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平喘止咳贴佐治哮喘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时间:2024-11-19

廖吕慧

摘要 目的:探讨平喘止咳贴佐治哮喘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收治哮喘性支气管炎患儿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感染、平喘、止咳化痰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平喘止咳贴穴位敷貼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喘止咳贴在哮喘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中疗效显著,使用方便,小儿给药依从性较好。

关键词 哮喘性支气管炎;平喘止咳贴;穴位敷贴

哮喘性支气管炎属于婴幼儿较常见呼吸道疾病,其主要特征为病情发展迅速,咳喘气急明显,极易出现复发现象。我科自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平喘止咳贴穴位敷贴辅助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哮喘性支气管炎患儿82例,男45例,女37例,年龄8个月—4岁。入院时所有患儿均出现咳嗽伴气喘现象,同时有双肺广泛哮鸣音甚至出现少许粗湿哕音现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0例。对比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2例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哮喘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常规抗感染、平喘、止咳化痰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每天加用平喘止咳贴(贵州康琦药械有限公司生产,康琦牌平喘止咳贴),具体方法如下:①贴敷方法:选择贴敷部位(常用膻中穴,位于胸部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中点;或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突下凹陷处),清洁皮肤,将贴片撕去透明保护膜,贴于膻中穴或大椎穴。咳喘重者每贴使用6~12 h;轻症每贴使用12~ 24 h。7d为1个疗程。②注意事项:使用前向患儿家长仔细讲解平喘止咳贴的作用,使家长乐于接受该治疗方式;掌握敷贴穴位的具体部位;敷贴过程中防止患儿抓脱药贴;每天可更换敷贴部位,注意不能贴在皮肤破损处。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皮肤红痒,如有则需要更换部位贴敷。

疗效判断标准:①患儿在接受5d治疗后,其咳嗽、气喘症状消失为显效;②患儿在接受5d治疗后,其咳嗽、气喘得到明显改善,且肺部哮呜音减少为有效;③患儿在接受5d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出现加重现象为无效。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76.2%,有效率16.7%,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显效率50%,有效率22.5%,总有效率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哮喘性支气管炎在婴幼儿时期发病率较高,其发病机制和支气管哮喘十分相似,相关学者认为其可以归类为同一种疾病[1]。该病症的主要诱发因素为患者气道受到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及T细胞等,从而引发患者气道收缩[2]。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气喘气急、呼吸困难等,严重者会伴有可闻性哮呜音。对此类病症需要积极抗感染,同时缓解患儿支气管痉挛。儿童喘息的早期干预有利于疾病控制[3]。平喘止咳贴是一种新型改良巴布剂,由远红外纳米材料、生物胶、基质和载体材料组成。其特殊的基质材料在保证药物对靶向器官作用同时,有效地维持了血药浓度均衡性;平喘止咳贴通过特制透气无纺布为背衬层,有效地避免了机体吸收药物时的反作用力,并且提高了药物对机体的渗透及吸收效果。平喘止咳贴主要由麻黄、甘遂、白芥子等组成,主要功效为宣肺降气、化痰平喘,主治外感、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等引起的咳嗽、哮喘[4]。其中麻黄含有生物碱,为拟肾上腺素药,兼具a与B受体兴奋作用,作用类似于肾上腺素,但较温和,对支气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弱而持久[5];白芥子主含白芥子苷,通过芥子酶的作用形成芥子碱硫氰酸盐,单纯白芥子外敷,能够有效延缓哮喘发作时间,同时减轻哮喘发作;尽管甘遂单独外敷并没有止喘作用,但甘遂对皮肤的刺激性大,增加了皮肤的渗透性,与白芥子并用后,加强了止喘效应[6]。有研究表明药物经穴位的透过量、稳态透皮速率及穴位皮肤滞留量均显著高于非穴位皮肤,穴位皮肤对患儿药物吸收、浓度及长期维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7]。

平喘止咳贴主要优势为无刺激性、无致敏性,操作简单,不受饮食影响。采用经皮肤给药方式,患儿的治疗依从性非常好,易于确认是否给药,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且携带、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马红秋,辛德莉.支气管哮喘诊治方案的变迁[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J].2012,27(16):1294.

[4]张高红,曹宇浩,林开忠.苗药巴布剂一平喘止咳贴、行气通便贴[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3,4(11):116.

[5]吴雪荣.麻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5):173.

[6]王茵萍,徐月红,陈宝.白芥子涂法复方及单味药抗豚鼠哮喘效应的比较[J]江苏医药,2011,37(14):1645.

[7]郭秀彩,刘霞,徐月红.白芥子涂方穴位与非穴位给药皮肤渗透特性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7):103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