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27
胡仕勇 罗雪平
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国家系统创建了众多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国民财富再分配体系,国外政府逐步健全残障者社会保障体系。受制于整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本国的政治文化特点,国外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不同的类型和模式。社会保障模式“分型”是指基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而划分的不同类型的“理想型”。“理想型”是西方学者韦伯在对社会制度与社会行动的研究中,根据社会事物的特点进行抽象归类的一种类型化的方法。借鉴韦伯“理想型”分类的方法,可以将各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类型化,从而加以分型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陆续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保障建设。缪尔达尔、勒博等根据各国社会保障建设的理念,将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划分为剩余型与制度型。英国学者蒂特马斯(Titmuss)综合缪尔达尔、勒博和维伦斯基等人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划分的观点,阐明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三种分型:剩余型、工业成就型以及制度型[1]。三种社会保障模式的理念各有不同。“剩余型”模式的主要理念为只有在市场供给无以为继的时候,政府才保障社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的公平基础;“工业成就型”模式的主要理念为个人从社会中享受的经济社会权利应与个人贡献相匹配;“制度型”模式的主要理念为政府有保障社会个体福利权利的义务,应给予公民普遍的福利配给。蒂特马斯三种社会保障制度理想型的划分对研究当代各国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蒂特马斯三种社会保障制度理想型的分析路径可以看出,蒂特马斯在划分三种社会保障制度的理想型时依然沿用了“国家—市场”的分析框架。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各种社会思潮也改变着学者对社会的认识,“三角”福利理论与社会治理理论拓宽了原有的“国家—市场”的分析框架。国外学者Evers(1988)认为,(市场)经济、家庭、社会组织等私人领域和国家共同构成福利整体,形成福利的三个区域:就业的福利、非正式的福利以及正式的福利制度,从而构成福利三角。社会个体嵌入到福利三角体系中,并充当三种社会制度互动的行动者,互动过程体现了复杂的、多路径的特征[2]。社会治理理论也沿袭了公、私部门的分析路径,更强调社会组织在治理中的作用,典型代表为制度分析学派奥斯特罗姆。他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论,与多中心治理相对应的是单中心治理,单中心治理指政府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体,对公共事务进行排他性的管理。多中心治理则意味着,除政府以外,社会组织、私人机构等社会团体在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3]。
随着“三角”福利理论的出现以及对社会治理的重视,学者们日益重视社会组织在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中的作用。运用“三角”福利理论与治理理论,论文从残障者社会保障供给的三个部门——市场(M)、政府(G)和第三部门或社会组织(S)——对国外残障者社会保障模式进行了分型(如图1所示)。该分型体现着:
第一,市场、政府和社会组织在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中功能紧密关联。在各个国家的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中,市场、政府与社会组织均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共同维护残障者的社会权利。
第二,市场、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国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无一例外地维护着残障者的社会底线公平,满足残障者的基本社会需要。但不同国家的市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角色分量不同。美国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嵌入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市场(商业保险与商业服务机构)对残障者社会保障起着重要的补充保障功能,而英国与瑞典等高福利国家,则由政府主导更多的功能;德国社会组织则链接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残障者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与服务投递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三,市场、政府和社会组织体现了市场化水平的降维过程,但是在吸收残障者就业以及残障者维权方面却呈现增长比例。通过西方各国残障者社会保障的制度实践可以看出,社会组织越发达,残障者就业状况与维权状况就越好。
图1 国外残障者社会保障模式构成要素关系模型
社会治理理论认为,社会治理的责任主体应该是多中心主体,而不应该是单中心主体。通过多中心社会治理,能调动更多社会资源,更好地共同维护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运作。在多中心社会治理中,国内外学者更多聚焦了社会组织与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耦合作用。在福利三角理论中,阐明了“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功能边界问题[4]。残障者社会保障供给主体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总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和限定条件。因此在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分析中,需要明确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各自的角色定位以及功能发挥条件。
按照福利三角理论与社会治理理论,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组织是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下应有的供给主体,三者角色表现如下。
西方先哲卢梭的社会权力让渡理论已经说明,在政府形成后,社会大众让渡一些权力给政府,以便政府有能力去管理大众,从而维护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与稳定的社会环境。英国学者吉登斯认为,民族国家出现后,政府成为社会权力话语空间体系中绝对的拥有者。德国学者哈贝马斯认为,随着现代福利制度的供给,国家(政府)正在改变原先由市场和家庭提供福利的局面,政府正快速成为社会的主宰。现代化理论也表明,进入现代发展时期后,“国家—社会”分型的社会连续体正向国家中心转变,政府处理社会生活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这些理论与学说,都说明政府在当代社会所拥有的权威和处理社会事务的权力[4]。
