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

时间:2024-04-24

张露曦

【摘 要】 文章结合生态位理论的基本原理,全面联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从系统化战略发展的视角,分析了生态位理论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契合性,明确了提升互联网金融生态位的运行模式,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生态位理论; 互联网金融;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1-0026-03

目前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及其理论分析,准确引导互联网金融的合理发展方向,以寻求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合理发展空间。互联网金融是通过实现资金融通、网络交易与网络信息服务的新兴金融服务形式,生态位理论作为一种富有解释发散力的新兴理论,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其应用价值和功能日益明显,发展边界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延伸到技术领域、各个行业乃至单独的企业或个人,显示出强大生命活力。本文的研究拟将生态位理论引入到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希翼通过系统化战略分析,以全面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策略。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生态位理论的逻辑契合性

(一)生态位理论与互联网的基本内涵

生态位理论本质:依照经典著作的理论反映,生态位理论概念是由一位俄罗斯人,即著名生物学家格乌司最先提出并进行解释,因此生态位理论亦被称为“格乌司原理”。生态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主要反映为一种“价值链法则”,可以从三方面加以诠释:(1)系统论为生态位理论奠定了基础,所以生态位理论是通过系统论演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理论。生态位理论本质的观点是在一个生态系统内,每一类(个)生物可以视为一个子系统(生态因子),在系统内这些子系统之间既存在竞争,又存在合作,通过不断地竞争和合作,进行能量转换和环境选择,实现自身的成长目标;(2)生态位理论强化的是个体或种群的自身定位,在生态系统内,个体或种群应基于不同的特点、习性、技能、经验和需求寻求到符合自身成长的定位,增强适应能力;(3)生态位强调的是系统与子系统,自身定位要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系统和子系统可能会经历分化和调整、更新,而个体或种群的自身定位又会由于汲取营养和能量的区别引发生态位的变化与调整,同时由于环境的变迁也会导致新事物出现和旧事物的毁灭。生态位理论本质就是强调生态因子通过生态位界定,在不断适应和增强资源获取能力中得到持续发展和提升。

生态位下互联网金融功能的拓展。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对互联网金融给予一定的解释与定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我国中央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北京大学学者曹凤歧教授、CIFC互联网金融联盟创始人王斌以及阿里巴巴集团的马云等。综合我国相关学者、专家及实业代表人士的相关观点,并利用生态位理论进行分析,笔者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是金融生态系统在与外部力量(资源、环境等)不断作用和影响的过程中,内部生态因子通过不断分化、调整、变异所产生的一种新的生态物种,这种物种作为一种新的生态因子丰富了金融生态内容,拓展了金融生态的边界。这个概念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区分开来,将互联网金融视为一种金融新模式,不但是对传统金融的补充,未来也将同传统金融展开竞争。在金融生态系统内,互联网金融是一个生态因子,与传统金融形成竞合态势,如何准确定位、不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的生态维度,是互联网金融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契合性的理论逻辑

生态位理论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两者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的理论契合性。(1)从整体来看两者之间在理论上存在高度契合。生态位理论本质上通过强化生态因子增强环境适应性和资源获取能力来实现自身发展;而要实现这个目标,生态因子就必须不断通过环境选择机制进行变异,从某种程度看,生态因子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变异的结果。如果把金融系统视为生态系统,那么互联网金融则是金融系统内部各个生态因子在不断竞合和环境选择过程中,依靠不断创新发展而变异的情况;从单独依靠信息技术发展网络金融服务到建立专门的网络金融服务平台和模式,互联网金融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曲折历程,这个历程从本质上可以用生态位理论给予完全的解释和描述。(2)生态位理论适应性和资源获取能力有效解释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适应性是生态因子在系统内占据有利生态位置的基础。(3)衡量互联网金融生态位适应性有两个重要指标:适应深度和适应宽度。适应深度和适应宽度呈负相关关系,即生态位适应深度越小则更倾向泛化类;相反生态位越窄,而适应深度就越强,更倾向特化类。从目前金融系统态势来看,传统金融属于泛化类,具有很宽的生态位,未来一段时间内,传统金融还会以消释狭窄范围内的资源利用效率(即适应深度)来换取对较大范围内资源的利用能力。比如,在传统金融上大力发展网上支付、网络银行、网络理财与互联网金融不断合作等,就全面地印证了这一思维。综合来看,环境的变迁将对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发挥重要的影响,而金融生态系统内生态因子,为了增强自身适应性和资源获取能力,通过不断变革为互联网金融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根本动力。

