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19
刘爱萍 王莉存 邵长峰 井忠翠 管洪在 王海燕
输血医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涉及内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各种临床业务科室。输血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输血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当对各个相关学科的内容有整体认识和把握,输血科作为临床辅助科室,仅承担保存、发放血液工作已经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我们急需培育出一批能密切联系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输血治疗方案的高素质临床输血人才,在输血治疗过程中与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充分沟通、密切合作,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输血服务。许多发达国家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体系中单独开设输血医学专业,培养模式系统完善,其毕业生能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输血治疗方案,在临床输血治疗中起主导作用,职业胜任能力强[1]。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对输血医学人才培养仍采用依托于检验医学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获得主要通过课堂,从书本上获得,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中易疲劳、易分心,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且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并未重视学生社会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导致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差。为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就业率以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我们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研究临床输血学的新型教育方式。
1 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输血学教育方式
1.1 职业胜任力的内涵及模型:对职业胜任力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麦克莱兰最早提出其概念,他认为在某种职业岗位或工作情境中,最终能取得成功或优秀绩效的人们身上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个性特征和素质等都与职业胜任力相关,并将“能够区分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定义为胜任力(Competency)。后来,其概念在Spencer等诸多学者的研究与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2],并逐渐构建了不同的胜任力模型。当前主要有两种模型,即“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冰山模型”以海平面为基线,呈金字塔式分布,分为上下两部分。基线以上部分为可见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等外显性特征;基线以下部分为深藏内容,包括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动机、需要等内隐性特征,其外显性内容仅占一小部分,而内隐性内容占绝大多数比例。“洋葱模型”则是将胜任力模型总结为由内而外、层层环绕的结构。虽然两种模型形式有所不同,但反映的实质是一样的,即内隐性特征比外显性特征对一个人来说更为重要[3,4]。
1.2 以职业胜任为导向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的学生素质:当前职业胜任力模型应用日益广泛,对高等医学院校来说,职业胜任力模型提供了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启示高校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讲授,更应该明确将来的工作岗位所要求学生具备的内隐性特征。我们以胜任力模型为工具,强化学生以下方面的素质水平:①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指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对输血医学的学生来说,即是指输血相关的基础理论、临床输血检测技术、献血服务与血液成分应用等理论性知识。②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狭义来讲包括各种实践操作、临床用血指导、临床血液管理等。③社会技能:社会技能是指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认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④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包括诚信、责任心、上进心、毅力、持续学习能力等[5,6]。我们不仅仅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更注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未来就业岗位中所需的内隐性素质。在教育阶段,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学生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
2 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输血学教育方式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2.1 新型教育方式的应用:亚洲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之父关超然教授在其主讲的PBL培训中提到,多数中国医学院校的教育模式已严重地与国际水平脱轨,过分关注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和教学形式与方法的时尚,而忽略学生对学习的心态和对教育理念深层了解与研究,也不符合时代需要。他认为,PBL就是翻转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是一种让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一种教学法或教学模式。PBL教育具有独特的流程,反映时代需要。当今知识的暴涨使传统教育思维陷入困境,我们不能归咎于科技带来的知识爆炸和学生的学习潜力不足,而应逆转教育制度的僵硬、反思对教学理念的认知。我们以此为依据,在临床输血教学中进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及其衍生的CBL(Case-Based Learning)、TBL(Team-Based Learning)研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所需的内隐性特征。
PBL教育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质疑、解释、分析、交流、讨论和获得信息的一种翻转教育[7]。CBL由PBL发展而来,是以临床案例为基础,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的一种小组讨论式教育。其引入了案例的概念,更加密切联系临床实际。TBL是基于团队协作的教学法。与PBL教育、CBL教育相比,更加注重团队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协作配合的能力。三种教育侧重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强调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育具有独特的流程:确立目标、搜集信息、精研细读、讨论互助、评估反省。在这个过程中,案例的选择尤为重要,我们在“系科合一”的基础上,聘请临床输血科室中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输血人才担任授课教师,成立7~8人的教学小组,实行轮班教学制。在诸多的临床案例中选择与此次授课内容相关的进行案例撰写,不仅要求具有代表性,更需生动形象、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包括某患者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检验及检查结果等。案例撰写完成后,在教学小组内部讨论完善、丰富润色后再发放给学生。例如,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一例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一例肝脏病的患者、一例黑热病的患者,探讨缗钱状凝集的形成原因、定型和配血方法。我们首先在课堂上将案例发放给大家,以激发头脑风暴,由学生自主地发现三个案例之间的异同点,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多重考量、凝聚重点,以5~6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整理归纳出此次学习的重点,设立学习目标。然后,小组成员通过各种渠道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多发性骨髓瘤、肝脏病、黑热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的特点,并找出其在输血学方面的共同点。查找相关论坛、研讨会等,了解缗钱状凝集的形成原因、定型和配血方法,形成自己的初步观点。然后,小组成员之间思维碰撞、资源共享、交流讨论、取长补短。我们鼓励学生以PPT、辩论赛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某位同学有了新的想法,我们也鼓励其站上讲台向我们讲出他的观点。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每个学生都要对此次自主学习进行回顾反思、总结归纳、整理沉淀,真正从中得到提升。整个过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教师并不过多参与。
