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19
陈静 童新元
随着临床实验室检测技术及仪器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血栓弹力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在围手术期判断凝血功能及指导输血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自血栓弹力图问世以来,关于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屡见报道,但文章多反映的是凝血的一个侧面,少有全面的分析研究。关于血栓弹力图在凝血功能方面的应用是否准确及诊断价值如何、传统凝血检测项目与血栓弹力图孰优孰劣、血栓弹力图检测是否可以取代凝血相关检测项目的争论颇多[1-4]。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就凝血因子、抗凝血酶、纤溶系统的PLG及反映血管内皮的敏感指标vWF[5,6]与血栓弹力图常用参数间是否有相关性,及血栓弹力图常用参数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以验证血栓弹力图与实验室传统凝血检测项目间的关系,探讨是否能避免重复检测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凝血相关疾病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 样本收集及排除标准 实验室样本留取:收集本院住院患者首次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中任意1项异常的样本共15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80例,女性患者76例。年龄最小者为31岁,最长者为89岁,中位数年龄为65.6岁;收集样本血浆于-80℃冻存,待积累到一定数量后统一检测其他凝血指标;所有检测均由本文作者独立完成,以消除不同操作者造成的误差。本研究排除标准:已使用抗栓药物、抗凝药物、严重肝病患者、肿瘤患者及凝血功能异常者均被排除在本次研究范围之外。
2 仪器与试剂 仪器为美国Haemoscope公司血栓弹力图分析仪Thrombelastography5000,简称TEG,使用仪器配套试剂;凝血因子活性、血管内皮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纤溶酶原(PLG)及凝血象PT、APTT、TT检测使用的仪器为美国Beckman公司的ACL TOP700,使用仪器配套试剂,方法学均采用仪器既定方法。上述所有资料的收集及样本检测均由同一人完成。
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数据均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并进行组间的多重比较及非参数秩和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TEG常用参数间相关分析结果 表格数据显示:K时间与α-angle、MA、CI、G结果分别为-0.930、-0.756、-0.842、-0.733呈显著负相关; MA则与CI、G呈显著正相关,其结果分别为:0.676、0.970; R值与K值、α-angle角存在中度相关,结果分别为0.474和-0.509;R值与CI之间高度相关,结果为-0.760[7]。见表1。
表1 TEG常用参数间相关分析结果(n=156)
2 血栓弹力图常用参数回归分析结果 五个参数K、α-angle、MA、CI、G、其P值均<0.000 1;结果见表2。
表2 血栓弹力图常用参数回归分析结果(n=156)
3 表中加粗部分显示有显著相关性 因子Ⅷ:a、Ⅸ:a与六个参数均有相关性;Fig与除R值外的其它五个参数皆呈相关关系;此反映因子Ⅰ、Ⅷ、Ⅸ的活性对TEG的6个常用参数的结果有重要影响。见表3。
表3 TEG常用参数与凝血因子间相关性分析结果(n=156)
4 TEG常用参数与凝血象及AT、PLG、vWF间相关性分析结果 可见R值与vWF和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活性的APTT有相关性;α-angle角的大小则与PLG相关;MA与PLG和反映纤维蛋白原功能及循环中抗凝物质活性的TT有相关性;CI则与PLG、vWF、APTT和TT存在相关性;G值与PLG和TT具有相关性。见表4。
表4 TEG常用参数与凝血象及AT、PLG、vWF间相关性分析结果(n=156)
5 凝血因子与凝血象、AT、PLG、vWF间相关性分析 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筛检试验的PT与因子Ⅱ:a、Ⅴ:a、Ⅶ:a、Ⅹ:a、Ⅺ:a相关;APTT与因子Ⅷ:a、Ⅸ:a、Ⅺ:a、Ⅻ:a相关;TT与Ⅰ:a、Ⅱ:a、Ⅺ:a相关;AT:a与Ⅱ:a和Ⅹ:a、Ⅺ:a有相关性;PLG与除了Ⅶ:a外的其他因子均具有相关性;vWF:Ag与Ⅷ:a和Ⅸ:a具有相关性。见表5。
表5 凝血因子与凝血象、AT、PLG、vWF间相关性分析(n=156)
6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TEG常用参数与15个研究指标结果 在6个常用参数中,K值、α-angle、MA、CI与PLG和Fig具有多元线性回归关系。见表6。
表6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TEG常用参数与15个研究指标结果(因变量为R值,n=156)
