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痛风性关节炎的X线、CT和MRI诊断价值比较

时间:2024-11-15

张涛

摘要 目的:探讨CT、X线、MRI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收治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6例,分为组一、组二和组三。组一采用MRI诊断,组二采用CT诊断,组三采用x线诊断,比较3组诊断效果。结果:组一诊断检出率优于组二与组三(P<0.05)。结论:MRI诊断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效果优于CT与x线。

关键词 痛风性关节炎;MRI;X线;CT

痛风性关节炎近几年在临床中患病的概率持续提升,且具备家族性遗传的态势。现阶段,因为进食肉类、酒类的总量逐步提升,使得大众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换,让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持续增多,对这一类患者,尽早施行诊断尤为关键。本文探讨CT、X线、MRI运用到诊断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功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6例,并凭借不同诊断方式施行分组。组一患者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22~61岁,平均(41±7.09)岁;组一患者辅以MRI。组二患者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23~62岁,平均(42±8.09)岁;组二患者施行CT。组三患者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23~63岁,平均(43±9.17)岁;组三患者施行X线。对比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深入对比、研究。

方式:组一患者辅以MRI:借助GE1.5T型磁共振与标准型关节线圈,TE即16ms,TR即3400ms,矩阵即256×256,TR即3000ms,对患者的矢状位、冠状位、轴位等进行扫描。组二患者施行CT:借助16排螺旋型CT机以对患者的关节常规型轴位辅以扫描,间距即0.5mm,层厚即1mm,如有必要,应对患者的冠状面、矢状面施行重构。组三患者施行x线:借助DR以对患者的关节施行正侧位相应的摄影。

疗效评测:记录3组患者在诊断后的诊断成果。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组一诊断后诊断检出率高于组二、组三(P<0.05),见表1。

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即因为尿酸盐汇集到人身体之中关节周边的软组织与关节骨缘而引发的炎性反应,依据临床症状囊括了急性关节炎期、慢性关节炎期等,大多患者在早期不具备突出的临床表现,只产生了血尿酸连续型提升或是波动型提升,在急性关节炎期,患者较易产生发热、水肿等情况。

尿酸盐结晶汇集到人身体之中的关节骨质、骨旁后,会凸显为条形块、结节形等各类形状,其与人身体之中关节不一致的解剖构造间紧密联结,患者大型关节产生的病变使大多肌腱受累或是关节旁韧带受累,还会产生关节积液,尽管x线具备相应的检出率,但因为其被各类要素所影响,使得检出率过低。痛风性关节炎在CT之中凸显为结节型密度增高影与斑片形、邻近局部骨皮质伴随缺失、关节周边的软组织产生水肿。痛风性关節炎在MRI之中凸显为在关节韧带或滑膜之中产生条片形讯号、关节滑膜有所增厚、关节积液等。痛风结节在得以产生后,较易为人身体邻近的骨质予以压迫,即引发关节骨质受损的关键要素,CT与X线可以较优的凸显出人身体之中骨质产生的改变,可以监测到骨质受损与骨质形状产生的改变,CT、MRI还可以凸显出各类三维型图像,对于关节骨质型病变的凸显比照X线,其完整特性较优。MRI比照X线、CT具备各类优点,可以监测出患者软组织产生的病变,具备较优的诊断成效,可以凸显出患者韧带受侵的程度。

在此次试验研究之中,施行MRI监测的组一,在监测结束后的诊断检出率,好于辅以CT监测的组二与施行X线监测的组三(P<0.05),与余海波等研究100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第34卷第22期结果相近。

总之,MRI运用到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辅以诊断后,诊断的成效好于CT与X线,值得医学领域的全方位推行与运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