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22
孙艺洋,侯国林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
休闲农业是凭借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家生活等乡村旅游资源,将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集观光、休闲、娱乐、体验于一体的新型旅游经营形态,具有游憩、教育、文化、保健等多种功能[1].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2018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 通过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旅游以达到增加就业,提高收入,脱贫致富,同时改善农村卫生条件,优化生态环境的目标[2].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领,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休闲农业旅游,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较多研究. 早期主要是休闲农业概念和内涵的辨析[3-4],20世纪80年代大多集中于休闲农业旅游的经济效益研究[5],此后在休闲农业发展模式[6]、动力机制[7]以及社区管理[8-9]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国内对于休闲农业的关注则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研究的侧重点由早期的休闲农业理论研究[10]、国外成功经验总结[11-12]以及农业旅游的规划开发[13],逐渐转变为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14]、消费者满意度[15]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16]. 近年来,国内休闲农业领域关注的重点集中在休闲农业的转型升级[17]、品牌形象构建[18]和空间分布格局[19]等方面. 此外,关于休闲农业效率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了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 在研究尺度上,也已经涉及了全国、区域、省级、市级、县级以及休闲农业园等大中小尺度[20-25].
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江苏省的休闲农业旅游起步较早,相关的研究也较为广泛. 赵凤丽等[26]以江苏省句容市为例,研究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韩琪[27]对比分析了苏南和苏北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状况,为省内不同区域休闲农业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白延飞等[28]分析了制约农业旅游发展的生态因素,并提出了江苏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对策建议. 朱元秀[29]对江苏省农业旅游的政策特征与成效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在政策的可操作性、协调性和执行情况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然而,目前较少有学者对江苏省休闲农业旅游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特征进行探究,且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也并不全面,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
江苏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是我国综合实力较强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气候适宜、环境优美、人文积淀深厚,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的旅游大省,2019年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超过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4 321.6亿元,位列全国第二. 近年来,休闲农业旅游在江苏省内方兴未艾,2019年新增休闲旅游农业园区800个,全省累计超过1万个,接待游客人数达2.3亿,同比增长27.1%,具有庞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本文对近年来江苏省被评定为国家级、江苏省级的休闲农业旅游点进行研究,包括江苏省内所有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以及2017和2018年度省四星、五星级乡村旅游区. 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官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官网,省四、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数据来源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 此外,江苏省各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均来自《江苏统计年鉴(2020)》.
鉴于2017年以前评定的省三星级、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经复核后部分被取消星级或限期整改,故此处的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单位采用江苏省文旅厅自2017年起重新认定的省四星级、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名单. 此外,部分已经被取消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文中已被剔除. 对于各名单中重复的休闲农业旅游点均按一次计数,总计255个.
本文采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分析江苏省休闲农业旅游点的空间分布状况,探究省内休闲农业旅游的具体分布格局和特征,主要运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江苏省内所有的休闲农业旅游点均可视为点状要素,通常采用最近邻指数分析点状要素的空间布局,主要存在均匀、集聚和随机3种类型[30]. 最近邻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1)
(2)
将计算结果与1比较. 当R>1时,表示休闲农业旅游点在空间中呈均匀分布;当R<1时,表现为集聚分布;当R=1时,则认为分布呈随机型.
通过Silverman提出的核密度估计法可以对区域中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密度加以分析[31],利用ArcGIS 10.2软件能够对其进行可视化表达. 本文采用核密度估计法探究江苏省休闲农业旅游点在空间上的集聚和分散状况. 其表达式为
(3)
式中,s为待估计休闲农业旅游点的位置;si为落在以s为圆心,h为半径的空间范围内第i个休闲农业旅游点的位置,λ表示休闲农业旅游点的核密度.
标准差椭圆分析法可用于研究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点状要素在空间中的扩散方向和离散程度[32]. 标准差椭圆由3部分所组成,分别是指向tanθ、最大标准差距离σx(椭圆长轴长度)以及最小距离σy(椭圆短轴长度). 长短轴的方向分别表示点状要素空间分布最多和最少的方向. 标准差椭圆的方位角是椭圆正北方向与顺时针旋转的长轴之间的夹角. 利用标准差椭圆分析可以直观地反映江苏省内休闲农业旅游点分布的空间差异及扩散趋势.
截止2020年10月,江苏省内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的休闲农业旅游点共计255个,包括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1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6个,2017年、2018年度省四星、五星级乡村旅游区98个.
市级层面上,苏州市拥有的休闲农业旅游点数量最多,达到了41个,占全省总数的16.08%;南京市范围内共有36个休闲农业旅游点,位居第二;宿迁市数量最少,仅有6个. 江苏省休闲农业旅游点的平均分布密度为23.79个/万km2,常州、无锡、南京、苏州、镇江和扬州等6市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无锡和常州的平均分布密度超过了60个/万km2;而淮安和宿迁两地的平均分布密度则不足10个/万km2. 可见江苏省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市际差距较大,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区域尺度上,苏南5市的面积之和仅占全省总面积的26%,休闲农业旅游点的数量却占了57.25%,平均分布密度达52.27个/万km2,远高于省内其他地区. 虽然苏中地区的休闲农业旅游点数量最少,但由于苏北的区域面积远大于苏中地区,因此在分布密度上苏北地区最低. 总体上,江苏省的休闲农业旅游点集中分布在苏州、南京、无锡、常州等苏南地区,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分布则相对较少.