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过程中,政府的核心角色就是维护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整体利益。在残障的社会模式下,残障的出现是社会结构与环境建构的结果。出于维护社会整体的公平价值观,政府有责任去扶助残障者,帮助他们增权和赋能,维护残障者的社会权益。因此,在残障者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政府有能力,也有责任去帮助残障者。通过国外残障者制度实践可以看出,政府或多或少地正在履行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责,通过普惠政策扶助残疾人,通过程度不同的特惠政策减少对他们的社会排斥,加强他们的社会融合能力。在国外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实践过程中,政府的实际角色主要为制度的咨询与制定,法规的执行以及社会福利的输送与各类残障者相关社会服务的投递[5]。
西方的学术传统历来推崇市场的作用,远自亚当·斯密,近到哈耶克。哈耶克就把社会保障制度视为一种对个体财产处置权的剥夺制度。西方传统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先后几次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深刻地影响着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市场在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理想型”角色就是引入竞争,恢复市场公平。残障者作为社会个体,与其他人一样都应该进入市场进行社会竞争[5]。
在国外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实践过程中,市场的实际角色主要是给残障者提供各类商业性服务,比如商业保险、康复服务以及鼓励和帮助残障者实现就业等。
社会组织在西方学术传统中,主要体现在“法团主义”,它强调了社会组织存在的价值。社会组织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价值,在西方工业革命开始阶段就已开始显现。雇主超长时间的工作强度安排和不安全的工作技术与环境,造成大量的雇员出现身体残损。为对抗这种局面,雇员通过组织化的途径(如自愿社、工会等)与雇主展开谈判,要求减少工作时间,改善工作环境,增加工作报酬。在谈判中间,逐渐形成了各类雇员的社会组织。通过雇员组织,工人的权利得到了保障。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以及福利国家的出现,这些雇员的社会组织进入了另外一个发展阶段,与政府进行对话,增加工人的社会权益。这些社会组织成为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组织化机构。随着这些机构自我发展,自身内部也存在一定的纪律和规章制度,具备自我调节和完善的功能。由于社会个体在政府和市场(企业)的对话过程中过于渺小,社会组织的存在就是与政府和市场进行对话,对个体增权[6]。
残障者社会组织在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中的“理想型”角色就是为残障者增权。在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实践中,社会组织的实际角色为与政府对话,为残障者进行社会呼吁、政策咨询以及投送社会服务等。
关于残障者社会保障供给主体的功能,需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主体如何发挥功能;第二,主体功能发挥的条件。
政府具有维护社会公平的角色。残障者是社会制度与环境构建的社会弱势群体,残障者在市场竞争中需要加强保障与扶助,政府在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中,需要发挥应有的维护社会公平的角色,对残障者具有“兜底”的社会功能。其次,政府的功能不是无限的,存在市场和社会组织的挤兑效应。国别不同,市场和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和功能也各异,对政府功能挤兑效应的大小也各异[7]。
市场进入残障者社会保障体系,存在两个必要条件:第一,经济足够发达;第二,市场足够完善。残障者作为市场竞争的弱势群体,如果没有基本生活保障,身体机能未达到市场竞争要求,就无法进入市场。在早期国外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中,残障者得不到基本的社会支持、环境支持,很难实现就业,也很难进入市场。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条件和身体条件得以改善,残障者才有能力进入市场。残障者在社会群体中,还是属于小类群体,只有当市场足够完善,社会分工足够发达,才能出现为残障者提供服务的商品以及需要残障者的就业岗位。
由于社会组织是政府与残障者之间的交流平台,只有政府赋予合法权利,残障者自愿加入,社会组织才能进入社会保障组织发挥相应的功能。社会组织的功能发挥取决于社会发育的程度、社会团体的力量。
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在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根据市场、政府以及社会组织在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匹配关系,可将残障者社会保障分为政府与市场叠加型、政府主导型以及政府与社会组织叠加型三种模式。
美国作为市场发展的强国,经济发展程度高,市场完善程度高,为市场进入美国残障者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可行的条件。由于美国经济发达,美国在残障者福利配给条件上相对较高,残障者有一定实力购买商业性的社会服务。同时,美国商业高度发达,为各类群体服务的商业产品兼备,其中就包括为残障者准备的各类商业保险等。同时,美国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第三产业发达,为残障者实现就业、进入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美国政府在扮演“社会公平”角色同时,积极推动残障者的教育和就业,为残障者社会保障兜底,确保市场、政府的互补关系[8]。
政府与市场叠加型社会保障模式促进了社会竞争,强调了残障者同样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加强了残障者与市场和社会的联系,促进了残障者的就业与收入水平,但政府与市场叠加型模式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环境与社会分工条件下才能适用,同时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
英国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突出结果公平和区别对待的特点。对于消除社会不公平,英国社会认为,在承认权利平等的基础上,更要平等追求财富,强调社会公平,通过高额税赋调节英国国民的收入,从而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需要。对于残障公民,英国政府增进了残障者的社会权利,对残障者的各类补助,包括生活、教育以及工作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保障。同时,为突出区别对待,社会保障在资格认定、资助形式以及资助力度等方面都具有灵活性。英国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是典型的制度型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充当着最重要的福利配给责任角色[9]。