二、互联网金融生态位的提升与运行模式

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系统新的生态因子,应通过提升生态位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三种运行方式可供选择:(1)向上运动方式。向上运动方式是互联网金融通过自身规模的扩大,沿着金融生态系统不断变革的需要,通过自身创新和资源整合而提高其生态位的方式。例如互联网金融结合信息技术发展和顾客需要开展的移动支付业务、自金融的P2P信贷公司模式以及众筹资模式等。通过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构建网络贷款平台及创新融资新模式,互联网金融服务范围和对象得到极大提升,进一步夯实了在金融生态系统的位置。(2)横向运动方式。横向运动方式是指跨越职能边界横向运动的方式,是互联网金融通过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同传统金融的合作来实现自身发展。根据长尾理论,将零散的碎片式的需求综合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市场。互联网金融通过与传统金融密切合作,实现横向运动,提升生态位。(3)中心培育方式。中心培育方式是互联网金融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特征和不断改变经营策略来实现。中心培育方式主要是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盈利模式创新等不断发挥互联网金融优势,达到提高自身适应度和获取资源的能力,从而提升其生态位。中心培育方式最典型的例子是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整合和分化。业务整合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将零散的业务通过整合形成规模市场。业务分化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凸显自身优势的业务保留,进行横向发展,而不具竞争优势的业务则抛弃。这种方式能尽可能地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聚核式的发展更好地弥补了市场空缺,从整体上提高了互联网金融的延展性和伸缩性。

互联网金融生态位运动模式关系及综合特征:向上运动、横向运动、中心培育模式是互联网金融在提高生态位过程中常用的模式,但是这些模式通常不是单独运用的,而是综合运用,因此表现出一定的综合性特征,具体反映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虚线把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分成许多个区域,每一区域反映了不同环境运行特征。假设图1中:e1、e2、e3、e4代表不同的生态因子,t代表时间,p代表生态系因子适应度与重叠度。从图1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生态因子由于适应性和资源获取能力不同,处在不同生态位。同时,笔者通过分析认为,图中反映的是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位情况,e1、e2、e3、e4描述了互联网金融作为生态因子采取不同运行模式下的生态水平。发现随着时间推移,互联网金融由L0生态位向L1方向渐进,此时采取的模式为向上模式,因为向上模式有助于互联网金融从萌芽状态向生长状态过渡,此时其生态适应性仍然较低,重叠度高。最初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原因是生态因子飞跃式的发展需要能量的积累和竞争优势的积淀。通过长期积累、特色竞争及速度竞争,互联网金融生态位从L1提升为L2,此时采取横向运行模式。在生长阶段,跃迁和跨生态位需要在整合自身资源的同时,更广泛地参与同其他生态因子的竞争,因此横向运行模式成为互联网金融生态位提升的最佳选择。在互联网金融由L2上升到L3一般采取中心培育模式,事实上中心培育是向上和横向模式的升华版,意味着互联网金融不但需要突破环境和资源的限制,同时也要通过创新和整合提高自身适应性。e3处于L1和L2之间,e2处于L2和L3之间的两种情况,说明互联网金融发展生态位是螺旋上升的,其具有渐进、反复、跳跃与非连续的特征。互联网金融在提高生态位过程中不同的运动方式,反映出其在生态系统中生态位构建产生的路径依赖;不同运动方式反映出互联网金融作为生态因子在不同阶段的非等价性及限制性,为进一步优化其生态位体系提供了思路。