运用ArcGIS 10.2软件计算出江苏省休闲农业旅游点的理论平均最邻近距离为10.252 km,实际平均最邻近距离8.083 km,由此得到最邻近指数R=0.788,最邻近指数小于1,置信度99%,说明当前休闲农业旅游在江苏省内的分布并不均匀,空间上表现为集聚型.
为进一步了解江苏省休闲农业旅游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模式,对休闲农业旅游点进行核密度分析,并采用Jenks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其分为“低密度区、较低密度区、较高密度区、高密度区”4个层级,如图1 所示. 江苏省休闲农业旅游点在空间上的分布并不均衡,区域间差距显著,苏南地区的集聚效应强,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苏中的扬州以及苏北的徐州、连云港的部分地区也有小规模集聚. 整体呈现为“点状与片状”相结合的空间格局,长江以南地区以大范围片状分布为主,而长江以北以零星分散的点状分布居多. 总体上表现为“南密北疏”的分布特征,空间集中程度强.
图1 江苏省休闲农业旅游点空间分布密度图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leisure agricultural tourism spots in Jiangsu province
通过ArcGIS 10.2软件对江苏省休闲农业旅游点进行标准差椭圆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分布较为集中(如图2所示). 标准差椭圆的中心位置119°38′55″E、32°20′27″N,位于扬州东南部,长江北岸. 标准差椭圆x轴和y轴的半径分别为186.65 km和95.47 km,两者差距较大,方向性强. 椭圆的旋转角度为149.3°,由此可知休闲农业旅游点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沿南北方向扩散的特征. 以长江为界,将标准差椭圆内部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长江以南地区的休闲农业旅游点数量明显多于长江以北,且分布也更为密集.
图2 江苏省休闲农业旅游点的标准差椭圆Fig.2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of leisure agricultural tourism spots in Jiangsu province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如经济状况、交通条件、农业旅游资源以及市场需求等. 这些影响因子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休闲农业旅游点的空间分布. 为进一步探究当前江苏省休闲农业旅游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本文围绕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旅游资源禀赋、交通便捷程度、区域特色农业、产业扶持政策等6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支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休闲农业旅游点的分布[33]. 由表2可知,江苏省内各地级市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为苏南苏北的发展不平衡,2019年苏南5市的平均地区生产总值大于苏北地区的两倍. 运用SPSS软件将各市的休闲农业旅游点数量与地区生产总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两者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高达0.898,可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江苏省休闲农业旅游点分布的重要因素.
表2 2019年江苏各市GDP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Table 2 Regional GDP and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f Jiangsu cities in 2019
表3 江苏省休闲农业旅游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Table 3 Correlation between leisure agricultural tourism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in Jiangsu
本地旅游市场被认为是影响休闲农业旅游空间分布的主导性因子[34]. 休闲农业旅游的目的是短暂的休闲与放松,享受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乐趣. 休闲农业旅游点多分布于郊区,以当天往返的一日游或者两三天的短途旅游为主,游客群体主要是生活在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居民,出行方式以自驾游居多. 因此,当地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用来表征市场需求水平. 如表2所示,三大区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同样显著,2019年苏南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53 337元,其次是苏中地区38 389元,而苏北地区仅为29 011元. 对省内各地级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休闲农业旅游点的空间布局做相关分析,由表3可知,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77,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 居民收入水平越高,生活条件越好,对于休闲度假的渴望与需求也越强烈.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需求决定供给,因而休闲农业旅游点也趋向于分布在市场需求更为广阔的地区.
农业旅游资源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必要条件,河流、湖泊、丘陵和湿地等自然景观是天然的旅游资源,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江苏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其间有长江贯穿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跨南北,苏南地区的太湖和苏北淮安的洪泽湖分别位列我国第三和第四大淡水湖. 同时,江苏也是国内少数集江、河、湖、海于一体的省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赋予了江苏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然而省内不同区域的旅游资源也存在较大差异,分布并不均衡. 苏南地区靠近浙江和上海,处于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地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得这里温暖湿润,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而苏北地区处于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的过渡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域内河流、水系相对欠发达,自然条件总体上不及苏南地区. 从图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休闲农业旅游点具有沿着水系、丘陵和湿地分布的特征,长江沿岸和太湖周边分布较为集中,湿地和大型水体的周围都分布着休闲农业旅游点. 此外,苏南地区的丘陵地带也是休闲农业旅游点分布的高密度区域,徐州和连云港的丘陵地形与休闲农业旅游点的分布区域也较为吻合. 由此可见,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优良的自然资源禀赋.
