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时间:2024-11-18

张金荣

摘要 目的: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做分析。方法:收治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50例,随机分两组。干预组进行心理干预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结果:干预组护理满意度96%,护理有效率100%;对照组上述指标依次为40%、40%。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良好。

关键词 创伤;应激障碍;心理护理干预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突发性、灾难性以及威胁性的生活事件,促使个体长期持续存在且延迟出现的精神障碍,是一种反应性精神障碍类型。了解PTSD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相应的早期积极干预,防患未然,可降低PTSD发生率以及减轻症状,对于改善患者预后,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为分析PTSD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2016-2017年收治创伤患者50例,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内容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2017年收治创伤患者5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35.5±3.2)岁,病程7d-1个月。干预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35.5±3.3)岁,病程7d-1个月。两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标准诊断。

诊断标准:根据最新DSM-IVPTSD的诊断标准。①患者有暴露创伤事件的事实;②创伤事件体验;③回避与创伤相关的一些事物的刺激性、反应性的麻痹症状;④患者有持续性的觉醒亢进症状出现。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为患者创建舒适的环境,保持光线及温湿度适宜,做好患者的睡眠护理,使其睡眠充足,给予安全护理核饮食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前提下,重点加强心理护理措施。①基础性心理护理: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入院时由护理人员热情积极接待,明确患者的病情情况,给予患者充足的理解与尊重,自觉保护其隐私,依照患者病情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沟通时机,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主动帮助患者排忧解难,分析应激源,了解易感因素。同时,还可帮助患者分析应对生活事件的方法,告知成功的经验,以使患者克服抑郁和烦闷等消极情绪,维持身心愉悦感,及时排泄压力。此外,还可帮助患者转移对痛苦、挫折方面的注意力,使其尽快由创伤状态中解脱。②支持性心理护理:遵照危机干预原则,结合对应护理技术,对创伤后存在应激障碍者实施个体护理,找出重点护理内容的同时给予充足的支持。护理人员在护理中应保持态度真诚,语言友善,陪伴在患者身侧,热情与患者沟通接触,面对面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内心真实的想法,支持并理解患者,通过指导疏泄和支持鼓励等形式,耐心解释患者出现的不良症状,使患者尽早意识到不良情绪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危害;告知其疾病患病机制、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疑惑,使其信任并依赖护理人员。③认知护理干预: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要自觉帮助患者,确保患者能够增加对白身的了解,掌握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帮助患者尽早改变错误的认知,帮助患者学会处理相关应激事件的基本技巧,并让其尝试自主处理,由护理人员协助。如此一来,患者在护理期间遇到此类情况时便不再产生恐惧、紧张和焦虑等负性情绪,此外,还可灵活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患者内心潜伏或存在的心理冲突积极分析,包括全面分析其性格特征、良好應对伤痛的方法,使其错误认知尽快纠正,进而摆脱心理危机,保障患者尽快重新适应新生活,快速融人社会,达到精神健康的干预目的。

评价指标:采用我院现行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作为护理满意度的测量工具;采用简式创伤后应激评估量表(SPRINT)。其是护理有效率测量的有效工具,其中护理有效,总分>13分;护理无效,评分>14分。对两组测量结果展开统计学分析、对比。

统计学方法:研究中的数据均以SPSS 23.0软件展开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对比通过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干预组护理满意度96%,护理有效率10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40%,有效率40%。干预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讨论

杜小丽研究指出,PTSD指的是患者对创伤严重应激因素表现的不良反应,主要症状为精神异常,属于心身疾病,具有持续性、延续性。PTSD的病因包括个体易感性与各类应激两种,部分患者可出现社会功能缺损与人格改变等症状。在发生创伤事件后,PTSD患者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抑郁症状,PTSD患病、转归与创伤事件之间联系紧密,因此在PTSD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实施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十分必要。心理护理、心理干预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①首先,减少或使患者应激源消除,还包括改变患者对应激事件不正确的认知与态度;②使患者应对应激事物的能力得到提高;③改善或者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总之,应用此种方法,使得患者摆脱心理危机,提高患者康复的速度、护理满意度和有效率,使其建立充足的信心面对新生活,回归到社会中,维持精神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