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同体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浓度的影响因素与预测

时间:2024-11-27

谭志强 张磊(通讯作者) 蒋建平 王欢

610000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在中国,高血压极为常见,且患病率逐年上升,每年有近210万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归因于高血压[1]。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趋势,有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成年人高血压患者中,60岁或以上组比其他年龄组的总和高出50.1%[2]。肥胖与老化是世界两大重要趋势,并和许多慢性疾病相关。超重与肥胖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共识提到体重指数(BMI)≥24 kg/m2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3]。瘦素通过其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胰岛素抵抗等重要过程。国外有研究提出,瘦素浓度与肥胖、高血压水平存在一定的关联。本文将对影响血清瘦素浓度的相关因素及对血清瘦素浓度的预测进行探讨。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110例。其中肥胖体型35例,超重体型37例,正常体型38例。纳入标准:①60岁≤年龄<80岁;②高血压患者为首次诊断或停药>2周患者,且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③肥胖组满足体重指数(BMI)≥28 kg/m2,偏重组 24 kg/m2≤BMI<28 kg/m2,正常体型组 18.5 kg/m2≤BMI<24 kg/m2。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心功能Ⅲ~Ⅳ级、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本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方法:①入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集:入院时询问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于次日清晨待患者排空大小便后,着薄衣由医院指定工作人员测量腰围(m)、臀围(m),通过指定电子体重秤测量患者身高(m)、体重(kg)、体脂率(%),并计算BMI、腰臀比(WHR),BMI=体重(kg)/身高2(m2),WHR=腰围(m)/臀围(m)。②动态血压:入院后第2天晨起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美国伟伦无创动态血压检测仪,获得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③血液标本采集:受试者入院后安静休息,次日清晨空腹卧位抽肘静脉血5 mL,其中2 mL置于普通血清管,37℃水浴静置30 min,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获取血浆,于-80℃超低温冰箱冻存,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瘦素;余置普通血清管送至检验科,用日立生化分析仪分析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所有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表1 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x±s)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数表示,3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2×C);计量资料正态分布以(x±s)表示,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根据方差齐性组间两两比较采用Games-Howell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非正态性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Q1~Q3)]表示,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检验水准α设定为0.05。运用多重线性回归对与血清瘦素浓度相关的影响指标进行回归分析。

结 果

3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型组间两两比较,男性、吸烟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在不同体型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年龄、24 h DBP、CysC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 WHR、 UA、 Hcy、 24 h SBP、BMI、血清瘦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超重组比正常体型组BMI、WHR、UA、Hcy高,且血清高3.14μg/L[95%CI:2.507~3.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 h S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比正常体型组BMI、WHR、UA、Hcy、24 h SBP高,且血清瘦素高4.94μg/L[95%CI 4.366~5.5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组比超重组BMI、WHR、UA、Hcy高,且血清瘦素高1.79μg/L[95%CI 1.081~2.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4 h S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多重线性回归结果

3组体脂率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3组体脂率的分布不全相同,采用Bonferroni法矫正显著性水平的事后两两比较发现,3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关影响因素对血清瘦素浓度预测:通过绘制部分回归散点图,判断自变量24 h SBP、BMI、UA和因变量血清瘦素浓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运用多重线性回归,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F(3,105)=150.300(P<0.001),调整R2=0.806,纳入模型的3个自变量对血清瘦素浓度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瘦素为167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蛋白质,主要由脂肪细胞产生,并与众多肥胖相关的疾病存在密切联系。近期研究表明[4],肥胖患者普遍存在瘦素抵抗,可能与肥胖导致促炎性脂肪因子的表达增加而抗炎性脂肪因子的表达减少有关,使机体进入一种慢性不稳定性炎症状态。

瘦素对血管舒缩功能亦有调节作用。此次研究表明,瘦素与24 h平均收缩压呈正相关。这可能是长期处于肥胖/超重状态,内皮功能明显受损使瘦素诱导的NO合成减少,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致交感神经的收缩血管效应占优势,同时内皮原性超级化因子(EDHF)生成效应也受影响,两者共同作用促使血压升高。而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黑素皮质素受体3/4(POMCMC3/4R)在瘦素调节血压过程中极为重要,有试验显示[5],阻断MC 3/4R会通过ERK通路参与负向调控,选择性抑制瘦素诱导的肾脏交感活性(RSNA),使血压降低。另有研究员发现其浓度与动脉壁的顺应性呈负相关,本研究尚不能证实。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高血清瘦素浓度与BMI、24 h SBP、UA水平存在线性关系,且进一步研究发现血清瘦素能通过以上三者水平进行预测。但本次研究样本量有限,仍然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探讨瘦素水平与肥胖/超重人群的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尚存在参考价值。随着不断深入研究,定能拓展心血管病的诊疗与防治方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