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26
厉才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总书记对残疾人有着特殊深厚的感情,始终把残疾人这一困难群体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处处为残疾人脱贫奔小康撑腰鼓劲,关心残疾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健康,鼓励残疾人更加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更加坚强地实现人生的梦想。***总书记先后20多次在公开场合以讲话、贺信、批示等方式,对促进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价值理念、地位作用、目标方向、重要任务和责任要求,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怎样认识残疾人、怎样发展残疾人事业以及怎样做好残疾人工作等重大问题。这些重要论述,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高度,把我们党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2018年9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同志受***总书记委托,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词,以“五个必须”高度概括了***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为我们深入学习理解***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全面推动新时代残疾人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和关键维度。
韩正副总理在致词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要充分尊重残疾人的尊严,挖掘残疾人的潜能,发挥残疾人在残疾人事业中的主体作用,鼓励残疾人在实现人生梦想的同时,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美好梦想早日实现”。这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残疾人的基本认识和根本立场。
正确认识和对待残疾人,尊重残疾人的尊严和价值,肯定残疾人的地位与作用,并把它们放到第一位予以强调,这正是***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重要论述所倡导的基本价值理念。2014年5月16日,***总书记在会见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时,强调“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用了三个“一支重要力量”来强调残疾人的地位与价值。***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总书记称赞残疾人自强模范是改革开放大潮的弄潮儿,他们身上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2016年7月28日,***总书记到河北省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看望伤残人员时,称赞残疾人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生命魅力,表示肢体残疾人同样可以活出精彩人生。
中国残疾人事业从40年前兴起到后来不断发展,始终是从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宣传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推动全社会正确认识残疾人价值入手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接受了联合国《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也接纳了国际社会关于“平等、参与、共享”的基本理念。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成立时,都向社会发布了《中国残疾人工作宣传提纲》,强调大多数残疾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不同程度地克服残疾造成的障碍,大多数残疾人具有劳动的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新世纪前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对如何认识残疾人价值有过论述,提出“残疾人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同样是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残疾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等。这些论述大多在“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残疾人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的总标题下展开的。***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第一次把尊重残疾人的尊严与价值挺在前头。在给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致贺信、会见自强模范代表和看望唐山截瘫伤员时,他先后三次讲到要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从人类文明、时代进步和改革动力的高度肯定残疾人的能力和价值,将中国共产党人对残疾人及其创造能力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也为在全社会形成关于残疾人的正确态度和正面价值树立了榜样。
40年来,国际社会对残疾人的认识普遍有一个渐进深入的过程。随着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颁布实施,残疾模式已经由社会模式、权利模式取代了过去的道德模式、医疗模式。人们不再把残疾归因于个体缺陷,视为值得同情、需要救治和慈善关爱的对象,相反,人们普遍认为是社会环境制造了残疾,使残疾人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社会应承担主要责任。在社会模式、权利模式中,残疾人被认为是一个有尊严、有权利、与他人平等的人权主体[1],社会应注重给予残疾人各种支持服务,以确保其能力的提升和权利的实现。人们对于残疾的关注重点,已经不再是残疾人自身的不足,而是如何提升残疾人的能力,如何消除社会环境的障碍。***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价值理念的重要论述,不仅充分肯定了残疾人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而且强调残疾人的主体性和能力发展,向全社会传递了残疾人在新时代应有的作为,无论对社会还是对残疾人,都将起到非常积极、正向的激励作用。
充分肯定残疾人的价值与潜能,对于改变人们的认识和态度、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曾经,残疾人普遍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关心帮助残疾人被视为有道德高度和慈善意识的行为,残疾人被理解为只有通过医疗康复成为“正常人”才能回归社会,残疾人政策被聚焦在生活性救助而不是促进其独立生活、融入社会的支持性服务。这些观念与做法,即使在新时代的今天、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还在许多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改变行动就要从改变观念开始。***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价值的判断和论述,一定会推动新时代残疾人事业朝着让残疾人过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方向发展。
