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9
赵同璧
doi:10.3 969/j .issn.1007- 614x.2018.5.73
摘要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及临床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0例,采用无痛胃镜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无痛胃镜诊断符合率95.71%,无痛胃镜与病理检查符合率比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病理改变以粗糙表现及白相为主。结论:无痛胃镜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中效果理想,与病理检查具有较高的符合率,能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 无痛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是一种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部分患者伴有腺体数目减少,从而引起黏膜变薄、基层增厚等。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复杂,多与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及遗传因素等有关,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胀、嗳气、食欲不振等,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1、2]。常规方法以手术病理检查为主,该方法虽然能帮助患者确诊,但是诊断存在一定的创伤性,导致患者诊断预后较差。研究表明,将无痛胃镜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患者诊断中效果理想,能指导临床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但是不同学者试验结果存在争议。2015年3月-2017年6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0例,探讨无痛胃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及临床治疗中的指导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3月- 2017年6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0例,男41例,女29例;年龄19~ 65岁,平均(48.05±5.09)岁;病程1~5年,平均(3.04±1.12)年。本课题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及家属对检查方案具备知情权。
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标准者;②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隐痛、胀满、暖气等消化道症状[3-5];③均经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
排除标准:①难以遵循医嘱完成无痛胃镜检查者;②合并消化道肿瘤、消化性溃疡、肝硬化及胃底静脉曲张者。
方法: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手术前采用无痛胃镜进行检查。①无痛胃镜检查:所有患者均由同一胃镜医师完成相应的操作检查、观察描述并进行诊断。采用Olympus电子内镜进行检查,根据无痛胃镜结果进行分型。A型为胃窦黏膜开始变薄,可见血管;B型为血管黏膜红白相间,并且多以白色为主;C型为胃镜下胃黏膜粗糙不平,多呈铺路石状改变[6]。②手术病理检查:患者胃镜检查时采集病灶部位胃黏膜组织,浸泡在10.0%甲醛溶液中,固定,常规石蜡包埋,采用HE染色进行诊断。根据固有腺体数量减少程度对萎缩程度完成分级。轻度为腺体数量减少< 1/3;中度为腺体数量减少1/3~2/3;重度为腺体数量减少> 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最终均经过病理检查得到确诊,确诊率l00.0%。无痛胃镜下67例得到确诊,诊断符合率95.71%。无痛胃镜与病理检查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病理改变以粗糙表现及白相为主,分别占47.76%和34.44%,见表1。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属于一种以胃黏膜上皮与腺体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疾病,在胃黏膜表面反复受到损伤后,胃黏膜固有腺体将会萎缩,严重者甚至造成腺体完全消失。文献报道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诱因较多,包括免疫因素、饮食因素、精神压力过大等,且临床上多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主,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因此,加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早期诊断、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无痛胃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最终均经过病理检查得到确诊,确诊率100.0%。无痛胃镜下67例得到确诊,诊断符合率95.71%,无痛胃镜与病理检查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病理改变以粗糙表现及白相为主,分别占47.76%和34.44%。由此看出,无痛胃镜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中效果理想,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能指导临床治疗。无痛胃镜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中常用的诊断方法,该诊断方法具有无创性,安全性较高,诊断时能清晰地显示病灶部位、病灶大小,能指导临床治疗。对于胃镜下观察到胃黏膜皱襞变薄、红白相间并且以白为主、血管透见并且黏膜粗糙不平且呈铺路石状颗粒改变、Hp感染呈阳性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可疑病灶者,胃镜下检查时应该密切观察、辨别,若无痛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改变结果不相符合时则需要进行反复验证,对于糜烂、溃疡等病变的边缘应密切观察并进行活检,必要时可以联合其他方法检查,发挥不同检查方法的优势,提高诊断准确率,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临床上,对于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则应该立即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干预,并且治疗过程中可以动态加强胃镜检查,评估患者预后,使得患者的治疗更具针对性,促进患者早期恢复。
综上所述,将无痛胃镜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中效果理想,与病理检查具有较高的符合率,能指导临床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贺军,金珠崔荣丽,等.OLCA分期、分级评估系统在胃镜活检组织病理学评价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4,31(3):121-125.
[2] 马小芬,朱清,卜全慧,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西部中医药,2016,29(4):134-137.
[3]吴素江,陈卿奇,许小康,等.影响消化内镜医师诊断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9):125-127.
[4]张艳红,靳明慧.益气清热滋阴法治疗萎缩性胃炎49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6,6(25):41-43.
[5]薄元恺,刘宏伟,何建霞,等.以内镜下黏膜表面形态为分型依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4):18-21.
[6]侯正军.慢性萎缩性胃炎行自拟理气活血益胃汤治疗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6(4):127-12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