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评价

时间:2024-11-19

831200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新疆昌吉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常见高发病症之一,其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患者常伴有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等表现,直接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安全[1]。临床以往多采用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但临床均反应此药物疗效不甚理想,病死率仍较高[2]。近年来,伴随医疗水平的提升,有较多学者对于胺碘酮的疗效予以论证[3]。有鉴于此,我院结合临床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8例,分组实施利多卡因、胺碘酮2 种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8年4月-2019年7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常态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37.6~82.2 岁,平均(54.14±5.67)岁;疾病分类:频发性13例,成对性25例,多源性期前收缩6例;疾病分类:下壁9例,广泛前壁14例,前间壁11例,高侧壁10例。科研组男27例,女17例;年龄38.3~81.8 岁,平均(53.97±5.82)岁;疾病分类:频发性12例,成对性24例,多源性期前收缩8例;疾病部位:下壁8例,广泛前壁15例,前间壁12例,高侧壁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6个月内使用过本研究药物;②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③存在电解质紊乱,心率60次/min以下,收缩压在90 mmHg以下;④合并精神类疾病。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之后予以溶栓、抗缺血、抗血小板、抗凝、血脂调节等常规治疗。①常态组采取利多卡因治疗:将剂量50~100 mg 的利多卡因以1~4 mg/min 的给药速度行静脉给药维持。如药效不佳,在20 min 后再静推给药50 mg,注意控制在1 h内剂量<300 mg。如患者接受治疗6 h 后疗效仍未见起色,则换药治疗。②科研组接受胺碘酮治疗,将剂量150~300 mg的胺碘酮与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混合稀释到20 mL,以1~1.5 mg/min 的给药速度行静脉给药维持。期间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改善。如患者病情明显缓解时可降低给药速度,0.5~0.75 mg/min即可。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用药后室性期前收缩已下降超90%、成对室早及非持续性心动过速消失;②有效:用药后患者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室早已下降超80%、非持续性心动过速减少一半以上;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18.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科研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科研组治疗后出现胃肠道反应与血压降低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常态组出现胃肠道反应5例,血压降低4例,心率减退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27%。科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病情往往非常严重,心肌已受损,并且梗死面积在不断扩大,血流动力学受其影响,可能会引发心功能恶化,导致死亡[4]。利多卡因是临床普遍采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它是属于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低剂量可促进心肌细胞内K+外流,对于心肌自律性可有效降低,但药效持续时间较低短,整体疗效不足,而且存在潜在性或即时性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状况[5]。近年来胺碘酮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它属于血管扩张剂类药物,同时抗心律失常作用明显,它可对K+外流予以阻滞,从而延长心肌细胞3 相动作电位,使心动过速情况得以改善[6]。其还能阻滞心肌单向传导,并扩张冠状动脉及其周围血管,疗效明显同时安全性较高。本研究中,科研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胺碘酮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综上所述,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可作为首选药物大范围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