韩正副总理在致词中指出,“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要采取特殊帮扶政策。我们要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残疾人等困难群众身上,制定特惠政策,给予特别关爱,送去党和政府及全社会的温暖”。这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对残疾人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作为保障民生、扶持弱势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总书记非常关心残疾人这个困难群体。2014年3月他在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3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2015年7月,***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城市困难群众、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加起来有几亿人,这些都是特别需要关爱的群体。这几年来,凡是与农村脱贫解困相关的重要会议或者到农村脱贫调研,***总书记几乎每次都提到了残疾人、老年人和长期患病者等特困群体,要求把他们当作群体攻坚重点。***总书记对残疾人的关心,涉及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健康等方方面面,强调要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采取特殊帮扶政策,要求包括残联在内的群团组织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困难群众身上,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比如关于残疾人健康,***总书记就公开讲到了三次: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我国还有8500多万残疾人,他们的健康需要社会付出更多关爱和更大努力,强调要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重视残疾人健康,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在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上,提醒人们特别关注残疾妇女的健康需求;在党的十九大上,明确要求加强残疾康复服务。***总书记关于残疾人正确价值理念和扶残助弱立场的论述,是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表明了既要尊重和发挥残疾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又要正视和解决残疾人特殊困难的辩证认识。
“弱有所扶”,是党的十九大的新提法。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弱有所扶”中的“弱”,广义上涵盖了各类处于生活窘迫和发展困境的社会群体。弱有所扶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就有“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说法。弱有所扶,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要求。如果说“贫”主要指经济上的贫乏、生存上的困境,需要通过救济救助去解决,那么“弱”更多地指由于自身因素和社会条件而导致发展能力、发展机会缺失。[2]弱有所扶的“扶”,重点是扶持、扶助,即通过采取各种辅助性、支持性的手段,使残疾人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自立于社会,奉献于社会。
残疾人是一个人口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帮助的群体,是世界上最大的少数群体。党的十九大后,国家有关部门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中已经明确把残疾人作为“弱有所扶”的首要对象。残疾人群体之“弱”:一是在于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明显差距,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及其家庭处于贫困状态;二是在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需要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帮助;三是在于社会环境的“障碍”,包括社会歧视、偏见和制度、环境的障碍,使他们面临社会排斥和机会剥夺。残疾人群体的弱势地位在经济转轨、社会变革和技术创新面前表现得尤为突出,也更彰显改革促进社会公平的必要性。改变残疾人的弱势地位,前提在康复、基础在教育、关键在就业、托底在福利,最终还是要靠营造社会整体无障碍,使残疾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扶残助弱已经从社会倡导转向制度建设。残疾人保障法在总则部分规定,对残疾人应当实施重点保障、特别扶助。所谓“特别扶助”,就是国家采取辅助方法和扶持措施,给予残疾人帮扶和支持,减轻或者消除残疾影响和外界障碍,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实现。200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的意见》强调了“国家扶持、市场推动”的原则要求。所谓“国家扶持”,就是国家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给予特别保障和服务。国务院出台多项文件,要求坚持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安排、普惠优惠特惠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强化对残疾人的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起了覆盖几千万人口,包含生活补贴、护理补贴、儿童康复补贴等内容的残疾人专项福利制度;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将数百万农村贫困残疾人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人群,精准施策、特别扶助,集中解决因残致贫问题;我们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高度重视和关注每个残疾人的健康问题,加快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各行各业、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努力消除障碍,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接受更好教育、实现就业创业、平等参与社会,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这都是坚守“弱有所扶”原则立场的鲜明体现。
新时代我们还要继续坚守“弱有所扶”的立场,加大对困难残疾人的帮扶力度,体现对弱中之弱、短板中之短板的特殊支持。当前,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农村残疾人脱贫、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料、因病因灾致贫残疾人家庭救助、智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家庭支持,是残疾人困中之困的事,需要通过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应急救助、结对帮扶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一户多残、老残一体、孤残重残、多重残疾是残疾人弱中之弱,需要通过建立定期访视、分类照顾、专项服务等制度支持他们自理自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韩正副总理在致词中强调,“为残疾人做更多事情,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聚精会神解决好因残致贫的问题,尽快补上农村残疾人服务短板,确保残疾人共奔小康目标如期实现”。这段话强调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重要目标,突出了决胜小康中“打赢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的核心任务。
***总书记从当代共产党人肩负的历史使命这一高度,论述了残疾人事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2016年7月,***总书记到河北唐山考察,看望截瘫疗养院伤残人员时强调,中国有几千万残疾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为残疾人事业做更多事情,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一定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历史性任务完成好,这是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残疾人群体能否如期与全国人民一道过上小康生活,重中之重是做好脱贫解困工作。***总书记特别关心贫困残疾人的脱贫攻坚难题。2017年2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讲到,贫困人口从群体分布上看重点是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要把贫困老年人、残疾人等作为群体攻坚重点,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17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又讲到,未来3年还有约3000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3000万人中持证残疾人和65岁以上的老人就超过1000万,必须坚持精准施策。2018年2月,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成都座谈会上再一次强调,当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比例居高不下。这些人群比例越往后会越高,是贫中之贫、艰中之艰,化解特殊贫困群体难题是打好脱贫攻坚战面临的最为突出的挑战。***总书记把残疾人脱贫解困摆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为重要的位置。
对于如何推进残疾人脱贫的问题,***总书记强调了三个方面:一要强化顶层设计,要求开展大规模专项扶贫行动,针对特定人群组织实施妇女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发展规划。