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急性脑梗死康复治疗的应用及临床疗效评估

时间:2024-11-20

郭彦华

摘要 目的:探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95例,均采用超早期活动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过超早期活动治疗,患者的平均康复速度及BMI指数均低于未采取超早期方案的对照组,且患者心理状态良好。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康复治疗中采用超早期活动疗法是安全的,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脑梗死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活动;生活质量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神经功能疾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以及具有严重的致残性。据统计,每年全世界约有1500万例患有急性脑梗死,其中约有500万例的结果是死亡,同时约有一半以上的人最终造成终身残疾。据调查,在美国每年60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里约有74.5%的人为急性脑梗死,并且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流行病学的相关调查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目前面临的巨大难题,其死亡率排名第1位。我国现阶段囚脑卒中死亡人数达到150万例,根据相关推论,在死亡率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到2030年,我国将会有400万例囚脑卒中而死亡,随着死亡率上升1%,我国新增死亡人数将上涨200万例。因此,急性脑梗死的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不容忽视。同时,研究发现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急性脑梗死的例数将加速上升[1]。

资料与方法

本次研究有效试验患者95例,男62例,女35例;年龄40~79岁,平均62岁;受教育程度涉及小学至本科,其中小学20例,高中30例,大专6例,本科39例;患者均已婚,有配偶,且配偶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均参与试验研究。人院治疗过程中,亲属陪护患者40例,有5例雇佣专业护工,有亲人每天探视患者30例。其中70例患者为首次发作急性脑梗死,25例为多次发作,40例患者脑梗死为左侧,55例患者为有侧,其中有25例有相关并发症。在95例患者中,有93例患者在发病后仍有清醒的意识,有2例患者出现了嗜睡的情况,其中有20例患者有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筛选标准:本次选取的入院患者发病≤24 h,年龄18~ 80岁,根据神经系统评分应为轻度到中度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不应>16分,有清醒的认识,可以配合诊治医生进行必要的语言沟通交流,可以完整表述目前心理状态。患者查体血压120~180mmHg,心率50~120次/min,体温≤38℃。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诊治指南相关规定,并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认。

临床研究方法:遵照神经内科的护理标准和临床护理操作规则对患者进行标准化护理,在病症逐渐恢复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肢体摆放的方位,进行适度的桥式运动和临床体位变化,同时应对患者耐心讲解早期活动注意事项。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安排适当的下床活动的时间与频率,在患者活动过程中予以正确的指导。同时开展多学科协作,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环境的改变,如床椅的移位、下床走动和站立。需保证患者每日离床活动3次,每次进行30min的活动锻炼,在此期间应时刻观察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而对患者的训练强度进行调整。在整个康复治疗期间应做好患者每日康复记录,方便日后进行相应分析[2]。接受超早期活动方案的时间为人院后(6.72±0.8)h,在发生急性脑梗死(16.5±0.7)h;对照组为人院后(100±6.59)h,发生急性脑梗死(120.11±6.88)h。治疗组的下床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活动理疗师及康复专家介入在入院后(13.58±0.7)h。

統计学方法:采用SAS EG统计软件对样本情况进行统计,同时进行量表统计、分析,做相关平均数,对离床活动和住院时间做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经过超早期活动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损失评分(3.15±0.33)分,而对照组神经功能损失评分(5.31±0.65)分,超早期活动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在超早期活动方案中治疗14d后患者3个月的BMI指数(72.35±3.25)kg/㎡和(92.33±4.25) kg/㎡,对照组则为(50.81±2.35) kg/m2和(70.35±2.12)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本研究发现,超早期活动患者的并发生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通过合理、科学的方法,尽可能地让急性脑梗死患者离床活动,可以减少囚长期卧床产生的并发症。研究发现,经过超早期活动治疗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2.18±0.56)d,而对照组住院时间(15.33±0.58)d。超早期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恢复能力,这些结果是评价患者能否正常出院的重要指标。

讨论

治疗方案分析:①超早期活动定义:伯恩哈德团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治疗进行了相关的科学研究与统计,因此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超早期活动方案”。该方案指出,在发生脑梗死的24h内,进行适当、适度的活动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恢复.尤其在患者的肢体活动恢复方面,“超早期活动方案”的疗效十分明显。②不安因素:对于超早期治疗方案的推行,国内外专家看法不一,各持有不同的观点。对于超早期活动持反对意见的专家绝大多数认为在24 h内进行下床活动可能会造成脑部积血倒灌,影响血管调节,因此会加重患者的大脑神经的损害。同时,过早接受下床活动,患者或因行动不便而造成外伤,风险过大。③原理分析: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显示,采用“超早期活动方案”进行治疗的患者离床活动的频率提高,因此可以改善患者的身体运动能力,同时也增加了身体活动的承受力,防止肌肉产生萎缩性坏死,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心肺功能的恶化。通过对白鼠进行实验可以发现,在急性脑梗死发生的24h内,增加小白鼠的运动强度,可以降低白鼠脑梗死的体积,经行为学评估认为“超早期活动”可以促使小白鼠运动神经的恢复。同时,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在急性脑梗死的初发期,脑内囚局部缺血造成血脑屏障功能受损,通过采用“超早期活动”进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血脑屏障的损伤程度。实验得出,超早期运动训练可以减少脑缺血所引发的一系列氧化应激反应,同时可以促进脑细胞的重新合成,保证了脑内缺血皮层可以使脑内血流进行灌注[3]。④心理状态影响:经研究发现,在发生急性脑梗死后患者心理将会处于一种脆弱状态。同调查结果显示,有近20%的患者在患病后处于抑郁状态,有>30%患者在罹患急性脑梗死后处于焦虑状态。超早期治疗可以降低患者在患病7d内发展成为抑郁症的概率,通过改善患者脑内啡和单胺的浓度,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情绪。研究表明,超早期治疗可以提升患者自我认知,使患者对康复有自信心,能有应对急性脑梗死所带来的身体功能性障碍,同时积极配合康复师和护士的护体,从心理上加速患者恢复进度[4]。

超早期活动显著影响患者恢复的天数,超早期活动加速了患者独立行走。通过对颅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24 h内的研究,观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活动是安全的、可行的,采用超早期活动不会造成与活动相关的神经功能缺损进展、脑梗死后并发出血及跌倒等不良事件,并且可减少急性脑梗死后与长期卧床相关的并发症发生[5]。超早期活动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速度与程度,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平均住院日,促进患者早日出院,同时可降低脑卒中患者抑郁水平,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安玲,马运苗,赵惠敏.自我效能理论在国内糖尿病护理领域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4,28(11):4109-4110

[2]袁伟红脑卒中急性期不同时间开始康复的初步探索巧[D].首都医科大学,2008

[3]邓娟上海市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

[4]王俊英.早期规范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09.

[5]彭小吟.早期活动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D].泸州医学院,20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