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6
滕海林
摘 要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的乙肝病毒感染产妇及所生新生儿信息为观察组,并将同时期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42例婴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产前母体是否按照程序接种、母体为大三阳和小三阳为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截止至1.5岁时,观察组新生儿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具有很好的疗效,根据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我们建议应该妥善对相关人群进行治疗并实施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
关键词 乙肝母婴垂直传播;乙肝免疫球蛋白;影响因素
本次我们着重针对乙肝免疫球蛋白应用于乙肝阻断的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总结经验,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我辖区内分娩机构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产科分娩的98例婴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情况,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时期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42例婴儿为对照组。两組纳入标准:①母体为单纯表面抗原阳性,大三阳、小三阳等情况;②母体妊娠期无异常情况;③家属对本次研究充分知情并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对照组婴儿中有20例顺产,22例剖宫产,观察组婴儿中有46例顺产,52例剖官产;两组均为足月生产,且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组间可进行统计学比较。
方法:对照组婴儿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观察组婴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即在产后12~24 h,对孕妇所分娩新生儿免费注射100单位乙肝免疫球蛋白。持续对两组入选者进行随访,直至出生后6个月、l岁、1.5岁分别对其静脉血液进行采集,同时进行离心处理后分离其血清,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其乙肝表面抗原HBsAg以及乙肝e抗原HBeAg进行检测,并记录相关检测数据。
观察指标:调查并观察两组注射者6个月、l岁、1.5岁3个时间段的乙肝感染情况,用于对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的效果进行判断,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新生儿感染率相较于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新生儿免疫结果的影响因素:针对新生儿免疫结果进行统计后单方面分析其相应的因素,可见产前母体是否按照程序接种、母体为大三阳和小三阳为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
讨论
乙肝的阻断和干预是公共卫生领域中重要的课题,由于母婴垂直传染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故我们在临床中常会面临诸多相应问题,故本次我们着重对其展开详细分析。
乙肝的母婴垂直传播基本可分为细胞源性和血源性两种途径,前者是母体的细胞经过相应转移,使得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感染,进而将病毒传递给胎儿;后者是因为不同因素出现胎盘的微血管破损现象,母体血液中含有高浓度的乙肝病毒,由损伤部位进入到胎儿体内,进而使得胎儿感染。本次我们分析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的效果可见,观察组新生儿感染率4.08%,相较于对照组的16.67%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染率较低的机制在于:乙肝免疫球蛋白属于一种被动抗体,注射后能够降低乙肝病毒的浓度,并在规范注射后达到婴儿的体内,帮助其形成一定的免疫屏障,进而感染发生的可能。但是目前临床中关于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仍然存在不同方式,部分研究认为只在高危新生儿出生后或主要应该在孕晚期对孕妇注射即可,但是我们认为,如果不对新生儿进行注射,其自身感染的概率仍然较大,故建议在新生儿出生后按照相应标准实施注射,以期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效果得以良好体现。本次对免疫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后发现,产前母体是否按照程序接种、母体为大三阳和小三阳为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是否按照程序接种直接影响了母体病毒的传播和胎儿机体免疫屏障的形成,母体为大三阳和小三阳则间接性反映了母体乙肝的病情程度,故大三阳的感染率相对较高。所以建议临床针对乙肝孕妇积极实施免疫注射治疗,同时加强临床筛查,对于大三阳乙肝患者,应该实施一定治疗后再给予孕育指导,进而减少病毒的垂直传染。
总之,应该妥善对相关人群实施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同时可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注射,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