三、全面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策略

在多维度生态框架内,互联网金融必须要依靠自身特点来提升适应资源获取能力,在竞争中不断发展。

(一)金融生态维度:政府监管有效引导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合规性

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运行模式,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特征,在生态系统内,变革、分化与整合都是必须按照一定规则来进行的。不符合规律、不按照资源与环境维度的内在要求办事,互联网金融将注定是昙花一现。我国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对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已经初步形成共识,目前银监会主要负责P2P监管,保监会负责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监管,中国证监会则负责众筹资金的全面监管。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有助于确立其金融系统内的地位,引导其良性发展,但在监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监管的目标是促使互联网金融良性发展,而不是将其“管死”,停止不前。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在早期经历了星星可以燎原的发展态势,未来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要抱着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既要对互联网金融创新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又要有从严管理的决心。(2)通过建立系统的监管体系,全面控制互联网风险。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后也蕴藏巨大金融风险,因此在不断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加强风险监管成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点。(3)监督管理系统必须全面契合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特点。在监管上要充分结合互联网具体特征,在保持一致性原则的基础上,将现有的规则按照互联网监管的需要,适当进行延伸和深化。例如互联网金融服务客户信息的保护,不但要强调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客户信息的道德性保护,还应该针对技术性保护进行监管。

(二)金融合作维度:互联网努力提升资源获取能力,提高与实体经济及其金融产业的融合力度

提高互联网金融资源获取能力,并强化服务实体经济是其主要发展路径,主要有三种发展手段。(1)移动化服务模式。移动化服务模式源于实现互联网金融不断弥补满足顾客需要的空间和时间限制,通过强化移动服务,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二维限制,比如像微信的红包、打车软件等方式。(2)横向和纵向延伸及矩阵金融服务。最初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对象是草根阶层(包括消费能力一般的个体和融资难的中小微企业),从年龄来看主要是80、90后等年轻群体。未来互联网金融要提升其资源获取能力,必须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不断完善金融服务能力,构建矩阵服务体系。从横向看,互联网金融应将服务对象从草根向社会各个阶层延伸;从纵向看,服务群体应从80、90后向社会全部群体延伸。(3)提升与其他重要产业融合力度。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取决于资源获取能力和环境的适应能力。提升互联网与其他产业融合度是关键路径之一,互联网金融可以将其触角延伸到诸多产业领域,以为自身发展提供更多能量。例如房地产、汽车、新能源及农业等领域,提高与其他产业融合度将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路径。在产业融合方面,为中小企业融资是个典型做法,以51资金项目网为例,该网站以信息匹配为特征构建融资服务平台。

(三)金融创新维度: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增强互联网金融的环境适应性

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在每一层次和层次间都具有不断向高级生态位演化的趋势和潜力,要通过不断进化和演变来保持竞争能力。生态位高则“生态势”较高,生态位低则“生态势”较低,生态位的高低决定了互联网金融在区域经济系统中获取和配置优势资源及生产要素等能力的大小。因此,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强化适应性,是不断完善自身定位,实现生态位飞跃,完成进化的关键步骤。

创新是互联网金融提高生态位的关键因素。全面的创新体系包括:(1)概念创新。要通过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框架,逐渐清晰界定何为互联网金融机构、产品、第三方支付、云计算等,通过明晰核心概念并围绕其不断延伸,构建富有包容性的概念体系是互联网金融不断实现突破和发展的基础与保证。(2)模式创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有本质的区别,但又有天然的联系,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包含电商模式创新、技术平台模式创新、支付平台模式创新、监管模式创新等。(3)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模式创新核心,例如支付宝的卡通支付、快捷支付、微信支付等形式,但目前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仍然没有摆脱传统金融服务的范畴,以上这些形式只不过是通过网络技术平台提供。笔者认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应以供应链金融、大数据和信息服务构建产品创新生态机制,以全面发挥自身特点。(4)营销创新。互联网的普及为互联网营销创造了巨大空间,营销创新可以达到充分利用互联网线上资源,做到精确营销和降低营销成本的目标。例如:腾讯公司新年红包营销,通过运用娱乐营销等手段,在短短几天就锁定了数万张银行卡,实现了短时间内累积资金的目标。未来应积极构建全面创新模式,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引导顾客需求,做到不断创新、引导创新,从而提高互联网金融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倩,刘桂清.我国网络金融监管的现状及政策建议[J].经济纵横,2006(3):22-24.

[2] 王莎莎.基于生态位理论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26-27.

[3] 谢蕾,许长新,卢小同.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比较研究[J].会计之友,2014(35):86-88.

[4] 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15-1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