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药物治疗联合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4-11-16

崔洁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采取药物治疗结合心理行为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给予药物结合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4周以及6周,研究组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采取药物结合心理行为疗法效果更好。

关键词 疗效;药物治疗;抑郁症;心理行为疗法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抑郁症发病率日趋增长,且日渐呈现年轻化趋势。其中儿童及青少年受到较重的学业压力,极易产生闷闷不乐等不良心态[1]。相关数据显示,王春雁等专家提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取心理行为疗法效果更好,可明显缓解抑郁情绪,保障患者身心健康,为预后提供保障[2]。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药物治疗与心理行为疗法在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研究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8~ 17岁,平均(13.8±2.2)岁;病程7~ 12个月,平均(10.1±1.2)个月。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9~ 17岁,平均(14.1±2.1)岁;病程8~ 14个月,平均(10.6±1.4)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方法:对照组给予氟西汀治疗,20 mg/d,必要时可增加至40 mg/d,同时给予舍曲林治疗,100~ 150 mg/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疗法,具体内容如下:①仔细观察患者行为特征,并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斥责患者不合理观念,并布置认知家庭作业。指导患者通过自我暗示方式缓解不良情绪,协助患者建立正确意识,并确定自我价值。②为患者安排行为练习,保证睡眠质量,通过放松训练改善睡眠问题。③指导患者改变行为以及思维方式,缓解不良心态。告知患者摆脱焦虑、抑郁等情绪的正确方式,每日进行规律性训练,50 min/次。所有患者连续治疗4周。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给患者发放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价患者的抑郁情绪。疗效判定标准[3]:①痊愈:患者治疗后抑郁评分减分率> 70.00%。②显效:患者治疗后抑郁评分减分率>50.00%。③有效:患者治疗后抑郁评分减分率> 25.00%。④无效:患者治疗后抑郁评分减分率≤25.00%,甚至加重。

抑郁评分标准判定[4]:①正常:总分<8分;②可能患有抑郁症:总分8~20分;③患有抑郁症:总分21~ 35分;④严重抑郁症:> 35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4.00%,对照组总有效率82.00%。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4周以及6周,研究组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抑郁症属于临床上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其可能影响患者大脑功能,使其出现异常,影响突触间信息传递的神经传递介质发挥作用,从而破坏大脑内部交流。因此,若未及时有效治疗,不仅影响正常学习与工作,同时严重阻碍患者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医疗界广泛关注。

临床上常采取药物治疗,其中氟西汀、舍曲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氟西汀属于选择性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能够有效防止患者神经元从突触间隙中获得5-羟色胺,提高间隙中可利用的神经递质,从而缓解情感状况,在治疗抑郁性精神障碍中具有重要意义。而舍曲林对神经元对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的再摄取具有轻微作用。采取适当剂量进行治疗后,能够防止患者血小板对5-羟色胺的摄取。同时对儿茶酚类神经介质活性的影响较小,减少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受体,发挥抗抑郁作用。药物治疗虽然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缓解抑郁情绪,但效果并不显著,复发率较高。

综上所述,药物治疗与心理行为疗法在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癥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缓解抑郁情绪,改善生活质量,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预后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冠婕,吴迪,彭正午,等氟西汀不敏感小鼠抑郁行为和脑内白介素-1 β表达水平的相关性[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5,24(5):385-388.

[2]王春雁,张琳,魏安,等.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6):830-832,833.

[3]王霞,杨敏.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自助干预在抑郁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6,25(5):404-409.

[4]刘倩,曹素霞,庞剑月,等.短程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6,25(10):896-89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