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26
谢建社 彭焕城
生态系统视野下的残疾人支持性就业探析
——以广州S街道为例
谢建社 彭焕城
生态系统视野下的“支持性就业”是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创新中的一种职业康复模式,主要针对有特殊需求的残疾人,为他们的就业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帮助。本研究通过为残疾人持续提供职业训练,以增进他们的工作技能;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尝试性地以实施“鲲鹏展翅工程”为路径,提升残疾人回归社会的获得感。
生态系统视野;支持性就业;社会工作;支持性系统
人在情景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维度,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系统,只有将服务对象的系统进行整体完善,才能够让助残服务更有成效。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个人能够与环境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调和度。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理解个人在家庭、团体、组织及社区中的社会生活功能。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从生活环境的不同层次系统之间的关联之处入手。不论服务对象的需要表现在哪个层面上,其背后都与各个系统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作者所率领的社工团队,在多年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残疾人社会系统支持性就业新路,即一种秉持在社会系统里“先集中、后培训、再上岗、同康复、后获薪”的残疾人职业康复模式。本文所指的支持性就业不同于就业辅导员在竞争性工作场所为残疾人提供的就业支持服务,但是这种由社工提供支持的职业康复可为残疾人在竞争性场所的就业提供良好基础。支持性就业的思路首次由马克·戈尔德(Marc Gold)提出,他认为,如果接受积极的辅助性支持,所有的人都能够学会完成非常复杂的工作任务。[1-2]为了推进残疾人支持性就业,广州粤穗社会工作事业所通过开发适合残疾人特点的新就业岗位,整合残疾人就业帮扶资源,运用助残相关政策,实施残疾人社会系统支持性就业的“鲲鹏展翅工程”。本文以S街道为例,详细介绍残疾人社会系统支持性就业实践及其成效,并提出路径分析建议。
1.1 广州市S街道残疾人服务需求分析
广州市S街道是一个老城区,辖区内老年人多、残疾人多、低收入人员多,这“三多”是本街区的重要特点。以老养残、因残致困更是让残疾人家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S街道在册残疾人共有972人(见表1)。
在972名残疾人当中,只有154人就业, 50人的残疾人证挂靠单位,298人无业,470人失去劳动就业能力(见图1)。
S街道中的精神残疾人、肢体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人占75%。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多数18岁以上的残疾人的家庭都是以老养残(依靠年迈的父母养护),家庭经济压力大,如能创新一种就业形式,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一个平台,就既能解决残疾人就业,又能使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得到康复和增能。
调查发现,在就业年龄段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意愿,但是并没有就业的人达到29.8%。由于在S街道处于失业或者待业状态的残疾人达到了84.2%,真正的就业人员只有15.8%,这对他们的收入水平以及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由此看来,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应该是那些有待提升经济收入的残疾人及其家庭。当前,S街道残疾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为低保金,占到了有效问卷的27.5%。有26.4%的残疾人收入由亲友资助,而通过自己劳动所得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只占到了11%;有28.1%的残疾人经济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生活。而残疾人遇到经济困难时希望向街道求助的人最多,占到有效问卷的49.4%,有30%的残疾人为向亲友求助。
表1 S街道残疾人类别等级情况表(单位:人)
图1 S街道残疾人就业情况
残疾人未能实现充分就业,一是因为自身的劳动能力相对于普通人存在差异;二是社会对于残疾人的接纳程度还不高,在当前的情况中,要快速改变不太现实。可见,一方面提升残疾人自身的就业能力,一方面通过社会融入政策的完善提升残疾人的就业机会,将成为社会工作服务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在实践中选择了生态系统理论指导残疾人就业服务项目,关注残疾人自身的潜能,关注他们的家庭,关注他们的社会网络,关注他们所生活的社区,关注社会资源,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开展专项服务。
1.2 广州市S街道残疾人就业服务的“鲲鹏展翅工程”
为了实现残疾人支持性就业,提升残疾人家庭的收入水平,在社会工作专家的指导下,在省、市、区残联的关怀下,在区、街道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S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决定建立幸福康乐服务家园,希望能够为残疾人的康复提供更多的支持,通过康乐服务家园不同的功能室的设置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并重点做好残疾人的康复就业工作,形成了促进残疾人康复就业的“鲲鹏展翅工程”。
