘤是颈内动脉主干动脉瘤,破裂之后对人体危险性很大。目前临床上手术方式不断改进,其中介入治疗与显微镜治疗技术得到了提高,手术夹闭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清除患者颅内积血,还能够预防再次出血,减轻患者血管痉挛,相比介入栓塞治疗,手术夹闭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破裂出血。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7.78%,认知障碍率22.22%;B组依次为22.22%、18.5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外科治疗方式对治疗后交通动脉瘤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少,患者预后良好,可以根據患者不

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