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陈金香 马葵
【摘 要】 商业银行通过推出不同的理财产品和服务在帮助客户增加收入的同时也扩宽了银行本身的盈利渠道。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毕竟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理财人员、产品同质化严重以及商业银行运行系统存在问题等。文章通过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探讨,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全面状况,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商业银行自身情况提出了商业银行发展理财业务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理财业务; 商业银行; 理财产品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9-0016-0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飞速发展,人均收入有了大幅度的上涨,在满足日常生活开支后略有剩余。经调查,我国近几年的通货膨胀率远高于银行存款储蓄率。除此之外,我国政府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和各种惠民措施大大激发了居民的投资理财意识。同时,商业银行基于扩大利润来源,应对激烈的竞争等因素,也顺势而为,纷纷推出各种理财产品,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投资者和商业银行的有机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理财业务的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动力分析
1.居民个人角度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例,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06年的11 759元迅速增长至2011年的21 810元,增加了近一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3%,为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另外,近年来我国的CPI水平一直很高,但是存款的利息率却相对较低,这就意味着居民存于银行的钱正在缩水。如表1,以2011年为例。
由表1可知,整个2011年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一直未能跑赢CPI,一年期利率与CPI的差距最高达到3.15%,最低时也要达到0.7%。居民手中的存款不断地缩水。因此随着人们投资意识的增强,百姓积极寻找投资新渠道,加之近年来我国的医疗、养老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使得居民对未来资产增加情况的不确定性心理增加,加大了居民购买理财产品的欲望。
2.银行角度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大量涌入国内,与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技术、资金、产品创新等方面存在诸多劣势。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多出现了利润下降、客户流失、人才外流等问题,竞争激烈。而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由于规模、利率等条件的限制获利微薄,远达不到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迫切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他们敏锐地观察到理财业务凭借其个性化的设计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眼球,此业务不仅可以增加银行的服务项目,获取更多的利润,还起到了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化解风险的作用。因此理财业务受到了各商业银行的大力追捧。
另外在利率市场化推行的今天,银行理财产品是这个进程中的先锋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被推到前所未有的一个重要位置,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各家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急行下必然的选择。银行理财业务有望成为商业银行探索利率市场化后经营模式的契机和平台,理财业务的发展可以加强结构化金融工具创新、整合,银行在信贷及银行间市场的传统优势,拓展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投资空间。总而言之,理财业务是一项战略性业务,有助于商业银行优化经营结构,推进经营转型,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实现由传统商业信贷银行向现代综合服务性金融企业的转变。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及新特征
1.2012年理财产品出现数量、收益齐降的趋势
2005—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在发行银行数量、发行产品款式、销售金额方面都快速增长。尤其是销售金额,表现抢眼,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个人理财市场造成一定冲击,致使2008年销售金额增长率只有35%,较其他年份低很多,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我国个人理财市场的繁荣与发展,2005—2011年我国个人理财产品复合增长率高达80%,2011年销售金额是2005年的82.5倍,涨势迅猛。
进入2012年,理财产品市场却没有传来更多好消息,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2012年发行银行的数量增加,理财产品的数量却比2011年有大幅度的下降,但是理财产品的销售额与2011年相比依然有小范围的上升。
2.从投资标的看,利率类仍居榜首,混合类异军突起,信贷类难止跌势
近年来,受国家政策及随之而来的预期收益率的影响,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也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利率类理财产品由于风险低,并且设有保息条款,近年来比较受欢迎,虽然2011年较2010年占比下降,但依然达到52.9%,连续两年稳居榜首。而自2009年银监会出台三则针对信贷类理财产品的监管政策之后,信贷类理财产品进入了休眠期,跌势难止,所占比例大幅下降,2011年仅占5.7%。受到严厉监管的信贷类理财产品到期后,为了资产承接,银行进行组合配置,实行各类资产都做一点的方法,受此影响混合类产品异军突起,呈连续增长态势,2011年占比接近25,高达39.2%,如表3所示。
3.从理财产品期限看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投资者收益不断上涨
由上文可知2005—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成不断攀升态势,2011年发行数量再破历史新高,突破了19 000款。在发行数量不断上升的同时,产品的收益率也不断攀升,无论是一年期以上产品还是短期产品,收益率都小幅上扬,如表4所示。
