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急性脑梗死118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分析

时间:2024-11-20

276199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临沂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1],目前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饮食结构改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该病发病急、进展快[2],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3],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注射用阿替普酶是常用的溶栓治疗药物,为探讨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收集我院2018年3月-2019年7月治疗的23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8年3月-2019年7月收治脑梗死患者23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18例。观察组男68例,女50例;年龄57~79岁,平均(68.7±5.7)岁;基础疾病:糖尿病22例,高血压96例;发病至就诊时间30 min~4.5 h,平均(1.8±0.3)h。对照组男69例,女49例;年龄56~78岁,平均(68.6±5.6)岁;基础疾病:糖尿病23例,高血压95例;发病至就诊时间28 min~4.5 h,平均(1.8±0.3)h。

①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分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1次/d,NIHSS评分≤4分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1次/d;400 mg 注射用血塞通加入250 mL 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次/d。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静脉应用注射用阿替普酶,用法:按0.6~0.9 mg/kg 给药,阿替普酶总量的1/10 在1 min 内静脉注射,余药物静脉滴注,1 h滴完。两组均连续治疗10~15 d。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 h、治疗24 h后NI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 h、24 h NIHSS评分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 h、治疗24 h后NIHS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 h、治疗24 h后NIHSS评分比较(±s),分)

治疗时间 观察组 对照组入院时 23.5±3.2 23.4±3.1治疗6 h 11.7±3.0 18.5±3.3治疗24 h 6.2±2.1 14.6±3.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比较(±s)

凝血功能指标 观察组 对照组Fbg(g/L) 3.4±0.7 3.5±0.6 APTT(s) 29.8±3.6 30.2±3.3 TT(s) 17.4±4.3 18.2±3.7 PT(s) 11.5±3.2 11.9±3.0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

讨 论

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已在医学界临床实际治疗工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医护人员可依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方式为其进行治疗,进一步保证临床治疗工作的顺利性和效率性[4]。此外,有相关科学研究显示,对4.5 h 内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进行治疗,对改善患者缺血半暗带情况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5]。虽然溶栓治疗该疾病效果十分显著,但亦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且价格昂贵,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综上所述,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