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血站采供血过程中关键控制点对血液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时间:2024-11-15

罗孟卓

摘要 在临床治疗和急救过程中,输血是一项十分关键的手段,在采供血期间,输血质量管理对各环节中影响血液质量相关因素的重视度较高。然而仍然有诸多问题存在于实际操作期间,导致相关问题出现的原因可能在于在相关环节中没有有效确定、分析及识别关键控制点。在采供血期间,为保证血液质量安全,文章主要论述关键控制点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血站采供血;关键控制点;血液质量安全;重要作用

关键质量控制点是指血站采供血过程中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的关键步骤和关键环节,需要对其进行合理有效控制,若存在不恰当的控制会导致相关危险情况发生,严重影响血液质量,同时极大地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在采供血期间,按照相关规范,血站将主要活动中细小内容分解出来,因此相关科室人员需要对本科室的工作质量控制点有效明确,在各个环节中实现持续有效监控关键控制点,使得在采供血期间能够有效保证血液的安全和质量[1]。

在不同方面分析关键控制点

选择献血者:献血者对关键控制点的选择主要包含快速检测、体检及征询等相关环节,若在健康检查献血者和健康征询献血者选择过程中存在结果错误和不严格要求的情况,则会出现不符合献血标准的人员被遗漏,导致相关危险因素潜在发生。

血液采集:①采血环境:针对采血环境需要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使其对空气消毒标准严格执行,同时对空气质量状况定期检测。②采集之前合理准备物料:物料的准备包括有效检查采血袋,校正采血设备,同时对血袋进行仔细检查,观察血袋是否存在过期、渗漏及霉斑情况。③采集前后均需认真核对:核对的内容主要有血型号、血袋热合点、血袋条形码、献血者身份证、样本、采血量及征询表等。④采集血液:在采集血液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穿刺部位,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若清洁消毒不严格,或对过期皮肤消毒剂使用时,会出现不能彻底消毒献血者手臂的情况,会对血液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同时对献血者健康产生极大威胁。因此,在消毒过程中需要对相关规范严格执行,使用的消毒剂应当在有效期范围内。⑤采集留置样本:在样本采集过程中,标本采集人员需要对相关规程严格遵循,例如样本监控等。同时需要对样本进行留样和检测,避免出现稀释、渗漏、污染及遗漏的情况。⑥有效管理冷链:冷链管理主要包含血液输注、样本检测、血液存储、成分制备、血液运输及血液采集等相关内容,它们将完整温度链构成。采集血液以后需要将其保存在规定温度范围内[2]。

制备血液成分:①无菌操作:在操作期间,工作人员需要将手套、帽子、口罩、衣服及鞋等穿戴妥当,严格消毒手部,有效连接无菌导管,仔细检查导管密闭性,同时严格消毒相关器具等。②离心:在离心过程中需要对离心温度、时间、离心力及参数设备等准确把握。在工作期间对离心结果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离心两端重量的平衡状态,血袋是否整齐放置等。③在制备血液成分期间的冷链管理:首先,掌握血液制品温度,其中6℃为红细胞悬液及全血适宜温度,冰冻红细胞应当-65℃,新鲜冰冻应当≤-18℃,血小板应当20~24℃范围内。其次,在制备血液成分过程中需要对温度要求合理把控,通常情况下,在室温15~30℃的环境中放置,使暴露时间尽量缩短。此外,掌握离心温度:其中血小板离心温度20~24℃,在水浴槽温度4℃的环境下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在2~6℃环境下将去甘油红细胞冰冻解冻。最后,对贴签工作进行合理有效管理。在对“最终标签”进行粘贴和打印过程中,需要做到1次1袋,避免出现1人对超过2袋的血液进行操作的情况。切勿对打印连续进行,然后再进行依次粘贴。针对“最终标签”中对献血序号、血型的打印需要仔细核对,观察其是否符合与原始标识。在相关物理位置上对已贴签、正在贴签及未贴签进行严格区分,如果存在不一致的血型,需要对其实施有效确认[3]。

血液检测:①处理质量和标本接收:无渗漏、无稀释、无污染及无遗漏是标本质量的相关要求,同时对标本信息和标识进行仔细核对。标本接收时间、标本采集时间、标本运輸温度、数量及保存条件等为标本接收的主要内容。同时应当有效保存和处理标本。②试剂:在试剂方面,需要将相关管理程序积极建立并实施,在使用试剂前需要对供应商资质、生产商资质、接受标准、质控方法及人员等仔细确认。有效期、库存监控及储存条件等是试剂库管理的主要内容。③血液检测设备:设备配置、软件、UPS及管件设备等需要对检测工作需求充分满足,持续监控、校准、维护、确认及评估等是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计量标识、状态标识及唯一性标识是设备标识的主要内容。设备记录主要内容为校验记录、维护记录及使用记录。④程序和方法:血液检测的程序和方法需要和预期目标相互符合,在监控检测期间需要对相关检测程序严格执行,同时检验环境需要与国家区域标识的要求相符合。⑤血液检测报告:建立有关检测报告签发的相关程序,同时对其进行积极落实,检测报告责任人应当由正式授权、完成考核及进行过专业培训的人担任,报告审核检测日期、检测人员、复核者、检测结论、检测结果、检测方法、检测项目、检测日期、检测人员、实验室名称及标本送检时间等均为检测报告的主要内容[4,5]。

血液供应和储存:①血液产品防护和储存:按照血液质量标准,在适宜习镜下储存血液成分制品。在储存过程中需要将报警系统和监控系统设置妥当,分开存放不同血型和品种的血液,同时保证标识明显。(②库存管理:库存管理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设置库存量及定期盘点等相关内容。③血液运输和发放:产品防护需要积极做到防护血液制品,控制冷链温度,实现清洁包装等。在整个运输期间,冷链控制主要是监控储存温度,需要对不同目的地和保存条件不同的血液制品分开装箱。血液交接记录应当具有清晰的字迹,存在一定的可追溯性[6]。清点签收、贮存条件、搬运、内容、发送时间、接收者及发送者等是其血液运输和发放的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因采供血工作有诸多的接口环节和科室部门涉及,使得血站工作人员需要积极监控事前、中及后的各个环节,对相关工作漏洞及时发现,并予以妥善处理,将预防措施针对性制定,积极落实质量管理相关内容,有利于促进质量透明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吕霞,王芳,梅静,等.血站采供血过程中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6):166-168.

[2]谢立.中心血站采供血工作过程中关键控制点对血液质量安全的重要性[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3):4707-4708.

[3]任晓梅,袁学敏.采供血过程监控实践与体会[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3):96-98.

[4]张雅妮,刘佳,孟庆红,等.输血全过程质量控制与关键控制点[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5,17(6):567-570.

[5]周萍.PDCA循环法在血站成分科工作流程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5,17(2):182-184.

[6]彭德峰,吴先海,刘朋来,等.浅谈血液安全在关键控制点上的技术应用[J].医学信息,2015,9(15):131-13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