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I—Scan技术联合靛胭脂染色在结直肠息肉性质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4-11-16

张立卫 刘云霞 刘东国 王焕英 吴华清

摘要目的:探讨I-Scan技术联合靛胭脂染色在结直肠息肉性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结直肠息肉患者105例(192个息肉),依次采用普通模式、I-Scan模式、I-Scan模式联合靛胭脂染色进行观察,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比较检测结果。结果:病理结果显示肿瘤性息肉125个,非肿瘤性息肉67个。I-Scan联合靛胭脂染色对结直肠息肉性质诊断较单独应用普通模式观察,其准确度及敏感度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I-Scan联合靛胭脂染色技术与I-scan技术对结直肠息肉性质的预测优于普通内镜。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肠镜检查;I-scan技术;靛胭脂染色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否能早期发现及治疗决定了患者预后。普通内镜在观察病变细微改变时有较大局限性,检查过程中易出现漏诊,高清电子染色内镜(I-Scan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清晰、染色功能最完善的内镜影像系统,具备色调增强功能,而靛胭脂染色通过对结直肠黏膜进行喷洒染色剂对比观察,均有助于发现普通结肠镜难以发现的病变。本研究通过I-Scan、靛胭脂染色观察结直肠息肉病变形态,对比两者观察结果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以探讨I-Scan技术联合靛胭脂染色在大肠息肉性质诊断过程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消化内镜室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105例,对可疑病变进行普通观察模式、I-sacn模式、靛胭脂染色进行检查,其中男62例,女53例;年龄17~79岁,平均(45.26±17.21)岁。

检查方法:术前5~6 h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做肠道清洁准备。采用日本PENTEX公司生产的EC-3980Fi电子结肠镜进行检查。普通观察模式下进镜至回盲部,退镜时观察结直肠黏膜,发现病变后冲洗和吸净病变表面粪便及黏液,再按序进行:①观察病变整体形态;②普通肠镜、I-scan技术、0.2%靛胭脂染色,分别观察病变表面PIT及CP形态并进行评价分型;以最高的级别为准;③所有病变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判定标准:腺管分型采用工藤分类方法,分为Ⅰ、Ⅱ、Ⅲs、ⅢL、Ⅳ及V型;Ⅰ型及Ⅱ型腺管开口为非肿瘤性息肉,Ⅲs、ⅢL、Ⅳ及Ⅴ型腺管开口为肿瘤性息肉,对内镜下腺管开口显示不清者,判定为无法判断;表面血管网(CP)形态采用佐野宁分类方法,分为CPⅠ、CPⅡ及CPⅢ型,CP Ⅰ为非肿瘤性息肉,CPⅡ型及CPⅢ型定义为肿瘤性息肉。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受检患者共发现192个结直肠息肉,病理结果回报,肿瘤性息肉125个(包括腺癌12个),非肿瘤性息肉67个。普通模式下观察,发现肿瘤性息肉91个(包括腺癌7个),对息肉性质的预测准确度75%,灵敏度72.8%,特异度79.1%。I-Scan模式下观察对结肠息肉性质的预测诊断准确度89.06%,灵敏度92%,特异性83.6%,阳性预测值91.27%,阴性预测值84.85%。I-Scan联合靛胭脂染色,发现肿瘤性息肉119个(包括腺癌12个),非肿瘤性息肉病变60个,准确度93.22%,灵敏度95.2%,特异性89.55%,阳性预测值92.97%,阴性预测值93.75%,较单独应用普通模式观察,准确度及敏感度均明显升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准确度比较x2=23.88,P=0.000,敏感度比较x2=23.333,P=0.000);与I-Scan观察结果比较,准确度及敏感度均升高,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准确度比较x2=2.065,P=0.208,敏感度比较x2=1.068,P=0.439,),见表1。

讨论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消化道肿瘤之一,早期结直肠癌即使病灶很小,黏膜下浸润的比例已相当高,因此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并及时治疗至关重要。目前,普通结肠镜检查对结直肠息肉的病变性质的判断无法达到有效的标准。

I-scan技术操作简单、快捷,随时进行切换,无创性,可观察全结肠及直肠,对结肠息肉性质预测优于普通内镜,I-scan模式聯合靛胭脂染色虽能够使病变轮廓更加清晰,但与单独应用I-scan技术对结直肠息肉性质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