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26
汪海萍赵伟时
上海市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的初步实践*
汪海萍1赵伟时2
融合教育是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明确方向。文章秉持残疾人享有接受高等融合教育的平等权利、融合教育应是有质量的教育、支持服务是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残疾人组织应自觉履行协助、促进与支持残疾人教育的义务等理念,从资源建设、学业支持、就业支持三个方面探索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的发展进程。针对该领域存在的理念滞后、制度匮乏、服务质量不高、覆盖范围狭窄等问题,提出转变理念,更多关注残疾人的优势潜能;完善政策,建立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整合资源,提供更高质量的支持服务等建议。
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初步实践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特殊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与之相应,上海的特殊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进步。在高等教育阶段,突出表现为残疾人普遍享有接受高等融合教育的机会以及残疾大学生的高就业率两个方面。
与部分兄弟省市不同,上海未设置专门的残疾人大学,而是顺应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残疾人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期待,根据本市高校集中、专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即残疾大学生均在普通高校或普通高校附设的特教班就读,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到2016年,上海共有1118名残疾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就读。2015年,在校残疾大学生232人(本科182人,专科50人),分别在28所本科院校和23所专科院校就读,就读高校的比例占上海68所高校的75%。融合教育的实施不仅较好地保障了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也使上海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在全国起着一定的引领作用。
由于上海市政府以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上海市残疾大学生的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03年到2009年,全市595名高校残疾人应届生中当年已落实就业岗位521人,就业率达95.8%”[1]。2010年以来,随着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进程的加快,上海市残疾大学生的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100%。应该说,相比近些年来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残疾大学生的就业率是令人满意的。
但是,随着残疾人尊严、权利、幸福意识的觉醒与提高,在城市转型发展对人才要求日渐提高、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难以适应就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融合教育作为最少限制的安置形式,需要最大限度的支持。受观念、体制以及客观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上海市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支持系统匮乏,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很少得到恰当关照,不少学校主要通过做“减法”(删除不适合或学校认为不适合残疾学生的课程与内容,却未增设相应的符合其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的替代课程)应对残疾大学生的特殊需要,残疾学生就学过程体验不佳,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堪忧。
另一方面,残疾大学生就业率虽高,但就业层次、薪酬待遇、专业相关性、就业稳定性整体较低,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满意度很低。如何通过提供支持而不是降低标准帮助残疾大学生达到高等教育的要求,如何通过就业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同情怜悯或行政命令使其获得适切的岗位与尊严,成为上海市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重大挑战。
为应对这一挑战,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在充分认识上海残疾人高等教育成绩的同时,开始冷静地直面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从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目标的高度认识提升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残疾大学生高端就业的意义,将残疾大学生的教育、就业支持作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优先、重点建设项目加以推进。自2010年起依托设在华东师范大学的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组建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团队(以下简称支持服务团队),在研究残疾人高等教育规律、了解残疾大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整合专家资源、搭建服务平台,为残疾大学生在学业与就业方面提供免费、持续的资源支持与专业服务。
