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典型蛔虫病1例

时间:2024-11-18

马金岭

摘要 蛔虫病是儿童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和正常成长,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但在临床中,一些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本文简要介绍不典型蛔虫病1例,为临床提供借鉴。

关键词 蛔虫病;不典型;报告

蛔虫病是儿童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对儿童的健康危害大,轻者出现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症状,重者可以出现生长发育障碍,严重者可使患者有生命危险[1]。随着国家对公共卫生的重视和人们卫生意识的提高,蛔虫病的发病率有明显降低。但由于本病有时症状不明显或者不典型,很容易引起漏诊或误诊。就近期我科收治的蛔虫病患者1例,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

患儿,女,13岁,主因“阵发性腹痛伴有皮疹Sd”而入院。患儿于S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脐周明显,为阵发性发作,无进行性加重,持续时间5~30min,缓解期时间不定,有时伴有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呈非喷射状,不伴有发热及头痛、头晕症状。乡医诊断为“阑尾炎”,给予静滴“头孢他定”等药物治疗3d,症状仍无明显缓解,腹痛仍阵发性发作,性质同前,为进一步明确诊治而入我院。否认药物过敏史及疫区等接触史。入院查体:T36.7℃,P 90次/mln,R22次/min,BP80/45mmHg,体重30kg,意识清,营养中等,痛苦面容,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咽部无充血,双肺呼吸音清,心率90次/min,律齐,无杂音,腹平,脐周可见散在斑丘疹,无淤点及淤斑,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肝、脾未触及,压痛点不固定,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叩鼓音,肠鸣音正常。四肢及脊柱未见异常,双下肢未见淤点和淤斑,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诊治经过

入院后急查血常规,WBC×l09/L,降钙素0.05ng/mL,血尿淀粉酶均正常;尿常规示上皮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肝、胆、双肾彩超及阑尾彩超均未见异常,腹部透视可见肠道充气,未见气液平及膈下游离气体。结合上述病史,体征及检查结果考虑:①外科疾病:患儿症状明显,但体征及化验暂不支持,需密切观察。②泌尿系统感染:尿常规提示有感染迹象,而且泌尿系统感染也可以解释患者临床表现,给予头孢他定抗感染治疗。③过敏性紫癜:可表现为腹部症状,也可以伴有皮疹,但应为皮下出血性皮疹,此患者表现为斑丘疹,不支持诊断,需要进一步观察。④妇科疾病:患儿正处于青春期,妇科医师诊治后排除妇科疾病。⑤腹型癫痫:也可为腹痛反复发作发病,但多伴随定向障碍或者精神模糊,此患儿无该表现,暂不考虑。入院后给予抗生素抗感染、糖皮质激素抗过敏、解痉止痛对症处理,腹痛逐渐缓解,皮疹亦随之好转。抗感染治疗2d,腹痛仍然反复发作,每次发作都伴随皮疹再次出现,查体仍无固定压痛点。再次追问病史,患儿1年来曾有多次类似发作史,每次发作均可见腹部皮疹出现,平日饮食卫生欠佳,因为多次捡食异物吃,被父母训斥,性格孤僻。结合患儿饮食不洁史,有异食癖,腹痛反复发作但不固定,有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不排除寄生虫病可能。给予睡前1次服用阿苯达唑400mg。治疗第3天晨起,患儿大便排出多条死亡的粉红色线状虫体,长约15~30 cm,虫体圆柱状,确定为蛔虫。患儿腹痛症状消失,皮疹未再出现。

讨论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衛生条件的改善,寄生虫病较前些年明显减少,特别是人们驱虫意识的增强,小龄儿童发病率更低了,但却可能忽视了大龄儿童发病的可能性。此病例有异食癖,1年来曾有多次相同的发作病史,皮疹的反复伴随出现提示我们想到过敏因素,因为虫体的异种蛋白可以引起皮肤过敏表现[2];应用抗生素没有明显效果,不提示感染;腹痛无固定压痛点,症状与体征不相符;结合化验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最后通过诊断性治疗得以确诊。因此,临床工作中,遇到大龄儿童,反复发作性腹痛,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伴随皮疹,症状重,体征轻,症状与体征不相符的情况时,应想到寄生虫病的可能,必要时可用诊断性驱虫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卫平,毛萌,李廷玉,等.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