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7
汪江
摘要 目的:探讨CT诊断单纯性与绞窄性肠梗阻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肠梗阻患者56例,其中单纯性肠梗阻27例为A组;另29例为B组。由2名值机医生使用CT机检测。结果:A组患者中肠壁增厚12例,靶征3例;漩涡征6例,肠系膜水肿10例。B组患者中肠壁增厚20例,靶征14例,同心圆征6例,肠壁积气3例;漩涡征18例,肠系膜水肿12例,门静脉气栓3例,血性腹水12例。肠梗阻病因CT诊断为粘连、炎症及肠扭转居多。结论:单纯性肠梗阻CT影像多见病变肠管壁不均匀增厚、伴或不伴肿块;绞窄性肠梗阻CT影像多见肠壁增厚、靶征、漩涡征,CT诊断肠梗阻病因正确率较高。
关键词 CT;肠梗阻;影像;特征
肠梗阻是肠内容物不能正常通过肠道,导致肠道阻塞,见于各个年龄阶段,临床症状主要有腹痛、便秘。诱发肠梗阻原因较多,与肠道解剖及功能改变有关[1]。肠梗阻主要分为单纯性肠梗阻及绞窄性肠梗阻,其中绞窄性肠梗阻死亡率较高,单纯性肠梗阻发生率较高。螺旋CT(以下简称“CT”)是一种无创、无痛检查技术,具有较好的密度分辨率及时间分辨率,能更及时、有效地发现有无闭拌和绞窄临床症状体征,并反映梗阻周边情况[2],其临床作用获得广泛认可。本文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使用CT检测,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肠梗阻患者56例,其中单纯性肠梗阻患者27例为A组;另29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为B组。A组男25例,女2例;年龄23-70岁,平均(54.50±1.40)岁。B组男24例,女5例;年龄23-71岁,平均(54.55±1.4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手术证实为肠梗阻的患者;②临床表现结合腹部平片诊断为肠梗阻的患者;③对造影剂不过敏的患者;④病例资料齐全的患者;⑤同意本研究方案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先天性肠道狭窄,无需手术治疗的患者;②未接受随访的患者;③病程<50d的患者。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CT检查,使用64层螺旋CT机,自患者膈顶到耻骨联合连续扫描,扫描参数为层厚5.0mm,电压120 kV,电流280 mAs,螺距1.375,球速0.5s/r。扫描时间为动脉期30s,静脉期48s,延迟期120s。曾强扫描时,注射对比剂,扫描原始数据经重组后传送至ADW 4.4工作站,开始矢状位、冠状位MIP和VR重组,目的是明确肠梗阻的病因。
评价指标:由2名经验丰富的CT医生值机,对不同肠梗阻患者开展相应检查方法,平扫后发现病灶或排出可疑病灶、潜在病灶,局部薄扫、增强后需要对图像进行处理,加以明确。为了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CT检查价值,本次研究中所有肠梗阻病例的CT片由另2名经验丰富医生阅片,回答如下问题。是否存在肠梗阻、肠梗阻部位、小大、程度、与周边组织关系,所得结果与值机医生结果进行对比,如结果不一致,需4名医生共同商讨,直至结果完全一致。
判断标准:①肠梗阻判断标准[3]:小肠肠管直径>2.5cm,结肠肠管直径>6.0cm,能发现近侧扩张肠管与远侧塌陷或正常管径肠管间的“移行带”,小肠和大肠成比例扩张,未见“移行带。②肠梗阻位置判断标准:造影剂不能通过梗阻,管腔塌陷部位。③绞窄的判断标准:小肠壁增厚>2.0 mm,结肠壁增厚>5.0mm,出现靶征。CT值>20 Hu。CT增强扫描时肠壁延迟增强或异常强化,导航膜结构不清楚,正常组织消失。门静脉内积气,肠扭转可见漩涡征。
统计学方法:本探究所有数据由此次参与研究成员收集,统计后完整录入本次研究數据库。本次调查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都以%表示,对于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CT影像改变:A组患者的肠管影像改变中肠壁增厚12例、靶征3例,同心圆征0,肠壁积气0,肠系膜及其血管影像改变中漩涡征6例,肠系膜水肿10例,门静脉气栓0,血性腹水0。B组患者的肠管影像改变中肠壁增厚20例,靶征14例,同心圆征6例、肠壁积气3例,肠系膜及其血管影像改变中漩涡征18例,肠系膜水肿12例,门静脉气栓3例,血性腹水12例。见表1。
肠梗阻病因CT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56例肠梗阻病因CT诊断结果显示,粘连10例,肿瘤3例,腹内外疝4例,炎症8例,肠扭转12例,门静脉血栓7例,肠套叠5例,外伤4例,先天性中肠旋转不良3例;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粘连8例,肿瘤6例,腹内外疝5例,炎症9例,肠扭转10例,门静脉血栓6例,肠套叠6例,外伤5例,先天性中肠旋转不良1例。见表2。
讨论
肠梗阻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根据肠梗阻发生原因可分为机械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其中血运性肠梗阻又分为单纯性肠梗阻及绞窄性肠梗阻。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血运性肠梗阻中的单纯性肠梗阻及绞窄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预后不良,患者如不能尽快接受手术治疗,可能会导致肠坏死,易死亡。同时,盲目的解剖查看腹腔情况,增加了不必要的手术风险,可能会引发医疗事故。CT诊断肠梗阻的标准同X线标准,CT检查较X线准确性高,对机体影响较小,安全性较好。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单纯性肠梗阻CT影像多见肠壁增厚及肠系膜水肿,无同心圆征、肠壁积气、门静脉气栓、血性腹水影像,绞窄性肠梗阻CT影像多见肠壁增厚、靶征、漩涡征、肠系膜水肿、血性腹水影像,同心圆征、肠壁积气、门静脉气栓影像较少。在CT判断肠梗阻病因中,粘连、肠扭转、门静脉血栓、炎症、肠套叠最常见;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后发现,粘连、肠扭转、炎症较多,门静脉血栓、肠套叠、肿瘤比例等同。提示单纯性肠梗阻CT表现为病变肠管壁不均匀增厚、伴或不伴肿块、肠腔狭窄、近段肠管扩张伴积液、积气等改变;绞窄性肠梗阻CT表现肠壁环形增厚、肠壁强化异常,增强扫描可见靶征,黏膜下水肿、肠系膜积液、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内积气、大量腹腔积液[4]。同时,CT诊断单纯性及绞窄性肠梗阻病因与病理检查结果基本相符,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单纯性肠梗阻CT影像多见病变肠管壁不均匀增厚、伴或不伴肿块、肠腔狭窄、近段肠管扩张伴积液,未见门静脉气栓、血性腹水。绞窄性肠梗阻CT影像多见肠壁增厚、靶征、漩涡征、肠系膜水肿、血性腹水影像。肠梗阻病因CT诊断正确率较高,可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胡孝海,田进.绞窄性肠梗阻患者诊断指标的多因素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3):298-300.
[2]邸玉芹,俞维宝,曲希侠.CT和x线在绞窄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综述,2017,23(12):95-96.
[3]杨扬.128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运用在绞窄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6):69-71.
[4]杨栋梁.郑可国.刘红艳,等.320排CT诊断机械性肠梗阻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4(3):203-20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