7 156个样本中各因子异常结果与TEG中R值异常结果的对应关系 R值异常率高达55.1%,凝血因子Ⅷ:a、X:a、Ⅻ:a相对较高,分别为32.0%、32.0%和29.4%;R值低于正常参考范围的有78例,凝血因子以II:a、X:a、Ⅻ:a降低例数相对较多,分别为35例、49例和42例。见表7。
表7 156个样本中各因子异常结果与TEG中R值异常结果的对应关系
本文首先对TEG常用参数间是否存在相关性进行分析,R值反映参加凝血启动过程的凝血因子活性,主要为内源性途径的凝血因子;α-angle角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的功能;CI为综合指标,包括R值、α-angle及MA,在预测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上具有一定意义;MA与CI和G值同样存在高度相关性,MA值的大小反映了血小板的质和量;G值与PLG和TT中度相关,是反映血凝块硬度的参数。表1、2结果说明血栓弹力图常用参数间是存在相关性的,在检测时可以考虑使用哪个参数更有意义。表1中的6个参数R、K、α-angle、MA、CI、G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与常规凝血检测的15个指标(见摘要方法中的15个指标)一起进行分析。
156例样本中,反映凝血因子作用的参数R值异常者有86例,与R对应的各凝血因子的异常变化如表7所示。就156个研究样本而言,因子Ⅱ、Ⅹ、Ⅻ活性降低;而因子Ⅰ、Ⅴ、Ⅶ、Ⅷ、Ⅸ的活性则升高。如果仅从凝血因子的角度衡量,Ⅹ因子作为凝血瀑布中内外源性通路的共同因子、Ⅻ因子作为内源性通路的起始因子、Ⅱ因子作为内外源途径的共同因子,它们活性的降低与因子Ⅰ、Ⅴ、Ⅶ、Ⅷ、Ⅸ活性的升高一起维持着患者体内出凝血的动态平衡。若从R值的86例异常结果分析,R值的异常与各凝血因子的异常并非对应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在本次研究中凝血因子活性与对应的凝血象之间呈高度相关。作为外源性凝血途径起始因子的Ⅶ:a与PT呈高度负相关,系数为r=-0.692;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APTT与对应的凝血因子Ⅷ:a、Ⅸ:a、Ⅺ:a、Ⅻ:a也呈中度相关。作为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起始因子Ⅻ:a与APTT的相关系数为r=-0.592,呈高度负相关。同时,反映凝血共同途径的TT与对应的凝血因子Ⅰ:a、Ⅱ:a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与Ⅰ:a的相关系数为r=-0.578;也就是说,在反映凝血因子活性的筛检试验与其对应的凝血因子活性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同样,156例样本中,PLG异常者为37例,仅有2例活性超过正常参考范围(80.2%~132.5%)的上限,其余35例活性均降低;在156例样本中,有118例vWF(没有比对血型,O型血的参考范围为:42%~140.8%,本次研究均以其它三种血型的参考范围66.1%~176.3%为准)异常,其中低于正常参考范围的为4例,其余114例均高出正常参考范围的上限,约占总数的73%;如果在核实血型的情况下,比例可能会更高。此外,在156例样本中,PLG活性以降低为主、AT无趋势性变化、vWF活性明显升高。另外,在分析PLG与凝血因子的关系时,于置信度0.05处,9个凝血因子与PLG有线性相关性,P均小于0.05;且除了Ⅶ:a,在置信度0.01处均显著相关,对应的P值为0.000。由此,可以推测凝血因子活性与纤溶活性是一致的,即当凝血活性增强时,机体启动纤溶系统,以自我调节的方式防止血栓形成。本研究也同时分析了患者的年龄与vWF的关系,发现vWF值的异常与年龄没有相关性。作者推测,住院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血流状态发生改变,使局部血流变慢、瘀滞导致局部血管内皮压力增高,或长期用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vWF释放入血增多,进而血栓形成率增高。
表6中虽然显示PLG和Fig与因变量R值之间有线性相关性,但在156例样本的一一比对中,无明显对应关系。156例样本中R值活性异常的有86例,比例达55%,其中8例R值延长,其余78例R值缩短。但是没有发现1例样本出现9个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与R值的延长或缩短一致,或者9个因子中的任意几个与R值的变化保持一致。所以很难根据R值来推测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趋势。对86例R值缩短的样本同时比对其APTT、PT和TT的结果,发现APTT仅有6例异常、PT5例异常、而TT则无1例异常。有研究者及临床医生认为血栓弹力图较实验室常用凝血检测指标更具有优势[8,9],但从本文的研究来看此观点还有待商榷,不能用R值推测凝血因子的活性。R值的检测是使用全血标本,涉及血细胞及血小板的影响,而凝血因子的检测则是用血浆标本,与全血检测相比,存在本底差异,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可用血栓弹力图的结果推测传统凝血项目的检测结果。就直观性、整体性而言,衡量患者体内的凝血状态,血栓弹力图优于实验室传统凝血检测项目;且通过MA、α-angle、G值推测血小板的质和量也是弥补了传统凝血检测项目的不足。
致谢本文在统计数据分析上得到了童新元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