残疾人相对于普通人而言存在某方面的缺陷,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天使,那么他们就是折翼的天使,他们就犹如大鹏鸟折了翅膀,他们需要修翼、强翼、添翼才能再次翱翔蓝天。“鲲鹏展翅工程”这一服务计划围绕康复、增能、构建支持网络三个重点目标,分层次、有目标、有方法、有步骤地为残疾人开展专业服务,并将“鲲鹏展翅工程”分为起步、创新、圆梦三个阶段予以实践。
修翼,即修复,康复服务工作要让残疾人的身心都能够得到康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社工对康复工作内容进行了设计,开展的服务主要有康复训练、轮流值日、科学服药、心理调节等。通过康复训练,让服务对象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轮流值日主要是培养服务对象的责任感,习惯去承担起自己的工作;科学服药的目的在于了解服务对象的服药情况,对于精神残疾人员及时进行介入,督促并引导他们服药。
强翼,主要对服务对象进行各种技能提升,根据服务对象工作能力水平不一的情况,开展不同层次的手工制作服务,使每一位服务对象都能找到合适自己从事的手工劳动。同时,鼓励、带领服务对象在不同技能之间提升,不断突破自我,学习新的知识,如开展电脑培训、生活技能培训、电子商务培训等。
图2 子项目“叠叠不休”2016年1-12月完成数量情况
添翼,即构建支持网络,通过服务对象的家长会、生日会,加强对服务对象特长的培养,如开展电子琴爱好小组,链接外部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同时培养服务对象自我管理,作为志愿者服务社区居民。
通过上述三个服务过程,使残疾人能够早日回归社会,有尊严地就业及体面地生活。[3]
1.3 广州市S街道残疾人就业的实践与成效
1.3.1 残疾人鲲鹏展翅工程的实践
为了让残疾人更好地就业,S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创建了“鲲鹏展翅工程”,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计划任务。在本阶段中,社工让一些以前不出门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鲲鹏工程项目,通过手工制作,培养了服务对象的团队意识,加强了服务对象之间的交往互动频率,达到了康复效果,提升了服务对象回归社会的获得感[4],对康乐家园产生了归属感,增强了对社工的认同感。
残疾人走出家门只是第一步,为了让他们能够持续地坚持下去,社工们通过多方链接资源,与省、市残疾人就业培训服务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狮子会,吉霖通讯公司,民间手工制作坊等合作,为残疾人提供不同难度的手工作业,引导并鼓励残疾人通过能力的提升来实现收入的增长,通过自己的劳动感受人生的价值。康乐家园的清扫一开始由社工来完成,为了培养残疾人的集体意识,增强残疾人的归属感,实现助人自助,社工建立了服务对象值日制度、季度评估制度、请假制度、日常活动制度等,残疾人作为服务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家园的日常管理者。
“鲲鹏展翅工程”以残疾人职业康复及集中就业为重点,构建“一体三翼”的服务系统,为服务对象修翼、强翼、添翼,促进服务对象康复能力的提升和支持网络的构建,通过有梦、追梦和圆梦的服务过程,使得服务对象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5]
1.3.2 残疾人鲲鹏展翅工程的成效
“鲲鹏展翅工程”实施一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服务成效。
第一,增加收入。截止到2016年12月底,整个工程服务惠及3800多人次,完成手工制作18428件,服务对象收入超万元。鲲鹏计划的运作整合了社会资源,得到了狮子会等爱心企业和人士的支持,他们运用慈善资源,积极投入助残服务之中,在广州形成了良好的助残氛围。
正如某服务对象分享自己获得增强的体会时所说:“每天来这里很开心。以前自己在家不知道干什么,觉得生活很枯燥,现在到这里,觉得生活很充实,不仅是康复,而且是参与社会互动,还有一点收入,虽然不多,但是也可以在节日期间为家人买些礼物,报答父母。”
图3 部分服务对象2016年1—12月 收入情况(单位:件)
S街道残疾人支持性就业服务项目仅2016年就提供服务达数千人次,完成手工制作数量超过25万件,为“鲲鹏展翅工程”中的学员带来稳步增长的经济收益,收入较高的残障人士的个人月收入已经超过1300元(见图2、图3)。
第二,减少复发概率。以精神残疾人为例,社工介入从社会倡导开始,探索危机干预—康复治疗—家庭照顾—康复支持—回归社会—社区倡导的循环服务(见图4)。服务各个阶段依次交替、循环往复,从而形成了连续不断的运行过程,减轻了精神残疾人的复发概率。[6]
图4 支持性就业服务系统
第三,融入社会。“鲲鹏展翅工程”运营一年来,有三人走出了,S街道的康乐服务家园执行计划的康乐家园,走向了社会就业岗位。其中有一个服务对象没来接受我们的服务之前,经常自己一个人待着,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交流,较少走出家门,经过服务,其已经能够与人正常交流,手工制作质量在我们的评比中也达到了优秀的水平,现在成功地走上了就业岗位,每个月有1600元的稳定收入,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第四,整合资源。在“鲲鹏展翅工程”运营过程中,合作伙伴既有广州市残疾人就业指导中心这样的政府就业单位,也有与社工一起进行布艺设计与制作的华南师范大学的高校资源,还有生产手机外壳与耳塞的爱心企业,社会上的各种资源鼎力支持助残服务工作。[7]
