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6
张利科 陈霄 杨宏字 邢斌
摘要 目的:探讨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弱视眼调节功能采取弱视训练的效果。方法:收治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200例为研究组,采用弱视训练治疗,并将干预结果与对照组视力正常的儿童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均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调节滞后量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弱视眼调节功能采取弱视训练的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的视力恢复至正常水平。
关键词 屈光不正;弱视;弱视训练;功能调节
资料与方法
2016年2-10月收治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200例为研究组,对其予以弱视训练,并将其干预结果与对照组视力正常的儿童进行对比。研究组男121例,女79例;年龄3~10岁,平均(6.49±1.41)岁;其中单眼弱视162例,双眼弱视38例;包括轻度弱视76例,中度弱视78例及重度弱视46例。对照组男120例,女80例;年龄4~10岁,平均(6.50±1.37)岁。对比两组儿童的各项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0.05)。
方法:对于上述弱视组患儿均行弱视训练,并依据《弱视诊断专家共识》2011版中相关内容严格操作,经本院弱视训练专员指导,采取弱视治疗仪(型号:VP-V402)说明书上内容严格执行为期90 d的弱视训练干预。对于患者的眼调节功能采取综合验光仪检测,用正负球翻转法对于调节灵活度进行监测,调节幅度用负镜片法监测,采取融合性交叉柱镜法对调节滞后量予以检测。上述检测均由同一位视力检测医师完成。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儿童经检测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及调节滞后量。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研究组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经弱视训练干预的调节幅度(13.65±1.15),调节灵活度(6.25±0.52),均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视力正常的儿童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调节滞后量(0.85±0.25),优于治疗前(P<0.05),见表l。
讨论
眼功能调节为眼睛对于近处物体的晶状体屈光能力予以调节,随距离移动而出现变动的现象。在一般情况下,患者具有统一的双眼调节功能,睫状肌由远处对近端注视时产生收缩使得晶状体突出,以此增大了屈光力;当由近端注视远端时,其睫状肌予以放松,缩小了屈光力。亦有研究表明,其机体的屈光状态密切影响眼调节功能,又可认为,两种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亦对病情具有加重趋势[7。
调节功能失常使得弱视、屈光不正
的情况发生,其在病情进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亦可导致交替视的发生,以此对立体视的形成进行抑制,从而导致恶性循环,使得眼调节幅度下降导致视网膜影像消退,致使最終失明。本文研究中,200例屈光不正的儿童的眼调节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以调节幅度、灵活度及调节滞后量为主要表现。本文研究数据提示了调节幅度、灵活度及调节滞后量在屈光不正的弱视情况中具有较高的表达,亦表明了通过弱视训练,可改善患儿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调节滞后量,以此调节眼功能,亦可使眼功能趋近于正常,提高视力。亦有研究表明,弱视训练可作为早期的屈光不正的弱视干预手段,不仅可对患儿的视功能进行改善,还可提高视力的灵敏程度,以此提高视力,与本文研究数据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弱视眼调节功能采取弱视训练的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的视力恢复至正常水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下转第31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