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穴位埋线加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4-11-18

白凡乐 刘小翠

摘要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加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小针刀治疗,试验组采用穴位埋线加小针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疗效、疼痛评分和血清蛋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加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 穴位埋线;小针刀;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因腰椎间盘各部分,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在外力因素作用下导致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的地方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及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从而引起患者产生各种临床症状的情况[1]。根据临床研究,导致患者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其基本病因,在损伤、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遗传因素、腰骶先天异常等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患者发病[2]。本研究对穴位埋线加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37~72岁,平均(51.68±7.92)岁;病程l~6年,平均(2.16±0.73)年。试验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6~71岁,平均(51.53±7.84)岁;病程2~6年,平均(2.25±0.69)年。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对照组采用小针刀治疗措施。具体方法:让患者保持俯卧位,腹部下面垫一软枕。先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触压,找到患者的压痛点或结节等阳性反应点,将病灶部位棘突间隙作为中心,左右旁开2.0~3.5 cm定点,向上垂直移动1.0~2.0 cm为进针处。常规消毒,铺洞巾,戴手套。保持刀口线与患者身体纵轴线处于平行状态迅速进针,然后缓慢深入到骨面,保持刀刃线与肌纤维的走向处于平行状态,采用纵向疏通剥离方式,之后进行横向的切割,在感觉到针刀下有松动后将针刀退出,针眼处真空拔罐5~10min,清除瘀血,常规消毒。手术完成后使用创可贴对针眼进行覆盖。术后3d禁止洗浴。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治疗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根据患者病变部位选择患者腰椎双侧夹脊穴及患側肢体穴位,如华佗夹脊、环跳、风市、阳陵泉、承山、委中.昆仑等穴位6~8个,采用垂直方向依次进针,深度控制在2.5~6.0cm.在进行穴位埋线的过程中针感会传导至下肢和足部。退针时尽量放慢速度,并且在退针时用9号埋线针针芯以注射的方式逐渐将羊肠线置入,羊肠线的长度2cm。手术完成后使用创可贴对患者针眼进行覆盖,并采用压迫止血方式。两组患者均10d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评价指标:观察患者疗效,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分,并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蛋白指标水平进行测定。疗效判定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痊愈、显效和无效。①痊愈:患者疼痛完全消失,并且直腿抬高时角度能达到≥700;②显效:患者疼痛明显减轻,腰腿活动受到的限制明显改善;③无效:患者治疗后症状及腰腿活动均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疼痛评分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完成,分值在0~10分,0分为无痛,分数越高代表疼痛越严重。血清蛋白指标主要是观察载脂蛋白L4、载脂蛋白M、四连接素和免疫球蛋白轻链。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蛋白指标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试验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疾病,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以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和马尾神经症状为主,对其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3]。临床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中非手术方式和手术方式均有应用,其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变情况和自身意愿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4]。

小针刀疗法是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式,其通过对局部病变组织的松解,将肌肉和筋膜及其周围粘连的组织剥离,让患者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小针刀的使用能够对局部组织起到刺激,让患者的炎症得到改善,并缓解患者的疼痛。由于小针刀的创伤较小,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穴位埋线主要是将羊肠线埋入患者的相应穴位,通过异体蛋白对病变组织的刺激改善患者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因羊肠线进入人体后可被缓慢吸收,因此埋线后不用再次手术取线,具有操作简单且效果显著等优点。

本研究对穴位埋线加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穴位埋线加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萍,周逸伦,徐铭阳.穴位埋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8):1330-1332.

[2]贾中鑫,王学锋.穴位埋线加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7,32(13):1937-1939.

[3]朱艳萍,魏清琳,李玲.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5,4(2):14-17.

[4]朱书仙,唐本夫,张意侗.夹脊穴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0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3):74-7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