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及与手术治疗的比较

时间:2024-11-27

康敬辉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療的临床疗效以及与传统手术取栓的疗效比较。方法:2016年7月-2018年5月收治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9例,分别采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胭静脉置管溶栓治疗及股静脉切开取栓,配合肢体加压、溶栓、抗凝治疗,观察疗效并分析。结果:导管溶栓后复查造影33例,血栓完全溶解29例,血栓基本完全溶解3例,再通率>90%;血栓大部分溶解1例,再通率>50%;症状完全消失31例,轻度肿胀2例,全组未发生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6.03±1.76)d。股动脉切开取栓患者术后复查造影26例,血栓完全溶解24例,血栓基本完全溶解2例,术后症状消失25例,轻度肿胀1例,发生切口淋巴瘘1例,切口感染2例,平均住院时间(12.65±3.78)d。结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与股静脉切开取栓在术后血管再通率及症状缓解方面无显著差异,但介入治疗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手术取栓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每年约有1/1 000的人群受累,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能力,严重时并发肺动脉栓塞(PE),是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1]。单纯溶栓抗凝及手术治疗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方法,因单纯溶栓抗凝效果差、复发率高而被手术治疗所取代[2],现如今,随着人们对介入治疗的认识,其以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3],为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新的思路。

资料与方法

2016年7月-2018年5月收治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9例,均已行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且入院前均未接受过溶栓治疗或者抗栓治疗。其中接受介入治疗33例,男18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1±9.8)岁;接受股静脉切开取栓26例,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59.7±8.3)岁。

方法:①介入治疗: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介入治疗前为预防肺栓塞,常规取仰卧位,局麻下于右肾静脉平面以下1 cm处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改变体位,自患者足背静脉持续推入造影剂,在DSA下穿刺患者胭静脉,穿刺成功后,置入5F穿刺鞘,行静脉造影,明确病变位置及范围,使用AngioJet血栓清除系统抽吸血栓,如发现股静脉、髂静脉有狭窄或压迹可放置静脉支架,最后用0.035英寸导丝配合单弯导管至血栓处,置入多侧孔溶栓导管(30 - 50 cm)于静脉血栓内,缓推尿激酶20万U,保留溶栓导管,术后加压包扎穿刺点并沙袋压迫6-8h,持续泵入尿激酶(120万U/d),同时口服利伐沙班片(15 mg,2次/d),每4h监测患者凝血功能,根据PT、APTT、TT等结果及患者有无皮肤出血点及血尿、牙龈出血等调整尿激酶用量,出院后继续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6个月,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复发。②股静脉切开取栓: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股部纵形切口,切开股总静脉,以6F或7F Fogarty导管取出髂总静脉及髂外静脉血栓后注入尿激酶20万U,挤压小腿、胭窝至大腿内侧,以挤出下肢深静脉血栓,术毕自患者足背至大腿用弹力绷带顺序包扎,继续静脉注射尿激酶(120万U/d),1周后改服华法林抗凝>2个月,出院后穿专用弹力袜> 0.5年。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纳入研究范围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肺栓塞及死亡。接受介入治疗的33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溶栓导管。其中髂静脉狭窄处置入静脉支架1例,经溶栓治疗后,患肢肿胀完全消失31例,仍轻度肿胀2例,平均消肿时间4d;置管溶栓时间2-9d,平均6.5 d。复查造影,血栓完全溶解29例,血栓基本完全溶解3例,再通率> 90%,血栓大部分溶解1例,再通率> 50%,均有不同程度穿刺点渗血,加压包扎,沙袋压迫6-8h后,渗血改善。未发生感染及血肿形成,出现血尿2例,牙龈出血1例,调整尿激酶用量后症状均消失。接受股静脉切开取栓患者,术后患者肿胀完全消失25例,轻度肿胀1例,平均消肿时间3d。复查造影,血栓完全溶解24例,血栓基本完全溶解2例,再通率> 90%;其中发生切口淋巴瘘1例,切口感染2例,经换药、抗感染治疗后均好转。为了比较急性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与传统手术治疗的疗效,对住院时间、并发症、术后早期血栓溶解及症状是否缓解方面进行了比较,发现介入溶栓治疗与股静脉切开取栓在早期再通率及症状缓解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 vs 1OO% ,x2=0.801,P=0.371; 93.9% vs 96.2%,x2=0.148. P=0.7011,但是在住院时间(6.03±1.76 vs12.65±3.78,t=8.92,P=O.OO)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0% vs 11.5%,x2=4.012,P=0.045),介入治疗组明显优于手术治疗组。见表1。

讨论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常常作为术后长期卧床及使用止血药物患者的并发症出现,因其有诱发肺栓塞的可能而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传统手术股静脉切开取栓效果显著,但由于缺乏透视辅助,影响取栓的彻底性,且有误入腰升静脉、诱发出血的可能,现已较少应用于临床[3]、随着介入放射学科的发展与成熟,介入治疗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逐渐得到开展并推广,且因其创伤小、并发症少、透视直视下操作、反复可操作的特性,使得介入溶栓逐步取代了手术取栓。本研究对59例分别接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后发生的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再通率及症状缓解率4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术后血管再通率及症状缓解率方面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介入治疗显著减少了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

综上,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相当,但是在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方面,介入治疗显著优于传统手术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龙龙,白敬.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3.

[2]庄曦,唐勇,陈登丰.导管溶栓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J].福建医药杂志,2016,38(6):26-28.

[3]何志坚.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取栓与介入溶栓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3):52-5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