同英国类似,瑞典也是典型的高福利水平国家,是制度型的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起主导作用。与英国稍微不同的是,瑞典十分重视残障者的正常化,形成了成熟的残障者辅具配置与服务的长效保障机制,对辅助器具服务的投入巨大,保障了残障者辅助器具的配置服务健康有序的发展。
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以中央公积金制度为主体,辅之以社会福利计划。新加坡是个典型的“强政府”国家,廉洁高效的政府部门给予残障者社会保障各类支持。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央公积金制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险等内容都包含在中央公积金制度里。中央公积金制度就是基金制模式,本质上国家强制储蓄、完全积累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影响。
印度经济发展有限,人口众多,同时残障者人数较多,因此,印度在1990年后才逐渐步入残障者保障制度建设的正轨。受制于市场完善有限,经济发展较低,社会组织化程度不高,印度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残障者社会保障模式。政府通过各类法律制度保障了残障者的社会权利,规定了残障者应享有的社会福利内容。
以上这四个典型国家虽然都是政府主导的残障者社会保障供给,但是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差异。由于英国和瑞典属于发达国家,国力相对雄厚,同时英国和瑞典在社会福利配给过程中也贯彻制度型配给的传统,政府在残障者福利供给上充当主要责任人角色。印度由于仍是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程度和社会组织发展程度仍有限,政府在这种条件下只能充当主要责任人角色。受制于国力,印度政府对残障者的福利供给内容与水平显然远逊于英国和瑞典。与英国和瑞典的政府主导不同,新加坡是一个城邦国家,政府集权式管理是新加坡的主要特点,在对残障者福利配给的过程中,它也一以贯之体现政府集权的特点。
政府主导型社会保障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强化了国家对残障者的责任。英国和瑞典为残障者提供了较高的社会福利水平、较好的社会服务环境,但同时也容易让残障者滋生“福利病”,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使用。
德国的社会保障有两个特征,一是独具特色的自治管理方式,二是保障的全面性和不同项目之间衔接的紧密性,多维性层次的德国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了残障者生活的各个层面。德国残障者社会保障几乎分布于养老、医疗、工伤、护理、保险等所有社会保障项目之中,政府在这些项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社会组织在德国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中起着政策咨询与制定、服务投递等重要作用,组织的边界功能十分明显,对德国残障者社会权利的维护起着重要作用[10]。
法国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其他西方国家晚,但随着法国社会各界的不断推动,法国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也不断成熟,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现阶段,法国政府、各社会阶层、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都非常重视残障者事业。全国残障者咨询委员会作为政府的专职部门,会随时审查残障者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方面政策的落实情况,并提供制定和实施有关残障者计划和项目的意见。法国工会力量强大,各行业都有自己的组织作为行业利益的代言人。因此,在残障者社会保障上,行业给予残障者非常大的帮助,法国残障者社会保障具有鲜明的行业组织特色。
政府与社会组织叠加型社会保障模式更好地维护了社会公正,保障了残障者的社会权利,但在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双主体”问题,从而导致残障者社会政策形成与实施的迟缓。
值得强调的是,残障者社会保障模式的分型只是一种理想型分型,是根据各国残障者社会保障的突出特征进行的归纳。不同的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虽各具特色,但也具有共同性,政府、市场及社会组织发挥功能的程度不同。另外“十三五”时期,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国情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状况,吸收国外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经验,从而促进有中国特色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ickenbach J.E.,et al.Models of Disablement,Universalism and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s,Disabilities and Handicaps.Social Science & Medicine,1999, (48):1373-1787.
[2]周沛.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0,5:27-32.
[3]郑雄飞.残疾理念发展及“残疾模式”的剖析与整合.社会发展,2009,1:44-49.
[4]余向东.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合肥:安徽大学,2011.
[5]李莉、邓猛.近现代西方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的价值理念及实践启示.中国特殊教育,2007,6:3-9.
[6]郑功成.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及发展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2-9.
[7]沈洁.中、日、韩社会保障发展路径的比较研究.社会保障研究,2013,1:45-54.
[8]杨立雄.美国、英国和日本残疾人福利制度比较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3:83-93.
[9]L.Naborset al.Promoting Inclusion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on Playgrounds.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Physical Disabilities,2001,13 (2):170-190.
[10]Beatty P.W.et al.Access to Health Care Services among People with Chronic or Disabling Conditions: Patterns and Predictors.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03, (84):1417-742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