由表4分析可得出,近两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增长,进入2011年,受央行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以及商业银行增强流动性和降低管理费用进行让利等因素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更是一路攀升,其中期限为1—3个月的产品收益率涨幅最高,达到1.8%。虽然只有期限在一年期以上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能够全年高于CPI涨幅,达到6.8%,较2010年增长0.7%,其他各期产品的收益率可能在某些月份呈现出与CPI涨幅有些差距的态势,但是各期产品收益率都能跑赢一年期存款利率。这就说明,即使资金投资于理财产品在实际中是贬值的,其贬值的幅度也要小于把钱存于银行之中。从这个角度来讲,居民的收益在实际中是相对上升的。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理财市场初具规模,但是,与国外较为发达的理财市场相比,我国的理财业务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微观上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利润,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金融投资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特色模糊,缺乏创新
近年来,为争夺客源,扩大收入来源,我国商业银行纷纷打造自己的理财产品,一时间,我国理财产品市场出现了“种类繁多,款式多样”的盛景。但实际上,各家银行推出的产品其实是大同小异,理财产品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在产品种类、服务功能上没有太大差别,基本上都是证券、保险、基金等投资保险组合,根本没办法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各行业的理财目标客户群也基本相同,都将重点放在中高端客户,产品没有侧重点,也没有特色,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很多理财产品只是在名称上和其他产品不同而已,如表5所示。
我国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无创新,无特色,往往是一家银行研发出一款新产品后,其他各银行竞相效仿,起始金额、期限结构、收益率等极其相似,几乎都是复制版,远远达不到根据客户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的要求。
究其深层次原因在于:
1.银行理财产品开发设计人员创新意识较差,受思维局限影响
理财业务在我国起步晚,发展初期,我国商业银行没有类似经验及产品,只能照搬照抄国外好的产品。显然,由于市场环境、居民理财意识、政策法规的不同,所谓的好产品并不都适合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进行推广,但是受拿来主义思想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一直未进行国外理财产品的本土化创新,创新意识差。
2.机构设置不合理
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一般实行“总行负责制”,即由总行负责产品的创新与研发,分行负责新品的销售与推广,但是这种机制存在较大问题,因为在研发新产品时,总行由于财力物力各种因素的限制,对各个地区产品需求情况的调研不到位,考虑不全面,因此所谓的新产品易出现打不开市场,得不到认可,标准过于同一的尴尬局面。由于地缘优势,支行对本地区的客户细分、客户需求等市场情况有细致深入的了解,但是自身没有创新的权利,也造成了我国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的局面。
(二)宣传工作不到位,理财顾问知识结构单一
银行宣传工作不到位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根据各大商业银行的客户反映,他们在银行办理业务的过程中没有专业的理财顾问对该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和服务进行专门介绍,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银行工作人员到小区或者其他开放性公共地点进行银行理财产品和服务的相关知识宣传讲解,导致很多居民对理财产品的使用和产生财富的方法都不尽了解,这严重影响了银行理财服务的大范围推广和实施。
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金融服务,这就对作为银行与投资者之间桥梁的理财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除了要具有经济、统计、法律、会计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及具有证券、保险、信托、外汇、金融、房地产、税收等专业领域的知识之外,还应具有作为一名销售人员的基本素质,如语言沟通、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营销服务技巧及公关能力、抗压能力等。
但是目前我国银行大部分理财人员都是银行的信贷员、柜台人员,甚至是为了减少开支而聘任的低薪水且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这些人员投资知识有限,综合能力不高,相关服务水平层次较低,更有甚者连自己推介产品的特征都不了解,因此根本达不到理财服务所要求人才的水平。现在国内理财行业比较认可的理财人员是金融理财师(AFP)和国际金融理财师(CFP),而我国拥有的金融理财师(AFP)和国际金融理财师(CFP)人数较少,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2006年我国的理财师人数较少,符合国际标准的国际金融理财师(CFP)仅有488人,国内的金融理财师(AFP)也很少,仅有2 198人,虽然近几年这类人才数量在不断增长,并于2011年分别达到78 804人和12 347人,但相对于我国6 000万庞大的理财客户群来说却显得微不足道,缺口较大。可以肯定地说,专业化理财人员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一大问题。
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理财行业标准,理财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准入、职业操作规则、职业道德标准、处分原则等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加以完善和充实。制度上的不规范致使我国理财人员好坏充斥、鱼龙混杂,有些低水平、低素质的人员混入理财队伍,严重影响我国理财人员质量。
(三)银行理财服务支持系统缺乏
我国商业银行在运行机制上存在较大问题,一般来说理财业务归属于个人银行业务部,但在实际操作中理财业务涉及范围非常广,内容较复杂,关系到资产、负债及中间业务,而上述业务又分属结算部、房贷部、中间业务部等多个部门,因此理财业务尚未形成独立运作系统而是由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完成,这对于客户的时间精力是一种极大的消耗与浪费。另外,我国商业银行运行系统是以账户为基础的,忽视了以客户为基础的客户资料,导致客户信息资源十分有限,加之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客户资料不能共享,有时出于竞争甚至相互封锁,造成银行理财业务运行中问题层出,限制了理财业务的发展。
