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和氢氯噻嗪对高血压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

时间:2024-11-16

张丽华

摘 要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和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参照组和治疗组。参照组采用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治疗组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高血压治疗中,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和氢氯噻嗪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关键词 缬沙坦;氨氯地平;氢氯噻嗪;高血压

本次研究探讨了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和氢氯噻嗪对高血压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0月-2017年9月收治高血压患者100例,以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参照组男女比例21:29;年龄46~69岁,平均(54.6±1.9)岁;病程1~8年,平均(4.5±1.4)年。治疗组男女比例23:27;年龄47~ 70岁,平均(55.3±1.7)岁;病程2~9年,平均(5.1±1.7)年。排除继发性高血压、重度心功能不全和严重糖尿病患者。两组一般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治疗方法:①参照组给予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在治疗前l周,给予患者缬沙坦80 mg/d,氢氯噻嗪12.5 mg/d,若1周后患者收缩压仍> 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则给予氢氯噻嗪25 mg/d。②治疗组实施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缬沙坦用量同参照组;氨氯地平5 mg/d,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调整用量,若患者治疗1周后收缩压仍高于140 mmHg,或舒张压高于90 mmHg,氨氯地平给药量翻倍。

观察指标:临床疗效:①显效:收缩压下降> 20 mmHg,舒张压下降幅度为10 mmHg;②有效:收缩压下降>30 mmHg,舒张压降幅处于10~19 mmHg;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1]。观察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具体包括头痛、眩晕、乏力、胃肠道不适。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参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临床症状因人而异,有些人早期未出现明显症状,仅表现为血压波动性上升,并伴有疲劳、精神紧张等情况,且休息后可恢复正常。随着病程延长,会出现持续性血压升高情况,并逐渐表现出多种症狀,因此在发病早期应给予科学、有效的治疗,具体治疗以联合给药方式为主。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参照组低(P<0.05)。具体分析如下:缬沙坦是一种常见ARB类降压药物,能够缓解血管紧张素Ⅱ的钠、水潴留情况,并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进而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2]。在具体治疗过程中,缬沙坦多与氨氯地平和氢氯噻嗪联合使用,前者能够扩张外周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后者促使肾外作用机制参与降压,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但是在具体治疗过程中,患者服用氢氯噻嗪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和胃肠道不适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在治疗时必须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给药量。钱晋等人在研究中选择51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给予其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治疗4周后9例患者出现头晕等不良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17.65%,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和氢氯噻嗪治疗效果差异不明显,但是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陆云海,黄成兰,张卫琴,等.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BPV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12):1497-1500.

[2]汪顺银,张震洪,梁俊杰,等.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改善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生活质量[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5,24(3):303-307.

[3]钱晋,谈世进.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5,21(2):112 -1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