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内经》对于小儿推拿治未病的指导意义

时间:2024-11-16

于华君 肖华玲

摘要 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调理脾胃,在治未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临床在应用小儿推拿手法调理小儿疾病时应该以《内经》为理论指导,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内经;小儿推拿;治未病

中医谓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脏腑形体娇嫩、气血未充。较之成人,处于脏腑精气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壮而未充,充而未盛状态。《小儿药证直诀》言:“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1]同时又由于其稚阴稚阳的生理特征,必然向着成熟完善的方面发展,显示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故又称为“纯阳之体”。以上两点决定了其必然有发病容易,且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纯阳之体表现为活泼好动,心跳、脉息较快,故临证阳证、热证居多。小儿生长旺盛,营养物质相对不足,精、血、津、液等常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及疾病的消耗,故发病多易出现便秘、盗汗、口渴、饥不欲食等阴虚症状,故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

正邪交争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多数情况下,邪气得以入侵人体而发病,是因为正气虚弱,不能鼓邪外出。所以说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前提,在疾病发生与演化中处于主导地位。正气虚弱一则感邪,特别是肺与皮毛功能低下,衛外不同,抗邪乏力,六淫之邪得以乘虚侵袭人体。二则生邪,脏腑失调,气血失和,津液不布,不仅可出现痰饮、水湿、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还可致火、寒、湿、燥、风所谓的“内生五邪”;三正虚邪恋,发病之囚多为正不胜邪,但正气相对旺盛者发病相对轻,病位相对浅,病程相对短,预后良好;而正气相对虚弱者,发病相对重,病位相对深,病程相对长,预后较前者差。如正气虚甚,邪气留恋,而致迁延不愈,或夙邪留伏,反复发病。若人体阴阳调和,脏腑功能协同有序,气血充盈流畅,正气充于内、卫于外,外邪不侵,内邪难生,则疾病无从而发。故《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同样,当人体阴阳失调,脏腑不能协调工作,正气生成较少、运转不调,则六淫外侵,虚邪内生,使人体脏腑组织经络官窍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口问》说:“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灵枢-百病始生》也说:“此必囚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所以说,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囚。

小儿常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等因素,而致脏腑组织器官等的形态结构缺损、功能低下、气血津液不足,就会形成以正气不足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如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等。所以说“白毁长城”是造成“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主囚。腐败必然要造成失败。故提高机体免疫力在小儿治未病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儿肺脾肾三不足,容易患呼吸以及消化方面的疾病,因此调理肺脾肾尤为重要。小儿的脾胃功能尤为重要,因为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必须满足这一特征的需求,对水谷精微需要更加迫切,以满足蓬勃生命活动。南于“脾常不足”“脾主困”的生理病理特点,小儿生理性脾虚,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健全,加之饮食无节度,及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要产生满足供养全身的气血,负担就相对较重,且易损伤脾胃而导致各种疾病。故治疗小儿疾病时,脾胃的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故临证强调以脾胃为重,顾护脾胃的生生之气。

《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其中导引按跷即指推拿手法。小儿推拿运用各种手法刺激小儿穴位,从而使小儿经络通畅,达到调整脏腑,恢复正气,导邪外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未病先防

金代李东垣有“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之说。《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一方面,小儿形气未充,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脾胃最易受损,百病皆可从脾胃发病。另一方面,小儿时期发育迅速,需要大量营养物质,而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备,加重胃肠道负担,故小儿除生理性脾虚外,常由于暴饮暴食、无规律进食等原因造成实质性损伤。脾失健运,运化无权,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推拿在小儿病中突显其优,推拿时补脾300次,清补胃300次,运板门200次,运八卦200次,揉中脘、足三里各100次,顺摩腹300次,逆摩腹300次,拿肚角100次,捏脊5~8次。

既病防变

《医权初编》日:“治病当以脾胃为先,他脏兼有病,舍脾胃而治他脏无益也。又一切虚证不问在气在血,在何脏腑,而只专补脾胃;脾胃一强,则饮食白倍,精血日旺,阳生而阴亦长矣,是知脾胃实,诸病实;脾胃虚,诸病虚。”脾土居中央,与他脏关系密切,他脏发病或有精血不足常累及脾胃,或有气机运行障碍,必将影响脾胃运化转枢的功能。反之“安五脏即所以调脾胃”。《读医随笔-卷一证治总论·升降出入论》中说:“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为上下升降的枢纽。”因此,小儿已病在予其他治疗时,顾脾调胃不仅益于治疗,也利于机体恢复。在对小儿疾病辨证治疗时,随个体差异及病情加减对症取穴推拿外,加以顾护调理脾胃的推拿手法,如清补脾300次,运板门300次,清补大肠200次,运八卦300次,平肝400次,顺摩腹300次。

瘥后防复

小儿病情康复时期,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诸脏多虚,脾胃功能往往虚弱,此时应注意补益脾气为主,可使脾胃之虚得补,运化之机得复,体内正气得长,有利于机体恢复,并能防止病情反复。龚廷贤《万病回春》提出“大凡大病后,谷消水去,精散卫忘,多至便利枯竭,宜当补中益气为要。盖脾为中州,浇灌四旁,与胃行其津液者也。”因此,病后康复调理脾胃,培土同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入推拿手法点清补脾300次,清补胃300次,运板门300次,按揉足三里200次,捏脊5~8次。另外,对小儿饮食进行调节,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据气候变化随时为患儿增减衣服,也是保护脾胃,调理脾胃不可忽视的。

小儿成长依靠气血的濡养,气血的生化又赖于脾胃的运化,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脾胃运化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故东垣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与小儿疾病关系十分密切。在运用小儿推拿对小儿“治未病”的治疗中,应时刻斟酌,以《内经》理论为指导思想,顾护脾胃,顺应天时,释放天性,贯穿小儿机体调理的始终。

参考文献

[1]钱乙.小儿药证直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