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5
姜慧强 范振林 李冰
摘要 目的:探讨针康优化技术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社区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收治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平衡训练,治疗组给予针康优化技术进行平衡功能训练,比较两组Berg平衡量表(BBS)和Barthel指数(BI)。结果:两组治疗后、治疗前Berg平衡量表、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Barthel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康优化技术能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社区生活能力。
关键词 脑卒中;针康优化技术;平衡功能;社区生活能力 降低腦卒中后各种功能障碍一直是临床康复研究的重点。平衡属于运动功能的范畴。导致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较多,最常见的如脊髓损伤,帕金森病或帕金森综合征、小儿脑瘫、脑卒中、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疾病、外周神经系统疾病等也会影响平衡功能。出现平衡障碍应该积极治疗,而治疗方法应是综合性的[1]。目前临床上通过联合中医康复方法与现代康复技术,如现代康复技术联合针灸,改善各种功能障碍[2]。为达到“针康同步、动态治疗、整体康复”的脑卒中康复目的,将头穴丛刺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的特点。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康优化技术治疗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的疗效。
资料与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男49例,女51例;年龄65~81岁,平均(69±8.5)岁;左侧偏瘫46例,右侧偏瘫54例;脑梗死48例,脑出血52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组标准:①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3]诊断为脑卒中;②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可正确接受动作指令;③经头颅CT或112RI检查确诊;④下肢Brunnsrtom分级≥Ⅲ级,能独立站立>9min,能保持坐位平衡;⑤脑卒中发病1~8周[4]。
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的功能衰竭;②恶性肿瘤;③妊娠;④严重的精神意识障碍。
方法:作用在支撑关节上的身体相连节段和支持面的运动调节组成了平衡。在不同的支撑面上,平衡身体的能力使人体能够有效地进行每天的活动。对照组采用常规平衡训练,主要包括坐、站位随意动作和身体转移时平衡身体;对预料到的和未预料到的不稳定进行快速反应;避免下肢组织适应性短缩;增强下肢伸肌肌力和协调性[5]。具体方法:向前、向侧方(两侧)、向后取物训练;单腿支撑(用或不用吊带或夹板);侧方行走;拾起物体。当患者已经掌握这种简单的练习,治疗师可以优化技巧,增加训练的难度和环境的复杂性,以提高生活的适应性。如将物体放在稳定极限外,就有必要迈出一步;增加物体的重量;增加物体的体积,要求两手同时进行;不同的运动速度;减少支撑面的面积;迈步训练;站立位,体重放在患腿;迈出至地面的标记物;迈上高的台阶;跨过不同大小的障碍物等;需要具有快速反应时间的游戏:接球、抛球、拍球,用拍击球的游戏要求不得不迈出步子。治疗组采用针康优化技术进行平衡功能训练,每周6天,40min/d,连续训练4周。治疗组采用头针丛刺顶区、顶前区、枕下区,留针6h,留针期间进行常规平衡功能训练;具体内容如下:头穴丛刺长留针法:辨证选取百会、四神聪、前顶、神庭及头穴七区中刺激区-顶区、顶前区、枕下区,局部皮肤消毒后,应用0.25mm×25mm毫针,顶区于百会至前顶,左、右神聪及再向外左、右各1寸丛刺,顶前区从前顶至囟会(或囟会至前顶)及其向左、右各1寸的平行线丛刺,枕下区从强间至脑户,及其向左右旁开各1寸的平行线向下透刺。每区刺入5针,针体与皮肤呈15°,斜刺人帽状腱膜下,深30mm,向前、向后或向下透刺,针后捻转,200次/min,捻转5min,留针期间,每隔1h捻转1次,直至出针,1次/d,共4周。
观察指标: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包括站起、坐下、独立站立、闭眼站立、上臂前伸、转身1周、双足交替踏台阶、单腿站立等14个项目。每个项目最低得分为0分,最高得分为4分,总分56分,测试一般可在20分钟内完成。BBS按得分分为0~20分、21~40分、41~56分3组,其代表的平衡能力则分别相应于坐轮椅、辅助步行和独立行走3种活动状态。BBS总分少于40分,预示有跌倒的危险性16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BI)进行评价,由10个项目组成,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二便、用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45m、上下楼梯,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ADL能力越强[7]。
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评分、Berg平衡量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复评分、Berg平衡量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和表2。
讨论
保持人体平衡需要感觉输入、运动控制、中枢整合3个环节的参与。平衡功能障碍是一种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问题。身体本体感觉系统、前庭系统、肌群的力量、视觉调节系统、小脑共济协调系统、大脑平衡反射调节参与维持人体平衡功能[8]。保持平衡需要人体重心垂直落在支撑面范围内,重心落在支撑面外会失去平衡。支撑面的大小影响身体平衡。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卧、坐、站立、行走各种体位下所依靠的接触面。脑卒中患者过度依赖视觉代偿,常出现整合输入感觉信息的能力下降,踝关节本体感觉减退,运动控制能力下降[9]。
针康技术给予脑卒中后患者三级平衡训练,如静态平衡一自动态平衡一他动态平衡,同时给予头穴刺激顶前区、枕下区、顶区,结果发现,针康法能提高Berg平衡量表、ADL积分量表分值。头穴刺激区:顶区直下有中央前回、顶上小叶、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和顶下小叶的一部分,主治运动障碍,感觉障碍,二便障碍,空间定位障碍,失用症及癫、狂、痈等[10];顶前区直下为额上回、额中回的后部,主治运动障碍、不自主运动、肌张力的变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肢体浮肿、皮温变化等)、木僵状态及书写不能等;枕下区直下为小脑,参与随意运动及躯干平衡的协调,因此针刺此三穴区能综合调控躯干的平衡能力[11]。平衡功能训练则从感觉输入、中枢整合、运动控制三方面加强患者的平衡功能,二者结合,疗效确切。
本研究采取头穴丛刺法结合康复疗法(针康技术)治疗脑卒中患者,采用Berg平衡量表、ADL积分量表综合评定针康技术治疗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结果证实针康技术治疗作用较好,值得临床应用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锋,俞昌德.针灸结合康复法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5(11):1097-1098.
[2]岳春江,兰克,吴滨荣,等.针灸结合运动再学习康复技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45例[J].河南中医,2014,34(7):125-127
[3]耿建国,戴爱华一综合康复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5):298.
[4]宋玉娟.头穴丛刺为主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7):52-54.
[5]贾丽娟,刘芙东,张猛.针灸与康复医学结合治疗脑卒中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4,29(2):420-422.
[6]王艳,吕晓星,李晶.头穴结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7):440-441.
[7]自晶,李宝栋,唐强,等.头穴丛刺法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可塑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6):47-48.
[8]张丽华,王艳君.头针与康复同步与非同步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2):111-1116.
[9]张文生,张丽慧.中风偏瘫中医康复原则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3):182-183.
[10]唐强,吴北峰,朱肖菊.针康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2):46-47.
[11]唐强,朱冬梅,刘景隆,等.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理沦与实践,2004,10(11):697-69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