三种新型教育相比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教师角色由权威型转变为伙伴型,教学方式由传授型转变为引导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型教育方式真正改变学生被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现状,激发个人学习潜能。并且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学生与他人交流沟通、团队协作等能力,提高胜任力模型中的内隐性素质,使学生成为未来工作岗位上亟需的实用型人才。
2.2 师资队伍的壮大: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输血学教育方式的应用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和丰厚的教学资源,临床输血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重视从业者的实际应用能力,但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常年在学校担任授课任务,与临床联系并不密切,授课的内容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差距,对临床先进知识了解不充分,讲解内容表浅。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新型教育方式的应用,我们采取临床与基础教学相结合的措施,提高教师群体临床专业水平,壮大师资队伍。
2.2.1 组织在校教师参与临床实践:我们组织青年骨干在校教师每年进行为期1~2个月的临床培训,切身进入临床科室,一对一跟随临床输血人员完成日常工作,学习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方法,学习仪器设备的使用,参与科室小讲课和案例讨论,设身处地学习和感受临床输血工作,并总结输血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整理成“学习笔记”。近距离掌握当前输血医学的发展现状、讨论热点、未来前景,在课堂上讲解更有侧重。同时,完善出科考核制度,培训结束时,对参与培训的在校教师进行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考核,以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在校教师切身体会临床输血工作,在课堂上将理论教学与临床输血实际结合起来,讲解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具体透彻,有效地增加学生对输血医学的学习兴趣。
2.2.2 提升在校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工作热情:邀请输血医学专家就当前研究热点、难点、疑难病例等,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术交流,组织在校教师收听并鼓励其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定期参加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科研论坛、专家讲座,整理“学习心得”。每月进行教学小组讨论,各自将期间参与会议、论坛的学习成果与其他教师分享、探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派遣年轻骨干教师到高层次医学院校进修,学习新颖的教育方式。此外,每学期末开设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通道,由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等级评价,以此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我。再者,每年举办教学技能大赛,由临床输血专家团队、高资历教师团队进行评选,绩优者给予奖励。以此来充分调动教学积极性,提高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作热情[8]。
2.2.3 聘请临床输血人才担任授课教师:目前“系科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日益普遍,主要应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的课堂,在临床输血学的教学过程中亟待推广,我们以此为依据扩大师资队伍,如上所述,聘请临床输血高素质人才担任授课教师,成立7~8人的教学小组,根据临床实际撰写案例,结合PBL、CBL、TBL进行教育探索。尤其在实习阶段,学生不仅拥有良好的带教资源,更能利用科室先进设备、仪器、检测技术,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9-12]。
2.3 效果评价:我们所探索的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方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传统教育方式与以职业胜任为导向的教育方式之间的比较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存在明显缺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被动参与者,难以调动积极性,使得学习成果大打折扣。而我们探索的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方式,应用PBL、CBL、TBL教育方式,采取“系科合一”的模式,使得学生成为主导者,不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与他人交流沟通、互相协作,充分锻炼了在未来工作岗位中所需的内隐性素质,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职业胜任力。此外,我们从多元化的角度对此次教学研究进行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2.3.1 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工作表现的评价:目前,我们的输血相关课程授课对象主要包括临床医学、检验医学、护理医学专业学生,但将来从事临床输血工作的大部分人员均为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因此,我们此次只针对检验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研究。选取某医学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18级、2019级本科生128人为实验组,以2016级、2017级本科生96人为对照组进行应用效果的评价。对两组学生的实习单位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实习生在临床实习、见习过程中的表现。由输血科带教老师以职业胜任力为模型,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所表现出的外显性素质和内隐性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共收回问卷219份,其中实验组问卷126份,对照组问卷93份。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为更加直观地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根据以上统计表,绘制如下统计图:
表2 实习单位对两组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查问卷统计表(份数)
图1 实习单位对两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统计图
应用SPSS26.0软件包对两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采用曼-惠特尼检验得出,两组数据资料有统计学差异(Z=-5.538,P<0.01)。实验组的优秀率(5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优秀率(17.2%),实验组的合格率(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合格率(32.4%),两组的良好率、不及格率差别不大。并且,实验组学生主要集中在优秀(54.0%)、良好(31.7%)等级,而对照组学生主要集中在良好(39.8%)、合格(32.4%)等级。由此可见,实习单位对实验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更高。
2.3.2 考试结果评价:我们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从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操作方面进行考核,其中实验组的每门课程均及格率为95.2%,对照组的每门课程均及格率为69.9%,二者对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χ2=26.209,P<0.01)。由此可见,新型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更加扎实、技能操作更加熟练,拥有更好的职业胜任力。
2.3.3 学生对新型教育方式的评价:学生作为新型教育方式应用的对象,其对新型教育方式的评价最为直观。我们对实验组、对照组的学生进行新型教育方式满意度调查,其中实验组的学生满意率为80.2%,对照组的学生满意率为61.3%,二者对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χ2=9.479,P<0.01)。由此可见,学生对新型教育方式的满意率更高,我们探索的新型教育方式更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
3 结语 我们以职业胜任为导向,借助胜任力模型,对临床输血学教育方式进行研究,应用新型教育方式、壮大师资队伍,旨在培养同时具备外显性和内隐性特征的高素质临床输血医学人才,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培育学生成为工作中绩优者的综合能力。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输血学教育方式培养的学生更受实习单位认可,综合素质更高,学习能力更强。可见,其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更有优势。但在其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新型教育方式仅适合小班教学、小组讨论时间不充足等。因此,我们要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不断进行探索研究,进行教育思考,以培育更加优秀的临床输血人才,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