理念是实践的指南。要为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提供持续、有效的支持服务,相关各方在价值观与理念层面上必须基本趋于一致。经过讨论与碰撞,上海市残联与支持服务团队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为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的探索性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 秉承社会模式的残疾观,提供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
残疾观是提供残疾人教育服务的理论基础。社会模式的残疾观主张:残疾问题是人权问题。任何对残疾人有意或无意的歧视,其本身就是对基本人权的侵犯。残疾问题是社会和发展问题。残疾人所遭遇的困难有残疾因素,也有社会因素,但主要是社会因素,是不健康的社会态度与政策共同造成了对残疾人的普遍的社会排斥与隔离。这一模式要求社会本着权利与支持的理念,将残疾人作为平等的权利主体(而非救助对象)和所在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获益者,积极接纳(而非拒绝)残疾人,更多关注其优势潜能(而非缺陷),注重残疾人融入社区与社会普遍面临的各种障碍,致力于通过消除环境障碍和改变社会态度等支持措施保证残疾人平等权利的实现[2-3]。
2.2 残疾人享有接受高等融合教育的平等权利
教育平等权是我国公民享有的宪法基本权利。融合教育是残疾人教育平等权的题中应有之义。具体到高等教育,是指残疾人不仅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同时享有在普通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环境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4]。
2.3 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应是有质量的教育
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不只是残疾大学生在入学起点上的公平机会,更是他们经由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和充分互动而达成的实质性进步。
2.4 支持服务是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融合教育是有条件的教育。支持服务就其实质而言,是为满足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而实施的特别扶助[5]。残疾大学生显著而多样的差异性以及自然蕴含着的特殊教育需求构成了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的依据。虽然并不是每一个残疾大学生都必然需要支持服务,但仅有教育显然不能满足残疾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而必须为他们提供满足其需要与特点的支持服务来保证高等教育的有效实施[5-6]。
2.5 残疾人组织应自觉履行协助、促进与支持残疾人教育的义务
发展特殊教育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其中,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残疾人教育工作。国家和地方残疾人组织应当积极促进和开展残疾人教育工作,协助相关部门实施残疾人教育,为残疾人接受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7]。毫无疑问,教育行政部门负有发展特殊教育的首要责任,但是在特殊教育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发展特殊教育尚未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各职能部门普遍的自觉追求时,残疾人组织可以而且应该有所作为。本着对残疾人事业的责任与担当,积极推进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的实践探索,在实践中创造与完善条件,而不能坐等条件的成熟,贻误残疾学生的发展。
2.6 立足现实定位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
融合教育是先进的理念,更是艰巨而漫长的实践过程。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起步晚、基础弱、难度大,尤其需要我们以务实的理想主义情怀定位与推进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的实践进程。
服务目的。提升上海市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质量,促进残疾大学生高端就业。逐步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
服务享有者。现阶段主要的服务享有者为高校有支持服务需求的持证残疾大学生(并非每个残疾大学生都有特殊教育服务需求)。随着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将逐步扩大支持服务的覆盖范围。
服务提供者。支持服务团队由熟悉残疾人教育与就业支持的高校教师、残疾人工作者、高级职业指导师、知名企业负责人、已就业残疾大学生自强模范等组成。另有特殊教育研究生志愿者承担部分辅助工作。
服务内容。以大学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系列方案研制为重点的资源建设;以入学适应支持为主的学业支持服务;以个别化就业支持为特色的就业支持服务。
服务经费。残疾大学生及其家庭不需要为支持服务支付任何费用。服务所需经费主要来自上海市残联的项目委托。另外,相关人士的专业志愿服务也为支持服务实践的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
上海市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从内容看,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大学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系列方案研制为重点的资源建设,兼及政策文献汇编与重点难点问题研究;二是以入学适应支持为主的学业支持服务,兼及个别化教育咨询与融合教育实践活动;三是以个别化就业支持为特色的就业支持服务,兼及残疾大学生就业政策促进和基层就业指导员的专业能力提升。总体设想是尽可能提供残疾大学生所需要的“更高质量、更广覆盖范围”的支持服务,并为本市全面推广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作些先期的专业准备。
3.1 资源建设
3.1.1 政策文献汇集
搜集、汇编了残疾人高等教育相关政策法规文献115篇(国际28篇,中国69篇,上海18篇),为残疾大学生及家长、高校及相关人员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参考。搜集、整理了2000年以来国内外发表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文献477篇(中文270篇,英文207篇),撰写了全部英文文献的中文摘要,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国际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3.1.2 大学融合教育服务方案研制
