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8
颈椎间盘突出症(DH)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1],多发于中年以后,主要表现为多节段椎体、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盘的纤维环发生断裂或者向四周膨出[2]、骨赘形成、骨质增生明显,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一系列典型的临床症状。但DH发生于青少年者并非常见。据文献报道,目前青少年型颈椎间盘突出占颈椎间盘突出的27.5%[3],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变革,过早参加体力劳动者人数的急剧增加以及大多数青少年长期维持伏案低头姿势,长期学习以及在电脑面前久坐等原因导致该病年龄越来越趋向年轻化、低龄化[4]。因此,提高对青少年型颈椎间盘突出的认识及早期诊断,可以对颈椎间盘突出治疗和预防起到很大作用。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5岁以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22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3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长期低头伏案姿势、学习时间长、躺在床上看书、看报纸、电视以及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在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外,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麻木,扭头、旋转等活动受限,以及眩晕、呕吐等。其中临床诊断为颈型颈椎间盘突出48例,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颈部不适及活动受限等,常以劳累、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剧,自诉颈部易于疲劳,不能持久看书、看电视等,有时可感头痛,后枕部疼痛,或晨起后“脖子发紧”“发僵”,症状局限于颈部。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7例,主要表现为颈、肩、臂部疼痛,手指麻木,呈放射性,颈部肌力较弱,颈部肌肉紧张,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间盘突出5例,临床主要表现眩晕、头痛、视觉障碍、记忆力减退等。
方法:使用1.5 T及3 T双梯度磁共振成像系统,对60例所有临床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常规自旋回波序列,横断面及矢状面T1WI、T2WI,个别病例加做冠状面。脉冲序列:TR/TE-1 000/60,500/40,采集均数1~2。层厚5 mm,间距2 mm。
颈椎的改变:60例诊断为青少年型颈椎间盘突出的病例中,MRI影像学征象为颈椎生理曲度呈反弓8例,征象为颈椎生理曲度强直4例,正常48例,表现为椎体退变2例,主要征象表现为小关节突增生及椎体错位,所有病例中可见许莫氏结节6例。
椎间盘的改变:此组60例病例中几乎所有患者均表现有椎间盘突出或膨出,以及髓核变性的征象,主要体现在信号的改变。与同层面椎间盘信号相同或略低信号的块状物超过椎体边缘,以低信号为主,其中还混杂有不规则的斑点状信号。其中主要以 C4~5、C5~6膨突出为主,见表1。
脊髓改变:此组60例病例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现象,使硬膜囊和椎管壁间距加大,出现出血水肿改变12例,出现脊髓受压但无水肿出血现象8例。
韧带的改变:此组60例病例中,表现为后纵韧带钙化或肥厚9例,黄韧带肥厚17例。
椎管狭窄:此组60例病例中,表现为椎管狭窄22例。主要原因是由于骨质增生、骨赘形成,韧带的肥厚及椎间盘的退行性变等因素造成。
其他改变:在此组60例病例中,由于小关节突增生及颈椎错位等改变13例。
MRI影像学表现:60例青少年型颈椎间盘突出在MRI影像学上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生理曲度变直(见图1),颈椎失稳、椎体双突征,椎间隙及椎间孔变窄;椎体骨赘形成,骨质增生、骨皮质呈无信号的黑色线条样变(见图1~3);椎间隙变窄,与同层面椎间盘信号相同或略低信号的块状物超过椎体边缘,以低信号为主,其中还混杂有不规则的斑点状信号,出现横行裂隙,并伴有膨出或突出(见图1、3);椎间盘的改变:椎间盘向后方及侧方突出于硬膜囊、脊髓上形成压痕,导致硬膜囊受压(见图3);脊髓受压变性:变细或变软的脊髓在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较高信号。
