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9
475500河南省尉氏县中医院,河南开封
心脑血管疾病属于心血管内科疾病,也是脑血管及心脏疾病的总称[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各类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处于水涨船高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2]。本研究中,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的因素以及相关的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2016年8月-2019年8月收治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均已确诊。选择同期收治的60例心血管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5.5±5.5)岁。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5.4±4.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信息资料全面;②精神正常;③符合心脑血管的临床诊断标准;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者基本资料不全面;②精神异常;③不符合心脑血管的临床诊断标准;④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方法: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抗菌药物的投入情况等,对观察组患者感染部位进行有效汇总和排序,分析发生感染的主要因素。并分析两组患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
统计学方法:数据纳入SPSS 12.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感染危险事件情况分析:60例患者中,发生感染危险事件15例,发生率为25%(15/60);其中呼吸道感染7例,泌尿道感染1例,胃肠道感染2例,皮肤感染5例。见表1。
两组患者感染危险因素分布情况比较:经过单因素分析显示,并发症、侵入性操作、心功能分级、患者抗菌药物及抑酸剂的使用与感染发生有关;两组上述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15例感染危险事件情况分析(n=15)
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及医学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诊疗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抗菌药物的深入运用,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医院感染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感染部位以及病原菌的种类具有不确定性[3]。因此心血管内科需要加强危险因素的控制,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疾病的临床治愈效果。
表2 两组患者感染危险因素分布情况[n(%)]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60例患者中,发生感染危险事件15例,发生率为25%(15/60);其中呼吸道感染7例,泌尿道感染1例,胃肠道感染2例,皮肤感染5例。两组并发症、心功能分级、患者住院时间、有误侵入性的操作,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及抑酸药物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效预防的过程中可针对以上几点作为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具体预防措施如下:①提高心血管内科思想认识:在实际的预防工作中医院需要转变工作理念,提高思想认识,引起先进的预防手段,提高思想重视度,降低感染发生率。②素质水平的提升:改善工作条件,完善工作环境;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降低感染发生率。③工作作风的完善: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有效完善医务人员工作作风,构建有效的风险防御体系,创造实践锻炼的工作环境,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认识。
总之,心血管内科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转变自身的工作理念,提高思想认识。将预防感染的工作落到实处,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疾病的临床治愈率及预防意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