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6
江倩华 冯锡垣 刘书雁
摘要目的:研究两种心肺复苏方式对心搏骤停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治心搏骤停患者28例,分为对照组(13例)、观察组(15例),比较两组复苏时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及30min、24h复苏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复苏时MA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持续>30min和ROSC持续>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心肺复苏仪不能改善心搏骤停患者的近期预后。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平均动脉压;自主循环恢复
心搏骤停是临床上最危重的急症,国内每年约544 000人死于心脏停搏。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继续强调了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重要性,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是评估心肺复苏成功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有创动脉测压通过实时监测胸外按压产生动静脉压力梯度的大小反映心肺复苏的实施效果。近年的临床研究表明,不同的心肺复苏方式对心搏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不同。本研究通过比较有创动脉测压指导下两种心肺复苏方式对近期预后的影响,进一步评价心肺复苏仪在临床抢救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5月收治心搏驟停患者28例,停止搏动的原因包括心肌梗死、脑出血、肺气肿、急性暴发性心肌炎、中暑、窒息等。剔除癌症晚期、尿毒症晚期、肝硬化终末期等慢性病终末期状态、心跳停止>15 min患者。
方法:剔除未建立有创测压通路患者18例及放弃抢救2例,按胸外按压方式,分为对照组(13例)、观察组(15例)。对照组给予徒手胸外按压。观察组采用美敦力Lucas2型心肺复苏机,全部患者在确认心搏骤停后立即启动。①保证持续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迅速建立人工气道。②徒手胸外按压指标:按压深度5~6 em,按压频率100次/min,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15:1。按压要求有力、不间断(中断时间<10 s)。③建立有创动脉监测通路:穿刺部位首选桡动脉,次选股动脉。穿刺前准备:选桡动脉需做Allen试验;穿刺时间<10 min。④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心脏停搏时间、复苏时间、复苏时血压水平、自主循环恢复(ROSC)维持时间。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脏停搏时间、复苏时间等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时MA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OSC持续>30min和ROSC持续>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是救治心搏骤停患者的重要措施。标准的心肺复苏一直备受国内外推崇,然而徒手胸外按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胸壁回弹不够、频繁中断、按压深度太浅等诸多问题。过去30年里,人们在努力改善机械辅助胸外按压装置,尽量克服徒手胸外按压存在的不足,力争改善心搏骤停患者的预后。
大量实验证明了Lucas2的优越性,它可以保持一个持续的胸外按压频率和深度,使用时在胸骨上放置一个吸力杯,使胸骨可以在按压后恢复到起始位置,保证高质量胸外按压的实现。本研究表明,复苏时维持一定的MAP可以显著改善心脏停搏患者的近期生存状况,而有创动脉测压可以实时监测血压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胸外按压的频率和幅度,有助于提高徒手胸外按压的质量。
本研究中,与徒手胸外按压比较,心肺复苏仪不能有效提高ROSC成功率,改善心膊骤停患者的近期预后,但心肺复苏仪能将医护人员的手解放出来,使其他诊疗活动可以及时进行。因此,使用心肺复苏仪进行胸外按压仍然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