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CT和MR对小儿脑性瘫痪诊断的价值

时间:2024-11-16

周贵锋 王萌

摘要目的:探讨CT和MR在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治小儿脑性瘫痪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CT进行检查,观察组采用MR进行检查,比较两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的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脑瘫患者采用MR进行诊断,其诊断准确率明显更高。

关键词CT;MR;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价值

小儿脑性瘫痪主要指患者早期发育时由于不同原因而导致的一种非进行性的脑损伤,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又叫“脑瘫”,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在我国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率在2‰左右。2016年1-12月收治小儿脑性瘫痪患者46例,对采用不同的诊断方式而产生的不同结果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12月收治小儿脑性瘫痪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組男10例,女13例;年龄4个月~5岁,平均(3.2±0.7)岁;其中先天感染2例,早产4例,先天发育不良10例,体重低于正常水平7例。对照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3.4±0.8)岁;其中先天感染3例,早产4例,先天发育不良9例,体重低于正常水平7例。两组在年龄结构、性别和病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运用CT机进行诊断,对患者头部进行全方位扫描,调整厚层5~9 mm。观察组采用MR机进行诊断,调整厚层6~9 mm。在检查的前期和检查结束之后,要全面地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刺激患者的视觉和听觉,帮助患者被动或自主进行运动。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诊断结束后,对比诊断的阳性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诊断的阳性率对比:结果显示,采用MR进行诊断的观察组23例患者中,诊断出脑部积水、脑部发育不良、脑部积水和脑膜炎各3例,脑白质异常2例,脑缺血6例,共19例,阳性率86.9%。而对照组中诊断出脑部积水、脑部发育不良、脑膜炎、脑白质异常各2例,脑缺血5例,共13例,阳性率56.5%。观察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54,P<0.05)。

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主要指患者早期发育时由于不同原因而导致的一种非进行性的脑损伤,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出生后幼儿时期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姿势异常和中枢性运动障碍,具体表现为行为异常、四肢不协调、视觉、语言和听觉障碍等。该病病情一般都非常严重,导致瘫痪的概率很高一,大部分患者都会有永久性的神经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脑萎缩和脑软化等严重后遗症。MR和CT作为该病的影像检查,可以对本病做出准确的诊断,对治疗进行辅助指导,为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小儿脑性瘫痪的病理改变:①多种原因导致的选择性神经元的死亡和梗死,主要包括海马、丘脑、脑皮层、基底节、小脑半球和脑干,后期多囊性变、脑软化及瘢痕形成。②神经细胞的大量减少和坏死,从而导致大脑的不良发育,灰白质萎缩,锥体束和锥体外系发生病变。③小血管内的黏多糖胶体物质沉积,血管不良发育导致血管变形、纤细和移位等严重的畸形,导致血管极易产生变性、缺血和钙化。

本文主要研究了MR和CT两种诊断方式对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正确率,结果显示,采用MR进行诊断的观察组阳性率达86.9%。而采用CT对照组阳性率56.5%。MR对发育不良、脑缺血、脑积水、脑膜炎和脑软化等异常症状的诊断正确率要明显高于CT。有研究显示,在采用CT进行的诊断中没有发现的病灶可以通过采用MR诊断得到验证。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危重性的疾病,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会对患者的发育和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所以及时发现,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治疗拥有极大的意义,对于部分采用CT进行检测而没有检查出异常的患者,不能掉以轻心,最好再用MR检测,这样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以便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利于患者的后期恢复。

综上所述,对小儿脑瘫患者采用MR进行诊断,其诊断准确率相对于采用CT诊断的准确率明显要更高,有利于及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的治疗争取了时间,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