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4
袁征 孙战风 唐冬云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脑脊液置换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原发性SAH患者7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早期脑脊液置换,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消失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脑脊液置换治疗原发性SAH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
关键词 早期脑眷液置换;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1],血液直接流人蛛网膜下腔称为原发性SAH[2],残疾率和死亡率较高[3]。近年来,采用早期脑脊液置换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收治原发性SAH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26~74岁,平均(46.5±3.5)岁: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轻度偏瘫6例,眼底水肿25例,意识障碍15例(其中昏睡13例,嗜睡2例)。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24~77岁,平均(46.8±3.7)岁;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轻度偏瘫5例,眼底水肿26例,意识障碍15例(其中昏睡12例,嗜睡3例)。
治疗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绝对卧床,止血、降低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代谢平衡,预防感染。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早期脑脊液置换,腰穿前1h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150mL,缓慢放脑脊液,10mL/次,然后缓慢推入生理盐水10mL,停留15min,再放出脑脊液10mL,然后再缓慢推入生理盐水10mL,如此反复15次,最后1次注入5mg地塞米松,隔日置换1次,共3次。
结果
两组患者头痛、呕吐消失时间和意识障碍消失时间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发生并发症2例,发生率为5.3%;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6例,发生率为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SAH起病急骤、进展快,常因凝血块阻塞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积水,且发生SAH后蛛网膜下腔释放出多种化合物易致血管痉挛,损害下丘脑或脑干,甚至危及生命[4]。而常规的止血脱水等药物治疗不能有效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因此SAH致残率和致死率都比较高。大量研究表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与SAH量有关。蛛网膜下腔积血对血管壁刺激及氧心血红蛋白裂解释放血管活性物质是引起脑血管痉挛的主要原因。出血后血细胞碎片等对第四脑室诸孔的堵塞,脑底部、脑池等处的血凝块和纤维蛋白对蛛网膜颗粒的堵塞,影响脑脊液吸收和循环,蛛网膜下腔积血刺激脑膜引起脑膜炎性反应及脑水肿,以后可发生粘连形成脑积水[5]。
CSF置换既能降低颅内压,改善CSF循环,防止蛛网膜粘连,又能清除血管活性物质和自由基,缓解血管痉挛,降低死亡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头痛和呕吐消失时间、意识障碍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早期脑脊液置换治疗原发性SAH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唐玖宁,何朝晖.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脑积水研究进展[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5,40(5):645-647.
[2]张晓华,吴则兴,张屏,等.不等量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射尿激酶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35例临床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21(1):61-62.
[3]Taneda M,Kataoka K,Akai F,et al.Traumaticsubarach noid hemorrhage as a predictableindicator of delayed ischemicsymptoms[J].Neurosurg,2007,84:762.
[4]薛彥忠,郝培来,张传汶,等.蛛网膜下腔的早期病因学诊断及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37(5):312-314.
[5]Fainardi E,Chieregato A,Antonelli V,et al.Time course of CT evolution in traumaticsubarachnoid haemorrhage:a study of 141patients[J].Acta Neurochir(Wien),2014,146:25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