第五,服务平台建立。鲲鹏工程服务计划以康乐家园为平台,并不限于服务每天到康乐家园的残疾人,也以此为中心,辐射到残疾人家庭,进行手工产品外发,让不能走出家门的残疾人也能够进行手工康复,提高自己的收入。有一个肢体残疾人,因为中风,自己无法走出家门,需要妻子对其进行照顾,此外还有一个小孩在读书,没有经济收入,全家靠政府的低保过日子。社工通过手工外派,让其妻子在照顾服务对象之余,进行手工制作,每月增加收入达一千元左右。鲲鹏计划以康乐家园为中心,整合“一街一站一场一园一室”,一街即残疾人就业一条街,一站即S街工疗站,一场即残疾人手工场,一园即康乐服务家园,一室即心理咨询室,构建服务要素流动、互相协作的综合助残服务平台。[8]
第六,服务质量得到认可。残障服务是S街道家综的重点服务项目,项目开展过程中得到了街道和各级残联的支持与肯定,民政部领导以及省市区残联领导先后到项目点进行调研,对于社工们的工作表示肯定,省残联教育就业部领导对于“鲲鹏展翅工程”服务计划“一体三翼”的服务构思和“三社联动”的生态系统服务模式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希望向全省覆盖。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个人能够与环境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调和度。人类遵循着适者生存的法则,个人意义是环境赋予的,就必须将其置于环境中。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进行。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理解个人在家庭、团体、组织及社区中的社会生活功能。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从生活环境的不同层次系统之间的关联之处入手。不论服务对象的需要表现在哪个层面上,其背后都与各个系统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社工从多年服务的实践中得出经验,即残疾人服务并不仅仅局限于服务残疾人本身,也包括残疾人所在的家庭、他们的朋友,关注他们所在的社区、社会资源、政策获取等,是一个系统工程。“鲲鹏展翅工程”就是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等不同的角度开展综合服务,为残疾人开展个案、小组服务,组建残疾人家属互助会、志愿者探访队,定期探访残疾人,组织残疾人及其家属参与社区活动,以自身风采吸引更多人关心、关爱残疾人,为残疾人建构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服务系统,让残疾人从自信到自觉地融入社会,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见图5)。
图5 生态系统支持构建:自我—家庭—朋友—社区支持—社会资源
2.1 提供残疾人支持性就业的专业服务
在“鲲鹏展翅工程”实施过程中,社工为残疾人开展了专业、优质的服务,关心、关爱残疾人,以微笑服务拉近与残疾人的距离,与残疾人一起学习,一起体验,了解他们的服务需求,开展针对性的个案、小组、社区服务活动,挖掘残疾人的潜能,让残疾人参与康乐家园的专业服务,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9]
2.2 提升残疾人支持性就业的自助潜能
“鲲鹏展翅工程”所链接的手工艺品资源,在难易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难易程度与制作费用也是成正比的,具有不同能力的残疾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手工制作。随着能力的提升,他们可以选择难度更高的手工制作。这样,他们在接受社工的服务中感受自身能力的提升,同时,所带来的收入也在提高。此外,社工利用榜样的力量鼓励参与者,通过分享已就业人士的经历,激励服务对象在参与中康复,在分享劳动成果的基础上看到自己的希望,提升自助的潜能(见图6)。
图6 残疾人在参与中提升技能、提高收入
广州粤穗社会工作事务所的社工们在“鲲鹏展翅工程”实施过程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提升。“鲲鹏展翅工程”把残疾人放在社会系统中,通过资源的整合,以就业帮扶为目标,以手工制作为手段,让残疾人在服务中与其家属、志愿者、社区居民一起互动,通过助人自助,在自己的劳动中康复,在康复中感受自身的价值,健康有序地融入社会。
2.3 完善残疾人支持性就业制度
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支持、鼓励社工专业支持的支持性就业,使其成为残疾人就业方式的优先选择。地方政府制定专项政策推进残疾人支持性就业政策,通过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宣传、倡导,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认知,逐步推广。
2.4 建构残疾人支持性就业的服务网络
支持性就业能为残疾人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从而增加了残疾人士家庭对就业的信心。70%的受访家庭对支持性就业表示认可,同时超过50%的家庭表示肯定或可能在支持性就业方式下让残疾人就业。因此,应针对不同需求建立就业支持体系,将支持性就业纳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作为劳动力市场就业政策的一部分,进行统一规划。根据残疾人不同的条件和意愿,形成一般性竞争性就业、支持性就业、庇护性就业、职业训练、职业康复等不同的就业网络,以便使不同程度的残疾人士依据自身的需要,就近或在社区内找到适合其特点和发展的就业场所。
2.5 整合残疾人支持性就业的社会资源
充分利用社会各界人士热心扶残助残的良好条件,不断探索残疾人社会服务的新机制、新方法和新模式,努力实现服务机制由单纯依靠政府向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转变,服务机构由政府兴办向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转变,服务方式由被动服务型向主动多元化服务型转变,从而有力地促进残疾人服务体系的建设。国家要鼓励社会力量、专业机构进入残疾人支持性就业领域,采取公设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项目支持等方式,提供支持性就业服务,并受政府监督。这既有利于调动民间机构的热情和力量,又确保了政府支持经费的精准使用。