二要强化保障性扶贫,要求聚焦特殊贫困人口精准发力,加快织密筑牢民生保障安全网,把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等特殊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兜起来,针对因病致贫、因残致贫问题时有发生,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医保、新农合方面给予更多扶持。三要强化公共服务,要求着力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贫困地区妇幼、老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为实现残疾人脱贫奔小康做出了许多努力。为跟上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我国先后实施了7个残疾人事业五年规划纲要,目标从实现残疾人“初步解决温饱”“稳定解决温饱”,到实现残疾人“总体初步达到小康水平”“总体达到小康”,体现了历史前进的基本轨迹。2015—2016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对加快残疾人小康步伐进行专题部署,提出了基本生活、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康复、基本住房和家庭收入、脱贫情况等10项主要指标,强化保障措施,明确“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这是我国提出的残疾人小康进程与国家全面小康进程相协调的第一个国家计划。
残疾人从温饱到小康,消除贫困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20世纪90年代,中国残联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康复扶贫、帮包带扶等残疾人扶贫解困的有效方式。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的意见》,标志着扶贫成为这个阶段残疾人工作的重心。党的十八大后,残疾人脱贫搭上全面小康建设的快车,开始纳入国家大扶贫格局,从单纯的生产帮扶向生活救助、兜底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等综合帮扶转变。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后,400多万残疾人家庭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2017年共有230.5万残疾人脱贫,成为农村脱贫攻坚最主要的受益人群之一。
农村残疾人脱贫已经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后阶段的一项关键任务。2018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用了一个段落的文字,部署“开展贫困残疾人脱贫行动”,政策内容涉及农村贫困残疾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精准康复、健康服务、特困供养、重残照料、特殊教育、资产扶贫、家庭无障碍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东西部扶贫协作等许多方面,为在最后三年强力帮助残疾人脱贫摘帽,下达了动员令。2018年9月,王勇国务委员在中国残联七代会上再次强调确保农村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的关键任务,并提出,对于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要综合运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电商扶贫等政策手段,因人因户精准帮扶,实现长期稳定脱贫;对于丧失劳动能力,无力通过产业等帮扶政策脱贫的残疾人,要通过社会保障进行兜底,亮明了最后冲刺阶段农村残疾人脱贫攻坚的基本策略与路径。张海迪主席在中国残联七代会上进一步提出残疾人脱贫解困、奔向小康的十大任务,契合了我们国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
农村残疾人脱贫攻坚,既要脱贫,更要解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持续提高,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7.4%,但是农村残疾人口占残疾总人口的比例大体一直维持在75%左右。受教育水平落后、家庭小型化、青年劳动力输出和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滞后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村残疾人生产生活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3]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让最贫困的农村残疾人脱贫,困难聚焦在农村残疾人公共服务这块短板上,其中包括重度残疾人托养和残疾人康复、辅具、无障碍等服务。2018年初,《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使命,是新时代加快补上农村残疾人公共服务短板的重大历史机遇。需要加强农村残疾人健康促进、康复服务、托养照料、教育培训、就业增收、无障碍环境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从根本上帮助残疾人解决因残致贫的问题。[4]
韩正副总理在致词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残疾人事业也要现代化。我们要认真分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残疾人事业上的突出表现,系统研究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科学设计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的目标、路径和策略,同步开启残疾人事业现代化新征程。我们要顺应残疾人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健全残疾人事业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切实提高残疾人事业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促进残疾人融合发展,实现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一大段内容充分表达了残疾人事业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指明了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
实现残疾人事业现代化,是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总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残疾人事业也要现代化;没有残疾人事业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会不全面、有遗憾。当前,系统研究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科学设计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的目标、路径和策略,已经历史性地摆在我们残疾人事业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面前。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战略安排,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了明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我们要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部署下,抓住贯彻落实中国残联七代会精神、编制残疾人事业“十四五”规划等契机,认真分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残疾人事业上的突出表现,整体谋划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描绘好残疾人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设计好残疾人实现“平等·融合·共享”的路径,安排好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制度,确保残疾人事业现代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同步开启、同步前进。
让残疾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的总目标。***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4年3月,***总书记在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30周年贺信中强调,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残疾人与所有人一样,希望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有更多的期盼。残疾人不仅希望得到保障和服务,而且希望有平等参与和平等发展的机会;不仅希望生活上过得殷实,而且有人的尊严和价值。