研制《上海市高等院校融合教育推进方案》以及《大学融合教育办公室服务内容与流程》。《推进方案》由“服务目的”、“服务对象”、“主要内容”、“校内支持”、“其他支持”五个部分组成,建议在学校层面成立“大学融合教育推进委员会”作为残疾学生支持服务的决策机构,在学生管理部门设立“大学融合教育办公室”作为支持服务的执行机构,并制定了两个委员会的具体任务、组成人员与运行方式,以及校内教学、学生、后勤保障、院系、图书馆通常需要承担的相关事项。方案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充分考虑支持服务的执行难度与运行成本,可操作性强,成本亦较低。
《服务内容与流程》详细介绍了为残疾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学习、校园生活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特殊需求提供支持服务的具体内容与流程,以及相应的表格,如《校融合教育支持服务申请表》《校融合教育服务项目表》《志愿者派遣及工作流程》《校融合教育办公室资料借阅流程》《辅具使用申请表》《阅读材料特殊版申请表》等。为残疾大学生和高校申请与实施支持服务提供可直接使用的具体方案。
编写《高等融合教育手册》(学校版、学生版)以及《认识三类残疾》(小折页)。其中《高等融合教育手册》(学校版)旨在帮助高校教师及非残疾大学生了解残疾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中存在的一些特殊需要,并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一些建议,为学校建立残疾学生支持服务机制提供一些线索。手册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涉及残疾学生的教育、就业权利,学校与教职员工的权利与责任;二是各类残疾及其影响,主要介绍视力、听力和肢体障碍给残疾个体所带来的生理与心理影响,以及相应辅助器具的使用;三是学校支持,就高校如何帮助残疾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规划职业生涯方面提供一些具体建议;四是相关资源,列出一些可能对残疾大学生教育与就业有所帮助的资源及获得方式。
《高等融合教育手册》(学生版)旨在使残疾学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权利与责任,合理利用学校提供的支持服务,最终促进残疾学生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和成功走向社会融合。手册主要内容有四部分:一是权利与责任,介绍与残疾人高等教育和就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学校与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二是适应学校生活,介绍怎样适应大学生活、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与教师和同学沟通合作;三是职业规划与准备,介绍如何获得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怎样进行就业准备;四是列出其他可能对残疾大学生及其家长有所帮助的教育与就业方面的资源和获得渠道。
《认识三类残疾》(小折页)旨在帮助每位任课教师快速了解肢体、视力、听力三类残疾学生的障碍特点及其对学习的挑战,期待任课教师在关注残疾学生优势潜能,并对其寄予高期望的同时,提供满足其特殊需要的支持与帮助。
研制《残疾大学生个别化学业支持计划书》和《残疾大学生个别化就业支持计划书》,均含操作手册。《个别化学业支持计划书》由“基本信息表”、“能力现状与支持需求表”、“学习支持表”、“生活支持表”和“其他支持表”5个分表组成。其中表2从健康状况、感官功能、工作运动与社区移动、生活自理、社会适应、学习适应、沟通交往、情绪与行为等八个方面评估残疾学生的优势能力、限制因素及其所需支持,综合分析其优势与存在问题,并评估障碍情况对其在普通班上课的影响、对其学校生活的影响以及适当的评价方式;表3呈现一般课程与特设课程的调整、教学与学习支持、课程评价方式、学习成效与问题;表4、表5从支持项目、支持内容与时间、负责人、成效与问题四个方面反映残疾学生在生活以及其他方面需要的支持。操作手册由“填表要求”、“培养方案调整说明”和“《残疾大学生个别化学业支持计划书》(样例)”三部分构成。分别对填表要求、课程调整原则(加深、拓展、重整、简化、减量、分解、替代等)作了详细说明。此外,支持服务团队还示范填写了一份《个别化学业支持计划书》,供残疾学生所在院系填写计划书时参考。
《个别化就业支持计划书》由“基本信息表”、“就业准备表”、“职业能力表”、“就业过程表”和“就业支持计划表”5个分表组成。表2、3、4分别考察残疾大学生在职业准备、职业能力倾向,以及求职、应聘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贮备;而表5则是为残疾大学生和就业指导员实施残疾大学生就业计划提供如何分解任务、寻求资源和支持步骤的准备计划。该操作手册由“填表要求”、“填表说明”和“《残疾人大学生个别化就业支持计划书》(样例)”三部分构成。分别对如何规范填表、各表所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除此之外,项目组还示范填写了一份《个别化就业支持计划书》,以帮助各区就业指导员规范填写计划书。
3.1.3 专题研究
根据推进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的需要,支持服务团队先后就若干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研究成果除上述系列服务方案外,主要还有《上海市2003-2009年高校残疾大学生就业情况初步调查》、《上海市2010届残疾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残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残疾大学生入学适应支持服务案例集》、《我国视障高等融合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美国特殊教育相关专业服务研究》、《残疾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残疾人专项招录政策调研》。相对扎实的研究,尤其是实践初期的研究为后续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的实践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 学业支持服务
3.2.1 入学适应支持
进入大学,是残疾大学生重要的人生转折点,良好的入学适应是其大学时代顺利与否的重要基础。受身体状况、社会态度、环境障碍等影响,残疾大学生的入学适应不仅更加重要,也更为艰难。适应是个体与环境动态互动的过程,残疾大学生的入学适应需要个体、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受条件的限制,服务团队为残疾新生提供的入学适应支持仅包括举办入学适应讲座、提供个别咨询以及入学适应个案资源等内容。
