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7
晏桂萍 朱志雾
摘要 目的:比较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治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84例,分两组。观察组用齐拉西酮进行治疗,对照组用利培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效果以及用药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症状有所缓解,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齐拉西酮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其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用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
关键词 齐拉西酮;利培酮;首发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精神疾病,这种疾病病程大多相对较长,反复发作,患者容易引发精神衰退[2]。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首发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治疗精神病患者,本文对首发精神病患者分别给予齐拉西酮和利培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首发精神病患者84例,分为两组。观察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19~ 48岁,平均(31.55±5.68)岁。对照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18~ 45岁,平均(31.68±5.25)岁。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在参与本次研究前未曾采用精神药物治疗,且不在妊娠期或者哺乳期;②患者知情并且同意参与,且未患有其他严重的疾病。
排除标准:其他严重疾病,如高血压、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妇女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治疗方法:观察组使用齐拉西酮进行治疗,患者最初使用剂量40 mg/d,根据患者病情逐渐加大用药量,两周左右将药物剂量控制在80~ 160 mg/d。对照组使用利培酮治疗,利培酮最初使用剂量1 mg/d,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逐渐加大剂量,2周左右将药物治疗剂量调整到3~6 mg/d。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不允许使用其他的抗精神病药物。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10周以后,觀察阳性与阴性量表(PANSS)评分,量表总分> 60分。量表包括阳性症状量表、阴性症状量表。患者所得的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系统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用药前后PANSS评分比较,见表1。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2。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精神疾病,它主要表现为一些基本的思维以及情感变化,是精神活动与周围的环境不相符合的一种疾病,其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临床以使用抗精神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3]。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上出现许多治疗首发精神病的药物,各种药物都特点不一,本文主要对齐拉西酮和利培酮两种药物进行研究。齐拉西酮是一种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多巴胺D2、D3、5-HT2A、5-HT2e、5-HTID受体具有较高的亲和力,通过对多巴胺和5-HT2的拮抗作用而发挥作用,能同时控制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使症状得到缓解,能够长期维持治疗。同时,药物还可以阻断NE回收,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功能。通过对5-HTIA受体的激活,还有可能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齐拉西酮对肾上腺素受体、组胺受体及胆碱能受体只有轻度的亲和性,因此在用药过程中一般不会引起血压降低、认知障碍、心率加快等改变。而利培酮用药后会导致患者出现比较明显的不良反应,例如白细胞和粒细胞水平的下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药物不良反应是评价抗精神病药物的重要指标,从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经过药物治疗后,其PANSS量表有明显减分,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使用齐拉西酮治疗后恢复较快,对阴性症状、阳性症状的控制更有效。不良反应方面,齐拉西酮组发生率低于利培酮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齐拉西酮组以嗜睡、血压下降、血象改变等最为常见。其次,齐拉西酮对患者代谢和内分泌影响较小,比较适合肥胖、血糖、血脂较高以及年轻未婚者使用,这与齐拉西酮的抗组织胺(H1)和抗肾上腺能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齐拉西酮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与现在我国的文献记载比较符合。
综上所述,齐拉西酮与利培酮均为临床上安全、有效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两种药物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临床治疗对象的用药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岩.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9):180-181.
[2]殷莉,宋小珍,梁素,等.齐拉西酮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7):493-495.
[3]凌洁,冯影霞,谭东升,等.齐拉西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5):380-38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