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是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的根本使命。***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17年,***总书记在致2013—2022年亚太残疾人十年中期审查高级别政府间会议的贺信中,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残疾人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明确表示中国将进一步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残疾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将促进人的现代化,让残疾人获得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残疾人的全面发展,也将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
实现残疾人“平等·融合·共享”,是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的基本路径。2017年,***总书记在致2013—2022年亚太残疾人十年中期审查高级别政府间会议的贺信中指出,随着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促进残疾人融合发展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行动。***总书记还曾经在2014年3月20日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30周年的贺信中提出“推动残疾人共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要求。这两处贺信内容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关于残疾人“平等·融合·共享”的完整论述。韩正副总理在致词中把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的落脚点放在“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促进残疾人融合发展、实现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并且以此为线索阐述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的四大任务。一是不断健全残疾人事业政策法规体系,着力健全平等的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通过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二是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健全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让更多残疾人实现更高层次就业并得到更多的工资性收入,让更多残疾人得到更好的税收优惠、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让更多残疾人得到更广泛的社会关爱,通过“三次分配”,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三是加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着力健全充分的社会融合制度,加快推进融合教育、按比例就业、融合文化和社区康复,使无障碍的观念、制度和环境能够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为残疾人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四是切实提高残疾人事业科技应用水平,着力建立残疾人事业科技应用激励机制,发展残疾人科技服务业,发挥电子、通讯、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革新为各类别残疾人提供补偿缺陷、克服障碍、参与社会的作用,促进残疾人“平等·融合·共享”目标的充分实现。
韩正副总理在致词中强调,“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建设事业都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其中。我们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各级党委和政府、残联组织及社会各方面都能共同承担责任,推动残疾人事业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进一步完善关爱扶助残疾人的长效机制,不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
***总书记在很多场合谈到残疾人,从来没有就事论事,总是把对这个人群的问题放到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中考虑,放在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的语境中论述。2015年,***总书记在美国华盛顿州演讲时谈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还有8500万残疾人。***总书记多次在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健康中国等重要会议中提到残疾人这个困难群体,也鼓励残疾人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强调,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5年,***总书记在会见出席第五届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的代表时发表讲话,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把推进残疾人事业当作分内的责任,各项建设事业都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其中,不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其中“分内的责任”这个表述,力度和分量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对残疾人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残疾人事业不断融入党和政府工作大局、纳入经济社会各项建设。1993年9月,国务院成立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2006年更名为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推动残疾人工作纳入政府职责,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残疾人组织发挥作用的工作格局。200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事业领导体制,2018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要求建立党对群团包括残联组织的统一领导制度,进一步推动健全残疾人事业领导体制。国家实施了7个残疾人事业五年规划,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专项规划设置残疾人服务专章,进一步推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纳入相关部门职责范围和目标管理。
残疾人事业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党的全会文件,对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发展残疾人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发展残疾人事业明确了方向,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残疾人事业增添了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为发展残疾人事业创造了有利环境,全面从严治党为发展残疾人事业提供了根本保障。
推动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应当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残联组织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建立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提高残疾人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全社会要携手残疾人共同走向美好未来,加强残疾人事业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探索健全全领域的社会动员机制,搭建全方位的残疾人服务平台,形成关心关爱残疾人的良好氛围。各级残联要推进自身改革,切实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扬优良传统,切实履行职责,为残疾人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真正成为残疾人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娘家人、贴心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