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分析

时间:2024-11-15

曹明秀

摘要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 无创呼吸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内科疾病之一[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情比较严重,尤其是在患者的急性加重期,非常容易出现合并呼吸衰竭的情况,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为了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20例,分别实施常规治疗和無创呼吸机治疗,现将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简要的探究和分析。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2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54~80岁,平均(70.53±6.46)岁;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55~83岁,平均(72.34±7.03)岁。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包括抗感染、补液、止咳祛痰、括张支气管治疗,纠正水电解及酸碱质平衡,给予糖皮质激素,同时给予营养支持等治疗。②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无创呼吸机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对观察组的60例患者采用S/TZ型BiPAP呼吸机和国产的硅胶模口鼻面罩进行辅助治疗;将患者的无创呼吸机呼吸频率(RR)设置为12~18次/min,呼吸的压力支持模式设定为S/T模式,无创呼吸机起始呼吸时,初始呼气的压力为4cmH2O,初始吸气压力为8cmH2O,并逐渐调节呼吸、吸气压力,使潮气量达6~8mL/kg,浓度控制在30%~50%,保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SaO2)>90%;无创呼吸机的治疗频率为每隔2~4h实施1次,平均每天进行2~4次。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意识状态、心率、呼吸频率等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SaO2的水平;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临床症状评分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当中的临床症状情况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临床症状越严重[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5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观察组患者的PaCO2、PaO2以及SaO2等血气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并发症: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33%,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70%;观察组患者的PaCO2、PaO2以及SaO2等而气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33%,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3.33%,与同类研究结果保持一致[4]。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气指标,降低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妥福奎.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分析[J].医疗装备,2016,29(12):1-2.

[2]陈逶.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4):133-135.

[3]钱利华.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12):2243-2244.

[4]谢俊勇.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50-5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