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6
兰静 张红艳 刘俊兰 马杰
摘 要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寒凝血瘀型的效果。方法:对5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寒凝血瘀型患者给予穴位注射药物。结果:临床治愈率93%,有效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降低了致残率,无不良反应。结论:穴位注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寒凝血瘀型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 穴位注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寒凝血瘀型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全身性、退行性病变,是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增生,动脉狭窄、闭塞或动脉瘤性病变。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发冷、下肢肌肉酸麻、疼痛,间歇性跛行,下肢静息痛、溃疡,甚至坏疽等。2015年1月-2017年1月采用穴位注射药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寒凝血瘀证型患者50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动脉硬化闭塞症寒凝血瘀型患者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50·85岁,平均69.7岁。
适应证:动脉硬化闭塞症符合1990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脉管炎专业委员会拟定的诊断标准,寒凝血瘀型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拟定寒凝血瘀型证候诊断标准。
禁忌证:肢体严重缺血濒临坏死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造血系统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皮肤破损、感染、皮下出血之处的穴位不宜使用。
治疗方法:①做准备物品:一次性注射器,药物及消毒用品。②常用药物:甲钴胺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③向患者做好治疗前解释工作,协助患者做好准备,取合適体位。④据患者病情选择药物,缺血重者选复方丹参注射液,神经损伤重者选甲钴胺注射液,常规消毒,l mL -次性注射器抽取药液,针刺穴位得到针感后,每个穴位注射药液1 mL,1次/d。7N14 d为1个疗程。⑤常用穴位:足三里、阳陵泉、丰隆、三阴交等。⑥注意事项:对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应该做好治疗前解释工作,详细讲解针刺得气感,避免患者产生恐惧心理。针刺入穴位后注意回抽一下,看是否有回血,如果有回血应将针拔出,重新刺入。
不良反应及处理:①出血:如不慎致皮下出血或瘀血,可先冷敷减少出血,后热敷促使其吸收。②感染:患者微循环障碍,或有大血管狭窄闭塞,机体免疫力下降,易于感染。穴位注射部位如发生红肿热痛,行抗炎治疗。
评价标准:中医疗效评价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1995)》。①治愈:患肢疼痛消失,皮色、肤温恢复正常,步履活动自如,或趺阳脉可触及。②好转:疼痛基本消失,但步履活动不能持久。③未愈:疼痛不能控制,或继续向近端发展,甚至出现溃疡。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①临床治愈:症状基本消失;步行速度80~ 100步/mm,并能持续步行≥1 000 m无不适者;肢体血流踝/肱比值(ABI)或经皮氧分压(TcPO2)明显改善。②显著有效:症状明显改善;步行速度80~ 100步/min,持续步行≥500 m无不适者;肢体血流踝/肱比值(ABI)或经皮氧分压(TcP02)有改善。③进步:临床症状减轻;步行速度80~100步/min,行走距离≥200 m。④无效: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无改善,病情继续发作甚至恶化。
评价方法:应用量化评分表评价治疗前后患肢症状改善情况。①疼痛;②麻木;③皮肤温度;④间歇性跛行。
客观性评价指标:①治疗前后踝/肱比值(ABI);②经皮氧分压测定(TcPO2)。
结果
50例患者中,麻木症状45例,治疗后改善42例(93.3%);伴有静息痛症状18例,治疗改善16例(88.9%);间歇性跛行 后改善42例(93.30/0);伴有静息痛症状18例,治疗改善16例(88.9 010);间歇性跛行22例,治疗后改善21例(95.5%)。讨论
中医认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痹证、痿证、脉痹、脱疽范畴,采用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治疗。穴位注射可疏经通络、行气活血,有助于药物通过穴位渗透发挥作用,使得药物与穴位相辅相成,协同作用增进效果,缓解症状,称药穴交互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经穴和药物的亲和性、归经性、直达性、趋病性、速效性及延长型等特殊功能促使穴位注射的高效和速效[1]。《内经》中“治痿独取阳明”理论指出,足阳明经穴是治疗的主要穴位。足三里为足阳明经之合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主润宗筋”,可改善下肢气血;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筋会穴,主治下肢痿痹证及各种筋病;三阴交为足三阴经在下肢的交会穴,可疏通足三阴经气血;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主治下肢痿痹证。诸穴合用,加之药物的活血化瘀、解痉镇痛、营养神经等,双效合一从而发挥通脉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选择2~4穴,每穴位用量1 mL,1次/d,即可达到有效治疗量,患者易于接受,依从性较强。
本研究显示,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临床总有效率达93%。穴位注射疗法通过针刺、穴位、药物共同作用于机体,彼此相互作用,最终达到平衡机体,治愈疾病的目的[2],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1]倪峰,林静瑜.穴位注射疗法作用机制探讨[J].中国针灸,2003,23(10):609-611.
[2]康志强.穴位注射作用效应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2):11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