图3 江苏省休闲农业旅游点与旅游资源分布耦合图Fig.3 Distribution coupling diagram of leisure agricultural tourism spots and tourism resources in Jiangsu province
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便利的交通,良好的交通可达性能够增强游客的可进入性,缩短游客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时间,交通便捷程度已经成为了游客考虑出行决策的必要因素[35]. 休闲农业旅游以城市及周边地区居民的短途旅游为主,因此交通方式主要考虑自驾与铁路出行. 本文使用ArcGIS软件对江苏省内的高速公路和铁路进行缓冲区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距离高速公路5 km缓冲区内的休闲农业旅游点数量将近全省总数的一半,超过了同等距离铁路缓冲区内的两倍,说明对于休闲农业旅游来说,高速公路的重要性远远大于铁路. 此外,全省74.5%的休闲农业旅游点都分布在距离高速公路10 km的范围内,其中沪宁高速、沿江高速、启扬高速和京沪高速两侧的分布较为密集. 由此可以推断休闲农业旅游的出行方式以自驾游为主,高速公路的分布情况是影响休闲农业旅游空间布局的关键因素,交通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休闲农业旅游点的空间分布. 苏南的高速公路网络密集程度远远超过苏北地区,便捷的交通条件构成了休闲农业旅游点集中分布于苏南地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图4 不同交通道路缓冲区内休闲农业旅游点分布Fig.4 Distribu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tourism spots in the buffer zones of different traffic roads
近年来,江苏各地区依托各自不同的环境条件和资源优势,培育出许多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产业. 苏南以南京江宁溧水的果园采摘农业、无锡阳山水蜜桃产业、苏州阳澄湖大闸蟹水产养殖、宜兴阳羡茶业为主要代表,产品普遍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在全国范围内久负盛名. 围绕这些区域特色农业,苏南地区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打造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集群. 苏中地区的高邮鸭蛋、江都花木、仪征凤鹅等产业基础扎实,在省内也拥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名牌产品不多. 苏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资源丰富. 特色产业方面,盱眙龙虾、东台西瓜、宿迁骆马湖水产、沭阳花木、新沂水蜜桃等农产品均具备优良的品质. 但目前除盱眙龙虾以外,其他产品仅在区域范围内知名,而在省内其他地区的知名度较低,品牌性不强. 由此可知,特色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休闲农业旅游的空间布局.
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规模和质量与地方政府部门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紧密相关. 一直以来,苏南地区高度重视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很早就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 2012年,南京市成立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筹划和指导工作. 无锡市每年安排不少于1 000万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项资金,并对创建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和新增乡村民宿床位、农家乐餐饮给予奖励. 苏中和苏北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虽然近年来也陆续出台了一些休闲观光农业方面的优惠政策,但总体上还存在相关支持政策不完善、缺乏宏观指导与总体规划、政府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资金未能合理配置等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休闲农业旅游的优质发展.
本文主要运用ArcGIS 10.2和SPSS软件,通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等对江苏省休闲农业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采用缓冲区分析和相关分析探究了休闲业示范点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1)江苏省休闲农业旅游点主要分布在苏州、南京、无锡等苏南地区,占全省总数的57.25%,苏中和苏北地区则相对较少. 苏州拥有的休闲农业旅游点数量最多. 平均分布密度最高的是无锡市,达到了64.82/万km2,淮安和宿迁两市的平均分布密度则不足10个/万km2.
(2)省内的休闲农业旅游点在空间上表现为集聚型分布,区域间差距显著,苏南地区集聚效应较强,其他地区则相对分散. 整体呈现为点状与片状相结合的空间格局,长江以南地区以大范围片状分布为主,而长江以北以分散的点状分布居多,具有沿南北方向扩散的特征.
(3)休闲农业旅游的布局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旅游资源禀赋、交通便捷程度、区域特色农业和产业扶持政策的影响. 休闲农业旅游点的分布数量与区域经济状况、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 全省74.5%的休闲农业旅游点分布在距离高速公路10 km的缓冲区内,可见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开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必要考虑因素. 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休闲农业旅游的空间布局. 此外,地方政府予以的产业扶持政策对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规模和质量也具有重要影响.
为进一步促进江苏省休闲农业旅游空间布局和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缩小区域差距,实现乡村旅游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体系,增强休闲农业旅游点的可进入性,尤其要重视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停车场的建设. 同时,加强农业旅游规范化管理,以政策为指引,提升区域农业旅游的发展规模,通过规模效应扩大客源市场. (2)打造自身的品牌特色,提升知名度. 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形成独树一帜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挖掘地方乡村文化资源,组织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展览和表演活动,增强休闲娱乐性的同时也能够对当地的传统文化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调整经营方向,丰富产品类型,转型升级,从以观光式农业旅游为主转变为以休闲体验式的农业旅游为主. 强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民宿、农家乐等规范式经营,针对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提供标准化和人性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提高游客满意度. (4)提升苏中和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适当给予财政补贴,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政府部门应重点给予苏中和苏北地区的休闲农业必要的政策扶持,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以促进省内休闲农业旅游的合理优化布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