2011年,服务团队向382名在校残疾大学生以及494名已毕业残疾大学生发出信件,征询不同就学阶段、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的服务需求,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为残疾新生提供入学适应支持服务。同时,根据需要提供其他教育支持服务。2011-2016年,服务团队连续6年为残疾新生在入学前举办入学适应专题讲座,从适应大学环境、可能面临的挑战、合适的应对措施等方面为残疾新生提供入学适应支持,帮助其较顺利地实现从中学向大学的过渡。300余名残疾大学生及百余名家长受益。同时通过跟踪支持不同残疾类型学生的入学适应状况,编写了14份残疾大学生入学适应个案,包括入学准备服务(家访、校园环境熟悉、选课安排)、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材料与笔记整理、公共课支持服务、专业课支持服务、考试支持服务)、校园生活支持服务(校园无障碍环境、日间陪护等)、校园活动参与的支持服务、残疾学生可以为班级和学校提供的服务安排等,为有需要的残疾大学生和高校提供具体参考。
3.2.2 教育咨询
根据残疾大学生的需求,为残疾大学生和家长提供个别化的教育咨询与指导。内容涉及残疾人教育政策、大学与专业选择、入学适应、课程调整、校园参与、心理健康、同伴交往、师生关系、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220多名残疾大学生和近百名家长受益。
3.2.3 融合实践
为增进非残疾大学生对残疾大学生的了解与接纳,团队成员还不定期地组织融合教育实践活动。如2013-2014年,根据残疾大学生的建议,支持肢体残疾大学生与华东师范大学16名师生开展为期一年的融合实践活动——“上海市轨道交通无障碍环境调查”,通过对71个站点无障碍设施的实地体验及其对残疾人士的访谈,项目组撰写了2.2万字的调查报告,编制了71个站点105座无障碍电梯的地图说明介绍+使用说明+截图供残疾人士出行参考,更增进了残疾大学生与非残疾大学生的理解与友谊。
3.3 就业支持服务
3.3.1 就业咨询与指导
根据支持服务团队对520名已毕业残疾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影响因素的调查,以及本市37所高校124名残疾大学生(对照组为与残疾学生学校、年级、专业基本匹配的115名非残疾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查分析,支持服务团队在残联帮助下制定了残疾大学生就业支持服务方案。
根据研究揭示的残疾大学生就业准备不足以及课程设置与就业脱节的情况,支持服务团队借助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平台,举办残疾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以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意识,受益学生约310人。连续5年聘请著名人力资源专家为应届毕业生和家长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并邀请其他年级的残疾学生和家长参与,受益人数480余人。
为提升残疾大学生就业支持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支持服务团队研制了《残疾大学生个别化就业支持计划书》,经2011年4个区(县)试点后,2012年在全市推广。迄今共有768名残疾大学生(含少数因岗位变动需要支持的已毕业残疾大学生)与所在区县就业指导员共同拟定了个别化就业支持计划书,不仅增强了残疾学生的就业准备意识,也大致清楚了提升就业能力的路径。
为提高残疾大学生就业支持服务的水平,2013年上海市残联成立了“残疾大学生就业支持工作坊”,工作坊根据参与学生的需求,邀请高校教师、资深残疾人工作者、高级职业指导师、知名企业人力资源专家等组成专家咨询小组,为残疾大学生及其家长提供就业支持服务。通过参与者分享、他人评价、团队讨论、个别辅导等环节帮助残疾大学生更好地定位职业目标、厘清就业理念、提升职业能力认知。同时教授残疾学生提升职业能力的策略,并为其提供就业实践的机会。以2014年1月为例,“工作坊”11名专家为43名在校残疾大学生(男20人,女23人;毕业班32人,非毕业班11人;肢体残疾18人,听力残疾22人,视力残疾2人,其他1人)及部分家长提供了就业咨询与指导。之后,又以多种形式与残疾大学生保持联系,并依靠专家帮助落实了有需要同学的见实习岗位。当年数据显示,工作坊1月份提供服务的32名应届毕业生中升学、未就业各1人,当年就业30人(97%),且就业岗位总体优于往年。
3.3.2 借力专项招录政策促进残疾大学生高端就业
在为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提供支持服务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坚持站在国家残疾人就业促进的宏观背景下思考和促进上海残疾大学生的高端就业。2013年8月,中央组织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意见》(残联发[2013]11号)。同年底,上海市启动机关事业单位专项招录残疾人政策,随后两年,共招录46名残疾大学生。我们深知,保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残疾人招录比例不仅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更是保证残疾人平等参与权利的最直接和最稳定的方式[8]。于是,在上海市人大支持下,服务团队与10位市人大代表开展了专项招录的专题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了解2014-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专项招录残疾人的岗位适应情况与工作满意度,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受访者对专项招录政策的评价。访谈给参与调研的人大代表以及团队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市政府担任公务员的小W说:我们是专项招录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担任公职带给我们最大的满足是尊严感和责任感,感觉自己积极开朗了,眼界开阔了,也爱想大事了[9]。我们很珍惜自己的岗位,想着要更加努力,更加敬业,因为我们不仅代表自己,还代表残疾人群体,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多少改变一点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和负面认识,知道残疾人同样向往美好生活,也同样具有服务他人、贡献社会的能力,进而会有更多单位愿意聘用残疾人[9]。在科研机构任职的小Z说:自从我进了事业单位,我和我们全家人别提多高兴了,可以说这项政策驱散了笼罩我们家多年的阴霾[9]。作为幸运者,我们也想通过志愿服务、结对子等方式帮助更多的残疾朋友振作精神,参与社会,自强不息,通过勤奋工作提高生存质量、减轻家人负担,通过努力拼搏赢得尊重[6]。残联直接参与专项招录的同志也感慨地说:要不是融合教育,很难想象这些年轻人会有这样的精气神,感觉整个人都不一样了,满满的正能量[9]。针对专项招录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调查报告经市人大转交后,得到了市公务员局、市人社局以及市残联的积极回应。
