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幼儿急疹120例诊治体会

时间:2024-11-14

雷良清

摘要 目的:总结幼儿急疹的诊治体会。方法:收治幼儿急疹患儿120例,分析幼儿急疹的诊治方法。结果:患儿主要表现为热退疹出;治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ANC)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結论:幼儿急疹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个月~1岁;主要表现为高热;可持续3~5 d;皮疹呈红色斑丘疹。给予清热解毒中成药、抗病毒药、退热药等进行治疗,早期诊断及对症治疗十分重要。

关键词 幼儿急疹;诊断;治疗

幼儿急疹又被称为婴儿玫瑰疹,是一种常见于婴幼儿时期的急性出疹性疾病,由人疱疹病毒6型(HHV-6)、7型(HHV-7)感染所致,该病的典型特征是热退疹出,早期一般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常在出疹前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川崎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目前对于幼儿急疹的治疗存在滥用抗生素、过度治疗等现象,为改善患儿预后应早期进行诊断并给予合理有效的治疗。本文将以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20例幼儿急疹患儿为研究对象,总结1年来幼儿急疹的诊治体会,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幼儿急疹患儿120例,男63例,女57例,年龄<2个月2例(1.7%),4~6个月19例(15.8%),6个月~1岁86例(71.7%),1~1.5岁11例(9.2%),1.5~3岁2例(1.7%)。

诊断标准:婴幼儿时期发病,发热3~5 d,热退疹出,主要分布于面颈部和躯干。

方法: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时间、临床表现、体征、血常规、大便常规、心肌酶谱、脑脊液、病原学检查等,并对患儿治疗所使用的药物、住院时间、出院诊断、疗效等进行详细记录。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热退疹消,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②好转:体温降至<39℃,热退疹消,其他症状得到改善;③未愈:发热不退,出现并发症。

统计学方法: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用百分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临床症状、体征表现:所有患儿均存在发热症状,体温均>39℃;发热持续2~3 d,平均(1.8±0.4)d,热峰平均(39.8±0.3)℃。热退疹出107例,其中热退后<24 h出疹96例,热退24~48 h内出疹15例,热退>48 h内出疹9例。热性惊厥19例,60例患儿伴有腹泻、呕吐、食欲缺乏、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115例患儿伴有咳嗽、咳痰、流涕、鼻阻塞等呼吸系统症状。皮疹多为红色斑丘疹,无瘙痒症状,多分布于躯干、面颈部,四肢较少。咽部充血116例,伴扁桃体肿大18例,淋巴结肿大11例。

实验室检查:WBC升高20例,粒细胞减少症20例,血小板减少4例,心肌酶谱异常36例,转氨酶升高66例,良性颅内压升高4例。大便常规正常100例,异常20例。经检测HHV-6感染68例,HHV-7感染30例,未检出病毒抗体22例(采用ELISA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测定HHV-6、7型IgG、IgM抗体,IgM抗体阳性,高滴度IgG以及恢复期IgG抗体4倍增高等可说明HHV-6、HHV-7感染存在,当从脑脊液内测到IgM抗体或IgG抗体时,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存在,IgM抗体一般产生于感染后5 d,可持续存在2~3周,IgG抗体于感染后7 d产生,4周后达高峰,可持续较长时间)。中性粒细胞计数(ANC)<1.5×109/L20例,平均(0.75±0.33)×109/L,治疗后ANC水平升高,较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片检查显示正常49例。脑电图正常72例,界限性脑电图30例,异常脑电图18例。行心电图监测20例,其中正常9例,窦性心律不齐4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T波改变2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低电压2例。

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5 mg/(kg·次),2次/d,静脉滴注;阿糖腺苷注射液5 mg/(kg·次),1次/d,静脉滴注,连续治疗3 d。体温>38.5℃以口服布洛芬,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口服布洛芬等退热药物,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给予对症治疗,让患儿多饮水,适当补充体液,进食一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热性惊厥发作时给予水合氯醛纳肛、苯巴比妥镇静,良性颅内压增高者加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心肌酶谱提示CK-MB异常增高者给予磷酸肌酸、果糖二磷酸钠、维生素C等保护心肌;肝功能损伤者加用肌苷、葡醛内酯等进行保肝治疗,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细菌感染药物;腹泻、呕吐严重者给予黏膜保护、止泻、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等,纠正酸碱、电解质失衡;血小板减少者给予升血小板药物治疗,粒细胞减少症患儿ANC<1.5×109/L口服地榆升白片、利可君等升白细胞药物;WBC增高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者给予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感染。同时在患儿发热期间给予小儿金翘颗粒。

治疗结果:经治疗治愈74例,好转45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为99.2%(119/120)。患儿治疗时间3~5 d,平均(5.5±2.7)d。

讨论

幼儿急疹的发病高峰期为婴儿出生后6~12个月,一般患儿的病情较轻,但由于幼儿急疹多为HHV-6感染引起,而HHV-6容易对神经、血液、消化道、肝脏、心脏等多个系统造成损伤,因此,应格外注意患儿并发症的治疗。幼儿急诊一般多于春秋季发病,无性别、环境优劣的差异,患儿出疹前伴有咳嗽、流涕、鼻阻塞、淋巴结肿大、扁桃体肿大等症状,在早期进行诊断时应注意与药疹的区别。幼儿急疹的典型特征为热退疹出,皮疹呈鲜红玫瑰色,压之褪色,多分布于躯干、面颈部,四肢偶有分布,出疹迅速,消退也较快,一般2~3 d内即可自行消退,疹退后一般无脱屑、色素沉着发生。呼吸系统相关症状是影响幼儿急疹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如咳嗽、咳痰、流涕、鼻阻塞等,这可能与幼儿气管、支气管腔狭窄,黏液腺分泌少,肺部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功能差导致难以清除入侵的HHV-6,感染后造成充血、黏膜肿胀及分泌物阻塞有关。另外在进行病毒抗体检测时发现120例患儿中有68例患儿感染HHV-6,30例患儿感染HHV-7,验证了幼儿急疹主要由HHV-6、HHV-7感染所致。

幼儿急疹的治疗多以抗病毒、清热解毒中成药、退热治疗等对症治疗为主,本次研究中采用了清热解毒中成药为小儿金翘颗粒剂,组方:金银花、连翘、葛根、大青叶、山豆根、柴胡、甘草。辅料为蔗糖。具有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止痛的作用。体温>38.5℃者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口服布洛芬等退热药物,其中布洛芬具有解热阵痛、抗炎的作用,但与其他解热、抗炎药物合用容易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使用时应注意配伍。抗生素的使用应根据患儿的病情合理选用,避免滥用。120例患儿经治疗总有效率达99.2%,验证了本次治疗方案有效可行。总之,应重视幼儿急疹的早期诊断及对症治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