2.6 创新残疾人支持性就业的增能模式
社会工作者通过运用充权技巧,确保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使他们获得更大的生活空间掌控能力和自信心,并进一步获得更多的生存能力。第一,增强个人功能。社会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尊重残疾人个人的独立性,为他们提供健康的及人性化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有充分发展的条件和就业机遇,协助他们解决内在和外在的障碍和问题。第二,增强家庭功能。社会工作者将残疾人所在的家庭视为一个子系统,从资源整合的角度为其家庭提供服务,增强其家庭的社会功能,助推残疾人康复和发展。第三,增加公平就业机会。现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首先表现在人的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方面。造成残疾人生存遭遇诸多困难的重要原因是社会给予他们的机会不公平,而机会不公平又往往导致结果的不公平。因此,社会工作者将会积极为残疾人营造公平发展的机会和环境。[10]
2.7 创新残疾人支持性就业的政策体系
基于我国现有的残疾人政策结构的视角,我们建议政府与社会应从资金供给支持政策、需求支持政策和匹配支持政策三个方面对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建构残疾人服务新机制,即残疾人社会工作支持体系、残疾人社会政策支持体系、残疾人社会发展支持体系(见图7)。
图7 残疾人支持性服务政策体系建构
总而言之,面对目前残疾人专业社会工作现状,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以制度保障为重点内容的新机制,确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残疾人社会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与此同时,还必须提高社会对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及职业的认同度,健全残疾人社会工作职业政策体系,明确残疾人社会工作者(人才)的岗位设置,让更多的专职社会工作者进入残疾人支持性就业服务领域。
[1]宋颂.国际残疾人支持性就业比较研究.残疾人研究,2015,1.
[2]杜林,等.美国残疾人支持性就业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特殊教育, 2013,9:16-22.
[3]谢建社.用机制保障残疾人的尊严.残疾人研究,2010,2.
[4]周姊毓.残疾人支持性就业的国际经验及本土化策略.现代特殊教育,2016,5:75-77.
[5]许巧仙.我国城镇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综述.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34-38.
[6]赵瑜,等.解读残疾人支持性就业辅导.中国残疾人,2012,7.
[7]邴璐颖.中美残疾人就业现状比较研究.江苏商论.2013,29:277-278.
[8]谢建社.探索街居工疗站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新机制新方法—以广州为例.重庆工商学院学报,2013,2:1-7.
[9]张民省.残疾人支持性就业的推进策略.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4:55-58.
[10]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部委.关于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意见.[残联发〔2015〕27号],2015.6.29.
An Exploration of the Supportive Employment for the Disabl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system
XIE Jian-she, PENG Huan-cheng
"Supportive Employment Poli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system is a kind of employment policy achieved by innovative social work service, aiming at providing corresponding employment support and job assistance to those people in need. It tries to provide some particular training to improve their working skills, highlight the interactions, emphasis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More importantly, with the reference of Kunpeng Employment Training Program, it also attempts to help the disabled achieve a sense of honor and let them smoothly return to our society.
Supportive employment; Social work; Support system
C913.69
A
2095-0810(2017)25-0061-07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州粤穗社会工作事务所 广州 510006
谢建社 副院长兼社会学系主任 教授 博士;研究方向:创新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与残疾人事业发展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