青少年型颈椎间盘突出临床特点:青少年颈椎间盘突出这一概念于1945年由Wahren首次提出[5],青少年的椎间盘正处于发育阶段,尚未发生退行性变,一般不易发生椎间盘突出,故在临床报道中也较为少见。查阅大量文献后总结出,青少年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①青少年型颈椎间盘突出的病因多与慢性劳损有关,由于其长期低头伏案姿势、学习时间长、扭头等强迫体位以及绝大多数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电视等因素可引起颈部肌肉及韧带的慢性劳损[6],使肌肉紧张、肌力减弱,从而导致韧带与关节囊松弛[7]。正是由于大多数青少年长期处于非生理性姿势,而造成颈肌劳损,韧带松弛,颈椎小关节失稳,椎体滑脱、椎间盘退变等压迫刺激椎动脉、硬膜囊而产生一系列症状。②青少年型颈椎间盘突出与中老年型颈椎间盘突出有明显差异。中老年人颈椎间盘突出主要为骨软骨退行性改变,以神经根型多见,表现为椎间隙变窄和椎间孔狭窄、明显骨质增生、脂间隙狭窄、骨赘形成,颈椎曲度改变、滑脱,椎间盘由于髓核崩解所致中心空泡征常见且较重,一般累及多个椎体。而青少年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主要以脊髓型和椎动脉型为主,椎间盘突出为最多见的征象,一般只累及一个椎间盘,椎间盘中心空泡征少。③青少年人群的先天性因素、颈椎发育异常、感染等也是可能致病因素之一[8]。
表1 椎间盘病变发生的部位
图1(A、B) 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MRI表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盘向后方膨出,C3~4、C4~5、C5~6脊髓受压,T1WI上表现为硬膜囊和脊髓前后缘受压,脊髓变细,略呈竹节状。
图2(A、B) 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MRI表现:颈椎生理曲度存在,C5~6、C6~7脊髓略受压,骨质增生,退变椎间隙变窄,常累及2~3个间隙。
图3(A、B) 颈型颈椎间盘突出MRI表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骨质增生,C3~4、C4~5、C5~6、C6~7脊髓有受压,脊髓信号略有改变,肥厚和钙化的韧带呈低信号,使硬膜囊和椎管壁间距加大。
青少年型颈椎间盘突出的MRI影像学表现:青少年型颈椎间盘突出有其区别于中老年型颈椎间盘突出的自身特点,主要与生物力学因素及其生理特性有关[9],其在MRI影像学上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生理曲度的改变:生理曲度变直或后凸,颈椎失稳、椎体旋转双边、双突征,椎间隙及椎间孔改变;②椎体骨赘形成:椎体唇样变,骨质增生、骨皮质呈无信号的黑色线条样变;③椎间隙的改变:椎间盘变性时,椎间隙变窄,与同层面椎间盘信号相同或略低信号的块状物超过椎体边缘,以低信号为主,其中还混杂有不规则的斑点状信号,出现横行裂隙,并伴有膨出或突出,也有单纯椎间隙变窄而无明显椎间盘外突出或仅向前突出[10];④椎间盘的改变:椎间盘向后方及侧方突出于硬膜囊、脊髓上形成压痕,导致硬膜囊受压;⑤脊髓受压变性:变细或变软的脊髓在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较高信号,增强扫描时无明显强化;⑥椎体关节面的改变:可见许莫氏结节(又名schmorl结节),这是由于髓核突入椎体形成[11],许莫氏结节在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较高信号,增强扫描时有强化。
颈椎的生理曲度是人类站立后为适应脊柱的四维平衡而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决定了颈椎的生理功能,是反映颈椎平衡的重要指标[12]。此次搜集的病例均为年龄≤25周岁的青少年,临床对于青少年颈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主要以恢复和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多以休息及解除颈肌痉挛为目的,有学者提出更多的治疗应体现在心理康复为辅导治疗[13]。MRI对于诊断青少年型颈椎间盘突出尤其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发现X线和CT不能敏感发现的早期椎间盘变性引起的异常信号改变,对于青少年颈椎间盘突出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价值。早期诊断青少年型颈椎间盘突出有助于指导青少年患者有目的地预防外伤、纠正生活中不良姿势、合理调节学习时间、选用合适高度的枕头、长期从事低头工作者要做工间操及自我颈部按摩等保健措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