3.3.3 助力基层就业指导员能力提升
基层残疾人就业服务能力是残疾大学生能否充分获得区域优质资源,进而提升就业层次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此,支持服务团队在为残疾大学生提供就业支持的同时,助力基层就业指导员的专业成长。通过开展就业指导员培训(90余人)、召开小型研讨会(12次)、提供个别咨询(近300人次)、邀请就业指导员参与《残疾大学生个别化就业支持计划书》的研制、试点与推广等多种途径,促进基层残疾人服务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计划书修改阶段,团队负责人就计划书的结构合理性、内容完整性、词义清晰度以及现有条件下的可操作性等问题多次上门与就业指导员进行逐项探讨。有就业指导员表示,通过参与研究与实践,他们对残疾人服务的专业性与规范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了解,对残疾人工作者应具有的真诚与严谨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上海市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历时7年,取得了一点成果,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主要有:为上海普通高校实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作了现阶段可能的专业准备;受益残疾大学生更能以积极的情感和态度面对生活、学业与就业,职业定位进取而务实,职业准备意识更强、职业能力提升更加积极主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残疾大学生及其家庭与残疾人组织的关系,残疾人组织以其积极作为提高了其在受益残疾学生及其家庭心中的地位;提高了部分基层就业指导员的专业能力。但受条件与能力的制约,上海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依然存在着理念滞后、制度匮乏、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覆盖范围狭窄等突出问题,需从以下方面多作努力。
4.1 转变理念,更多关注残疾人的优势潜能
迄今为止,我国残疾人事业在不少地方占主导的依然是医学模式的残疾观,在教育、就业领域突出表现为问题视角,即更多关注残疾人的缺陷与脆弱性,而非优势与潜能[8]。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残疾大学生高端就业目标的实现,要求政府、高校、用人单位转变理念,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改变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与“污名标签”,提高对残疾人权利、能力和贡献的认识。充分认识接受高等教育是法律赋予残疾人的平等权利,为残疾大学生构建适切的环境、良好的关系,保证其高等教育的有效实施是大学的应尽义务。并进一步将残疾大学生视为高校立德树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宝贵资源,而非问题和负担。
4.2 完善政策,建立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体系
就政策而言,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中缺失为残疾大学生提供支持的制度设计,满足残疾大学生特殊需求的支持服务主要基于师生的慈善、帮扶理念,而非权利。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中,特殊教育归口基础教育部门,部分造成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管理乏力与监督缺位,进而直接影响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应尽早出台相关政策,促使高校将残疾学生的支持服务纳入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在相关职能部门增加残疾学生的支持服务功能,并设专人负责。这有几方面的益处:可保证支持服务落在实处;有望持续发展;利于资源调整与整合;成本较低,更为可行。同时可由特殊教育研究与服务机构以及残联为高校提供所需的专业支持。
4.3 整合资源,提供更高质量的支持服务
“十三五”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残疾人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机遇期[10],要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强化残疾人教育作为重要公共服务领域的意识,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与完善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制度,明确服务标准,建立多元化的服务提供模式,并提升基层服务残疾人的能力。
上海市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是以残疾人组织向高校委托项目的方式推进的,来自不同学科与领域的20多位专家、30余位研究生志愿者深度参与了这一研究与实践动态互动的探索过程。得益于上海市残联的直接指导以及支持服务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实践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对照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规律,对照国家建立残疾人教育公共服务的要求,对照残疾大学生及其家庭的期待,这些实践只是起步阶段的粗浅探索而已。相信随着十三五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的加快,以及残疾人教育作为最重要的公共服务领域地位的确立,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虽仍有严峻挑战,但更面临着无限机遇。相信残疾大学生渴望的更高质量、更广覆盖范围的支持服务不久将会成为现实。
[1]刘轶琳.上海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率超九成.东方网 .2010-01-30
[2]联合国.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2006.
