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6
卓峻青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偏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予以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f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 盐酸氟桂利嗪;偏头痛;针灸
偏头痛是一种由血管收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发作性头痛,临床以反复循环发作性头痛为特点,女性多见,常见于青春期前后发病。本项研究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探讨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6月- 2015年6月收治偏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男7例,女23例;年龄17~44岁,平均(29.4±13.5)岁。治疗组30例,男6例,女24例;年龄15~45岁,平均(27.9±12.6)岁。两组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及排除标准:诊断参照偏头痛发作特点,疼痛大多限于一侧颞部及眼眶等部位,有时波及头顶部,呈搏动性跳痛.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每次疼痛时间持续数分钟至数天不等,反复发作时间为上午9:00-11:00,发作的间歇期完全正常。排除标准为排除颅内病变、三叉神经痛等。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给予休息、低盐、低脂清淡饮食。盐酸氟桂利嗪,晚2粒,口服。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针灸疗法。两组均治疗1个月。
疼痛程度判定:采用国家药品监督局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计分方法,积分≥7分为轻度,积分≥12分为中度,积分≥17分为重度。
疗效判定标准:采用国家药品监督局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之偏头痛的疗效判定标准。①临床痊愈:治疗后偏头痛症状消失;②显效:治疗后积分减少> 50%;③有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50%;④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 20%。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l。
讨论
研究表明,偏头痛的发病主要集中于青春期前后,并且多数患者均存在家族史,其明确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多数学者均认为偏头痛的发病与环境、精神、内分泌功能失调等有关。在一些刺激因素的影响下,如气候剧变、精神创伤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血小板聚集,促进机体释放5-羟色胺和花生四烯酸,可引起颅内血管收缩,由此引起脑组织缺氧、缺血,而导致頭痛。盐酸氟桂利嗪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能作用于脑血管并抑制其收缩,提高脑组织对缺氧耐受性和对抗5-羟色胺作用,从而在治疗偏头痛中发挥较好效果。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手、足三阳经和足厥阴肝经均上头面,督脉直接与脑府相联系,各种因素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均可导致头痛。中医认为偏头痛属于“内伤头痛”之范畴,《济生方·头痛论治》云:“夫头者上配于天,诸阳脉之所聚,凡头痛者,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经,伏留不去者,名日厥头痛。”可因情志、饮食、体虚久病等所致。偏头痛常规治法为疏泄肝胆,通经止痛。以足厥阴及手足少阳经穴为主。取太冲、足临泣、外关、丰隆、头维、风池、率谷、角孙等。当发作时要以远端穴为主,并先刺,行较强刺激的泻法。诸穴均用泻法。但有些患者发作有规律性,通常上午9:00-11:00疼痛剧烈。古代医家将时间性病症当做奇症,根据人体生物钟的规律,发明子午流注开穴法,能更加有效地治疗疾病。根据其理论,9:00-11:00为巳时,为脾经主时之际,眉棱骨及前额属阳明经,太阴脾经与阳明胃经相表里,故取足太阴脾经太白穴治疗偏头痛,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不易复发,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局制定发布.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任自才,陆文杰.西比灵防治偏头痛对照观察 [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17(5):31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