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时间:2024-11-15

田鹏 陈燕 张定君

摘要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纹痛的效果。方法:收治不稳定型心纹痛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结果:观察组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效果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利于减少心绞痛疼痛次数,缓解疼痛程度。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血液流变学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内科常见疾病之一[1]。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其治疗效果显著,现已被临床广泛应用[2]。基于此,本研究对我院4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36~75岁,平均(55.79±3.04)岁;病程1~10年,平均(5.32±1.03)年。对照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37~75岁,平均(56.01±3.07)岁;病程1~9年,平均(5.29±1.0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纳入标准:①经超声心动图、心导管、实验室酶学等检查确诊者;②存在心绞痛、胸痛、心悸等症状;③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无过敏史者。

排除标准:①急性心肌梗死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活动性消化溃疡者;④重度脏器功能障碍者。

方法: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观察组阿司匹林服用方式、剂量同对照组一致,另外口服氯吡格雷75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d,治疗期间可视患者实际情况酌情调整剂量。

评价指标:①治疗14d后,采用GRT-6008型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济南格利特科技有限公司)检测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②记录两组心绞痛疼痛持续时间、心绞痛发作次数。效果评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心绞痛CCS分级≥2级,静息心电图缺血性改变已恢复正常,计4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79%,心绞痛CCS分级≥1级,ST回升值(心电图缺血性下降)>1mm,但还未达至正常值,ST改善(心电图)>50%,计2分;心电图无改变,相关指标未达到上述标准,心绞痛CCS分级加重或无改善,计0分[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组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效果:观察组心绞痛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效果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为急危重症,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等特征,且疼痛时间明显长于稳定性心绞痛,其发病机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斑块形成、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等因素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均为诱发该疾病的危险因素[4]。故寻求有效的治疗方式,控制疾病进展,减少预后风险尤为重要。

他汀类药物、硝酸盐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均可有效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除此之外,现医院主张使用调脂、抗血小板、抗凝酶等综合性药物。阿司匹林属于抗血小板药物,具有良好的镇痛、抗血栓的作用,该药物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控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素生成,以发挥抗血小板的作用,同时还可降低冠狀动脉再次栓塞率及死亡率,利于减少心肌梗死例数,缓解临床症状,是现阶段临床治疗该疾病的首选药物。但长期大量服用,易引发胃肠道反应,甚者将出现皮肤过敏、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症状。氯吡格雷属于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又为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通常服用7d便可以稳定患者体内正常血小板数量,且不会对患者体内正常白细胞造成影响。该药物具有减少心肌梗死以及不良心脏并发症的效果,但与阿司匹林一样,若长期大量服用易出现腹痛、血尿等症状,故两种药物小剂量服用较为适宜。本研究结果提示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的方式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绞痛疼痛次数及时间,缓解疼痛程度的效果。经联合使用,两种药物可相互作用,利于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血凝程度,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用药。

综上所述,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方案,效果颇为显著,可有效缓解疼痛程度,利于改善血液流变学。

参考文献

[1]周芳,梁鹏,李洪林,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30):5952-5956.

[2]李云,吕云波,宋银宏.阿司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中5种miRNA水平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7,46(2):178-184.

[3]张鲁壮,宋晓洁,崔喜才,等.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M-CSF,CK-MB及sICAM-1水平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21):4135-4138.

[4]刘衍霖,张宁,王颖,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6,23(14):2145-214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