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EBNA1在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时间:2024-11-15

路素丽 王玥 胡亚

摘要 目的:探討EB病毒核杭原- 1(EBNA1)在恶性淋巴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收集50例淋巴瘤组织蜡块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蜡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BNA1的表达情况。结果:EBNA1在淋巴瘤标本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BNA1在淋巴瘤中的表达上调,EBNA1的阳性表达率与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期和组织类型有关,推测EBNA1可能与淋巴瘤的预后有关。

关键词 阳病毒核抗原- 1;淋巴瘤;表达率

淋巴瘤是近几年国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恶性血液肿瘤之一,淋巴瘤按细胞成分可以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EBV基因组长约172kb,参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和进展,被EB病毒感染的细胞携带EBV的基因组以表达一系列EBV潜伏感染蛋白为特征[1]。目前已发现EB病毒可表达6种核蛋白,即EBNA1、EBNA2、EBNA3A、EBNA3B、EBNA3C和EBNA-LP。其中EBNA1是病毒复制所需唯一的病毒编码蛋白,在维持EBV在体内的潜伏感染起重要的作用。本试验收集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2015年1月-2017年1月50例淋巴瘤组织蜡块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蜡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B-NA1的表达情况。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50例淋巴瘤组织蜡块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蜡块,患者术前未接受过放化疗。免疫组化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金桥公司。鼠抗人EBNA1单克隆抗体购自美国SANTA公司。

方法:常规组织切片脱腊处理,抗原修复,孵育,非特异性血清封闭,滴加一抗,4℃孵育,滴加二抗,DAB显色,苏木素复染,封片。用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已知淋巴瘤阳性标本作阳性对照。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分析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用R×C表的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EBNA1在淋巴瘤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EBNA1阳性定位于细胞质或细胞核中,阳性颗粒为棕褐色。EBNA1在淋巴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6%(13/50), EBNA1在20例癌旁组织中无表达,EBNA1在两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EBNA1的表达与淋巴瘤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EBNA1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瘤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明显关系,而与肿瘤的组织类型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见表1。

讨论

恶性淋巴瘤是我国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属于起源自淋巴造血系统的单克隆增殖性疾病,主要表现是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最开始多出现颈部的淋巴结肿大。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对为淋巴瘤的病因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淋巴瘤的发生可能和多种因素有关。EB病毒是一种重要的疱疹病毒,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大部分成年人均感染过EB病毒而且终身携带[2]。被EB病毒感染的细胞携带EBV的基因组,其中EBNA1是一种EBV编码核蛋白,由641个氨基酸组成。EBNA1可以通过调节信号通路从而影响细胞基因的转录,共同调节病毒基因与染色体的结合及分离,对维持EBV的潜伏感染起重要的作用[3]。EBNA1特有的甘氨酸一丙氨酸重复序列,可抑制抗原递呈细胞对自身的加工与处理,因此可以逃避免疫应答,在病毒复制中起重要作用[4]。Lu等研究发现EBNA1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凋亡抑制蛋白[5],从而诱发肿瘤的发生。

本研究对50例淋巴瘤标本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BNA1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EB-NA1在50例淋巴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6%,在20例癌旁组织中无表达,有学者在Burkitt淋巴瘤组织中检测到EBNA1的阳性表达并巨伴随EBV DNA的甲基化[6],本试验结果与之相符。本试验结果中31例男性其中有8例表达阳性,19例女性其中有5例表达阳性,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我们推测EBNA1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瘤患者的性别无明显关系。本试验结果中,19例年龄>60岁者中有4例表达阳性,31例年龄4~60岁者中有9例表达阳性,两者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推测EBNA1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瘤患者的年龄无明显关系。本试验结果中10例HL有1例阳性表达,40例NHL中12例表达阳性,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我们推测EBNA1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瘤的组织类型有关。本试验结果中Ⅰ期和Ⅱ期共18例,其中有2例阳性表达,Ⅲ期和Ⅳ期共32例,其中有11例阳性表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我们推测EBNA1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瘤的临床分期有关。淋巴瘤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结合本次试验结果并分析临床病例资料,本次试验推测EBNA1可能参与了淋巴瘤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但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Lan K,Verma SC,Murakami M,et al.Ep-stein-Barr virus(EBV)Hnfeetion,propagation,quantitation,and storage[J].Curr Protoc Mi-crobiol,2007,14(14):2.

[2]Takacs M,Banati F,Koroknai A,et al.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latent Epstein-Barr vi-rus promoters[J].Biochim Riophys Acta,2010,1799(3-4):228-235.

[3]Gan R,Xie X,He Let al.Gene Analysis of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Lymphomasin Hu-PBUSCID Chimeras[J].Tumori,2010,96(3):465-472-

[4]Do NV,Tngemar E,Phi PT,et al.A major EB-NAl variant from Asian EBV is-Tarps showsenhanced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comparedto prototype,B958[J].Virus Res,2008,132(1/2):15-24.

[5]Lu J,Murakami M,Verma SC,et al.Ep-stein-Barr Virus nuclear antigen I(EBNA1)confers resistance to apoptosis in EBV-posi-tive B-lymphoma cells through up-regula-tion of surviving[J].Virology,2011,410(1):64-75.

[6]Jansson A,Masucci M,Rymo L.Methylationof discrete sites within the enhancer regionregulates the activity of the Epstein-Ban" vi-rus BamHI W promoter in Burkitt lymphomalines[J].Virol,1992,66(1):62-6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