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6
张伟
摘要 目的:观察中医体质辨识在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60例,平分两组。对照组给予控制体重、调节血压、控制血糖、降血脂、运动锻炼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将中医体质辨识应用于治疗中,观察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MI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肝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体质辨识在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对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中医体质辨识;社区常见疾病;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
单纯性脂肪肝是指人体肝脏内的脂类蓄积>自身湿重的5%,或肝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 1/3肝细胞变性时。一般人群的发病率为20%~24%,中医学中无脂肪肝的病名,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标实为痰浊、瘀血夹杂[1]。本研究观察中医体质辨识在干预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中的应用效果,突出中医体质辨识的特点,发挥社区医疗服务优势。
资料与方法
收治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5~82岁,平均(67.2±3.9)岁。观察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40~85岁,平均(69.5±4.3)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体重指数、病情、服药方案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2型糖尿病、有易患因素和肥胖、高脂血症等[2];②除原发病临床表现外,可出现乏力、肝区隐痛等症状;③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酒精量<40g/周;④血清转氨酶可升高,可伴GGT等增高;⑤肝脏组织学有典型表现;⑥有影像学诊断依据;具备上述①~④项和⑤或⑥项任一项即可诊断单纯性脂肪肝,作为人选对象。
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或> 65岁,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②有长期饮酒史,一般>5年,折合酒精摄入量男≥40 mUd,女≥30mL/d;或2周内有暴饮史。③有Wilson病,全胃肠外营养等肝病。④0.5年内曾患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严重创伤或重大手术后患者。⑤患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痛风、急性或慢性肝、胆疾病等。⑥合并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⑦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研究方法:对照组给予控制体重、调节血压、控制血糖、降血脂、運动锻炼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中医体质辨识应用于治疗中。①按照《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中医体质辨识[3]。②根据患者的具体中医体质事实干预措施。a.阳虚体质:此类体质的患者适合食用温阳活血、甘温益气的食物,中药主要选择温肾助阳的药物,如金匮肾气丸或实脾饮加减[4]。h.阴虚体质:食物选择滋阴补肾、滋阴降火的食物,柔肝养阴,滋补肝肾的方剂,如一贯煎加减。c.痰湿体质:此类患者的治疗应注重健脾利湿、化痰祛湿,中药主要选用化湿健脾的方剂,如涤痰汤合胃苓汤加减或参苓白术颗粒[5]。d.气虚体质:对此类患者的治疗着重于益气健康、补气健脾,选用具有益卫同表的方法,如四君子汤合逍遥散加减等。e.气郁体质:治疗以行气解郁、疏肝理气,中药选用疏肝健脾、理气活血的药物,如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等同。③两组中医运动处方一致,均进行健康宣教。治疗组集合针灸、推拿、中药、运动康复干预方法。④社区健康宣教干预:包括根据体质辨识的不同饮食调养、情志调摄等,社区健康讲座干预方法及建立家庭读物。⑤针灸治疗干预:取足三里、丰隆、三阴交、中脘、太冲穴位,运用强刺激手法为主,均随症取穴,并配合电针,3次/周;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健脾化湿。⑥推拿治疗干预:治宜疏肝理气,活血祛瘀,益气除痰。3次/周,0.5h/次。
观察指标:所有患者治疗前后BMI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同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及肝功能评分。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后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2007年上海市卫生局对外发布《上海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将推进中医适宜技术服务社区基层制定进了纲要。桃浦镇社区是一个老龄化的社区,>60岁的人口占社区人口的26%。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对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进行社区干预、运动指导可发挥社区医疗服务优势。
本研究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探讨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及其与卒中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在今天看来,更是顺应了21世纪医学变革的主流,即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提高健康人群的防病意识。
参考文献
[1]张西金,高歌.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3,19(4):198-199.
[2]王琦.中医体质学说[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2:297.
[3]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297.
[4]季光.郑培永.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研究述评[J].中医药学刊,2004.22(1):87-88.
[5]徐列明,胡义扬.脂肪肝的中药治疗[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2):138-141.
[6]倪荣,戴同琴,刘新功,等.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3):190-19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