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时间:2024-11-16

田远征

摘要目的:探讨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收治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2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主要临床特征为阴道出血,内生型与外生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RI检测可以对内生型与外生型患者进行明确区分。结论:内生型与外生型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症状与病理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平滑肌肌层存在缝隙是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主要诱发因素。针对该病采用MRI检查,能够准确地对该病进行分型,并且需要借助病理组织学检查来确诊病情。

关键词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临床特点;病理分析

剖宫产瘢痕妊娠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其主要是异位妊娠疾病中的一种类型,这种疾病会导致患者阴道大量出血,出现子宫破裂现象,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随着剖宫产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剖宫产瘢痕妊娠的发生率在不断上升,需要对该病加以重视。应尽早诊断与治疗,以降低该病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在本次研究中,对收治的24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24例,年龄23~41岁,平均(31.4±3.6)岁;停经时间32~108 d,平均(58.6±11.7)d;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1~8年,平均(3.9±0.4)年。所有患者出现阴道出血现象。其中15例采用宫腔镜病灶电切术治疗,其余9例采用腹腔镜病灶楔形切除术治疗。

方法: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需要详细了解,并对其进行综合整理,对其病例特点进行分析。对所有患者病理组织进行切片处理,切片厚度需要控制在3~4μm,并以HE进行染色,将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对其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以便统计患者的预后情况。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學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临床结果:24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中,内生型9例,外生型15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 d给予米非司酮治疗,每天服用2次,每次服用25mg。在术前30 min需要将1枚卡孕栓放入患者肛门。其中15例患者在B超检测下进行宫腔镜病灶电切术治疗,9例患者由于子宫肌层比较薄,需要采用腹腔镜病灶楔形切除术治疗。在手术中可以发现患者子宫峡部有绒毛状组织。另外,内生型与外生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检测结果:对24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采取B超检查,检测有效率91.7%(22/24),其余2例患者采用MRI检测确诊。采用MRI检测可以对内生型与外生型患者进行明确区分,其中内生型患者主要指的是妊娠囊朝向子宫方向生长,而外生型患者的妊娠囊主要是朝向肌层深处方向生长,可以累及患者膀胱。通过对患者进行病理学组织检测,将患者的病理学组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可以发现患者子宫肌层有绒毛组织结构,并且在患者瘢痕处的子宫平滑肌组织不够完整,在细胞之间存在缝隙。其中外生型发生改变的患者明显高于内生型发生改变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通常会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内生型与外生型,在临床上主要以外生型最为常见。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疾病的高发年龄为25~32岁,需要对这个年龄段存在剖宫产史的患者再次妊娠加以重视,以有效避免该病的发生。在对该病的发病因素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切口瘢痕位置发育异常的患者发病率较高,更加容易出现绒毛置入瘢痕缝隙的现象,从而导致该病的发生。同时,还需要对子宫肌层组织缺陷的患者加以重视,其出现该病的可能较大。

在该病中其主要临床特征为阴道出血,针对该病需要尽早诊断、尽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针对该病的诊断主要采用B超检查,其准确率较高,在本次研究中,24例患者采用B超诊断确诊率91.7%。同时,采用MRI检查,可以明确内生型与外生型临床特点。在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采用B超与MRI检查。针对该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清宫术治疗,或给予药物终止妊娠。在本次研究中,15例患者给予宫腔镜手术治疗,9例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均属于微创手术,其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势,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内生型与外生型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症状与病理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平滑肌肌层存在缝隙是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主要诱发因素。针对该病采用MRI检查,能够准确地对该病进行分型,并且需要借助病理组织学检查来确诊病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