[3]周满生.关于“融合教育”的几点思考.《教育研究》,2014(2):151-153.
[4]厉才茂.关于融合教育的阐释与思考《残疾人研究》,2013(1):55-60
[5]叶元.美国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6]牛爽爽.邓猛.融合教育背景下的残疾学生社会支持系统探析.中国特殊教育,2015(9): 4.
[7]国务院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
[8]李艾桐.中国残疾人公职任用难的原因分析及公平悖论.东方企业文化. 2012(10)
[9]汪海萍.张弛等.上海市残疾人专项招录政策专题调研报告 上海:人大内部资料,2015.
[10]郭春宁.帮助残疾人和全国人民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蓝图——学习《“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残疾人研究,2016(3):3-11.
书 讯
世界卫生组织的《轮椅服务初级教程》和《轮椅服务中级教程》中文版出版发行。
全世界超过7000万人需要轮椅,但是只有5%—15%的人获得了轮椅,并且由于缺乏专业的服务,大部分人获得的轮椅并不合适。为推进轮椅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提升轮椅适配服务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世界卫生组织编写了《轮椅服务初级教程》和《轮椅服务中级教程》的英文版。
《轮椅服务初级教程》主要为支持服务人员或志愿者而设计的,使他们能为那些在没有附加体位支撑下能坐直但有移动障碍的儿童和成人提供适合的手动轮椅及坐垫。中文版《轮椅服务初级教程》由深圳市残联翻译,2014年深圳海天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包括《教师手册》《学员手册》和《实训手册》三本书及培训光盘。
《轮椅服务中级教程》更注重于解决那些行走和移动严重困难以及躯干控制较差者的需求,本教程包括如何评估个人需求,协助选择和安装带附加体位支撑的最适用轮椅,培训使用者和护理者如何使用和保养他们的轮椅并开展随访。中文版《轮椅服务初级教程》由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与深圳市残联翻译,2016年求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包括《教师手册》《学员手册》和《实训手册》三本书及培训光盘。
An Exploratory Practice of Supporting Services in Higher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the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Shanghai
WANG Hai-ping, ZHAO Wei-shi
Inclusive education is the explicit direc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exploratory process of Shanghai Disabled Person’s Federation (SDPF) in facilitating the supporting serv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of the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SDPF strongly insists that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enjoy equal rights in receiving the higher inclusive education, inclusive education should be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supporting services are fundamental to secure the quality of higher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nd the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of the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should fulfil their obligations in assisting, facilitating and support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t is from these concepts that SDPF implements supporting services in the higher inclusive education of the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from resources build-up, academic supporting and employment supporting. The author holds that backward ideas, lacking of regulations, poor services and narrow coverage are problems still remaining in this field and therefore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 to transform the long-held concept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otentials of the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b) to formulate related policies to build up supporting service system in higher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c) to integrate resources to provide better supporting services.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Higher Inclusive Education, Supporting Services, An Exploratory Practice
C913.69
A
2095-0810(2017)25-0013-08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国家重点课题《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研究》(AHA140008)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上海 200062
2 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 上海 200072
1 汪海萍 研究员;研究方向:特殊教育政策,融合教育,残疾人社会融合
2 赵伟时 小学高级教师 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残疾人教育就业服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