据调查,商业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范围仅限于有意识、有能力、主动要求购买该产品的大客户,银行本身并没有掌握储户完整信息并积极主动地宣传本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这样一来导致一些潜存的客户资源流失。
(四)理财业务操作不透明
银行理财人员对客户所购买的理财产品的操作都是在银行内部运作完成,完全由商业银行内部理财服务人员独自操作,以经济数据保密为理由不对客户公开操作过程和数据的变动情况,这使得客户无法及时了解所购买理财产品的升值和保值情况。理财业务不公开操作也无法使客户详细地了解理财产品的操作和运行方法,无法像股票和债券一样及时掌握自己的投资情况,从而能够及时作出决策,结合大众的心理这种不透明式操作会减少购买者的欲望,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和收益额。
三、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理财业务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做好理财业务服务的先行者
客户是商业银行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利润之源,外国商业银行早已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服务水平已进入到增加客户价值阶段,通俗说来就是银行通过专业化服务使客户资产保值、风险降低、收益增加的阶段。而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至多处于第二阶段,服务理念落后,服务水平低、质量差,程序不简化,方式不便捷,这是一种双损的局面,对客户与银行都是有害的。因此商业银行应切实树立先进的服务理念,做到一切为了客户,为了一切客户,为了客户一切,用优质化的服务实现客户资产收益的最大化。商业银行发展理财业务应该从细微之处入手,致力于客户利益最大化,通过为客户量身打造专属的投资理财计划,设计金融理财产品组合等来达到为客户的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从各个方面提高服务质量,做好理财服务的先行者。
(二)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理财人员
高素质的理财人员是商业银行经营理财业务的前提之一,商业银行间各种业务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较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理财产品容易被模仿,营销宣传容易被盖过,服务水平容易被跟进,市场份额容易被争夺,而唯有人才难以被复制,是对手在短时间内难以获得的稀缺资源。面对我国高素质理财人员严重缺乏的瓶颈及外资银行对我国人才疯狂争夺的现状,我们亟待采取有效措施。
首先,立足国内,放远眼光,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计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用人方法,在已有理财人员中选拔专业理论知识素养高、实际工作能力强且具有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精神的优秀人员充实到理财第一线去,并建立横向人才培训机制,有针对性地加强优秀人员与保险、证券机构的交流,使这些业务骨干能够全面掌握各项业务技能,真正成为为客户服务好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建立理财行业标准,树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理财人员约束机制,规范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加强从业人员的道德建设,尤其要实行严格的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要借鉴发达国家对理财人员考核方面的经验,充分利用我国在国家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国际物流师考试这些较为成熟的选拔人才考试方面的经验,对理财人员进行统一的金融理财师(AFP)和国际金融理财师(CFP)考试,做到“人手有证,持证上岗”,从源头上遏制低能人员进入理财人员队伍。
最后,面对外资银行对我国人才争夺现状,我们要加以防范,应建立完善的理财人员收入分配、提拔升迁、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流动的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员工持股计划,增强凝聚力,在高管人员中探索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确保高管人员与银行整体利益一致,赋予理财人员知晓公司发展情况、监督公司事务、参与日常管理等权利并加强对其进行引导教育,增强理财人员对本岗位、本单位、本行业的认同感,从而减少高素质人才外流。
(三)积极推进产品创新
首先要敢于创新,银行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在不与国家政策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突破常规,加强与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研发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财产品,而不是一味模仿甚至是照搬国内外同行的新产品,从而做到“敢为人先,人无我有,胜人一筹”。
其次要善于创新,我们所说的创新不是一味地求新求异求另类,而是要善于创新,即创新出来的产品要能够为客户增收益,为银行创利润。鉴于此,商业银行可以给予支行一定的创新权利,充分发挥支行对各自地区客户信息比较了解的优势,从而研发出符合各地区需要的新产品;可以将现有理财产品创新化,如将已有理财产品的期限、起始金额多样化,使客户根据自身的流动性进行合理化选择;还可以将储蓄、保险、基金、股票、期货投资等理财产品进行组合再创新,打组合拳。
【参考文献】
[1] 唐浩忠,王擎.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2] 范宸瀚.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J].金融财税,2011(6).
[3] 文琼偲.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讨[J].海南金融,2011(5).
[4] 鲍静海.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1).
[5] 程婷.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问题探究[J].集体经济·财税金融,2011(7).
[6] 陈拓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浅论[J].科技咨询,2011(27).
[7] 何金丽.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8).
[8] 易世德,刘曦.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讨[J].金融视线,2011(5).
[9] Tahaira K. Hara, Personal Financ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Networks financial institute. 2009. December.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