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27
王 宇 王建忠 李 佳 王 鹏 何文晶
每个个体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不同的场合可能遇到与残疾人一样或类似的障碍,自始至终的健全人是不存在的。无障碍环境是为社会所有成员提供无障碍出行和交流的环境。“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政策、措施、标准,全省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有较大提高,残疾人、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更加便利[1]。山东建筑大学于2016年设立了无障碍研究所,主要培养无障碍管理和技术人才,开展无障碍理论与实践研究及学术交流;济南、青岛、东营、烟台、临沂等市被评为全国无障碍示范城市,莱西、泅水、垦利等县被评为全国无障碍示范县(市、区);济宁市创建全国无障碍文化旅游城市,威海市创建无障碍健康宜居城市,东营市创办亚洲最大的导盲犬基地,嘉祥县和临沭县创办国家多层工业无障碍厂房标准化建设试点,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由基本救助型向智能化发展,21.2万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为落实《残疾人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和《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中关于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维护残疾消费者安全保障权益等有关规定,进一步掌握我省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维护的实际情况,推动和改善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关于联合开展百城无障碍设施调查体验活动的通知》要求,山东建筑大学无障碍研究所、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山东省消费者协会于2017年7—11月在全省范围内联合对17个地市开展了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体验调查活动,以期发现无障碍设施使用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本次调研人员由残联工作人员、残疾人代表、山东建筑大学无障碍研究所志愿者组成,共计119人。所有调研人员在调研之前均经过专业培训。
本次主要选择17个地市的商业场所、餐饮住宿、交通运输路段、金融服务场所、旅游景区、邮政电信营业厅、水电气暖供应场所、电商自提网点以及医疗卫生单位等公共场所,了解这些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维护情况,包括无障碍出入口、无障碍扶手、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及盲道等。
本次调研通过调查体验方式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这些场所是否具备此类无障碍设施及无障碍设施普及率,设施功能是否完备,是否正常开放,能否正常使用,是否有损坏,是否被占用,是否足够清洁及整体使用感受等内容。整体使用感受主要评价该场所无障碍设施的整体感觉即整体满意度及体验过程中感受的要不足,按照“非常不好—非常好”进行打分,非常不好为0分,满分为10分,共计100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场所的无障碍设施普及率较高,医疗卫生场所无障碍设施普及率达68.7%,交通运输场所无障碍设施普及率为50.8%。在满意度方面,对交通运输及医疗卫生场所的满意度分别达到79.5分及77.9分,均接近良好水平。
对无障碍设施的体验结果显示,调研人员普遍对无障碍扶手的整体感受较好,得分为9分,对无障碍出入口的整体感受得分为8分,对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盲道及无障碍设施整体感受的得分均为7分,说明公共场所在无障碍出入口、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盲道及整体设施方面的建设还有待加强。
在设置无障碍出入口的55个场所中,配备无障碍出入口的比例为85%,出入口为平坡和台阶轮椅坡道的比例为85%;91%的出入口正常开放,85%可正常使用,但有15%被其他物品占用;20%的无障碍出入口的坡度感受为非常方便,仅有4%感受为不太方便。
本次调查对无障碍扶手配备比例、无障碍扶手配备类型、能否正常使用、是否有损坏、清洁程度等方面进行了体验。无障碍扶手设置情况良好,65个体验场所配置的比例为89%。无障碍扶手包括出入口、走廊、无障碍卫生间扶手等多种类型,可正常使用的比例较高,58个体验场所中,只有1个无障碍扶手不能正常使用,但58个场所中63.8%的扶手存在损坏情况,62%的扶手较为清洁。
对于无障碍电梯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调查:是否有无障碍电梯、无障碍电梯是否有明显标识、无障碍电梯内部是否有专供残疾人使用的按钮及其能否正常使用。设置无障碍电梯的场所不足50%,有待进一步完善。在配置无障碍电梯的场所中,34.5%的电梯有明显标志,专供残疾人使用按钮的只有55.2%。在配有专供残疾人使用的按钮16个无障碍电梯中,只有9个可以正常使用。
对是否有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卫生间类型、无障碍卫生间设备情况、清洁程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体验。在所调查的65个场所中,69.2%具有无障碍卫生间,其中40%具有独立的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卫生间设备齐全的场所有22个,能正常使用的有23个,存在占用情况的有33个,比例分别为33.8%、35.4%、50.8%。清洁度方面,11%的受访者感觉不太清洁,5%的受访者认为很不清洁。
除此之外,无障碍卫生间设计存在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情况,如无障碍卫生间入口未在坡道末端设置平台,不便于轮椅开门;空间不足,轮椅进出困难;坡道坡度过大,需要工作人员推动轮椅;无障碍卫生间被挪作他用、设备损坏、没有标识、没有扶手及被占用等情况也普遍存在。
对是否盲道、盲道类型、盲道的具体情况、盲道设计合理性感受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体验。在所调查的65个场所中,设有盲道的公共场所比例高达86%;在56个设有盲道的公共场所中,共采集到6种类型的盲道,主要是道路盲道,地下通道盲道,人行天桥盲道,道路盲道—人行天桥盲道,道路盲道—地下通道盲道,道路盲道—地下通道盲道—人行天桥盲道;18个场所细分了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占32%,准确率为100%;盲道可正常使用的比例为64%,盲道被占用的比例为46%;认为盲道设计比较合理的占42%。
总体上看,山东省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对较好,无障碍设施配置及维护基本达标,但调研中发现仍存在社会整体对无障碍理念缺乏正确理解、无障碍设施管理体系不完善、服务管理滞后、智能化水平低等问题。
从调研结果来看,社会普遍存在对无障碍设施的认知度低,缺乏建设和维护无障碍设施的意识。如在调研中发现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普及率仅为50.8%。在满意度方面,对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盲道及无障碍设施整体感受的得分仅为7分,无障碍设施被挪作他用、设备损坏等情况屡见不鲜。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设计人员及业主无障碍意识薄弱,认为无障碍设施设计要求特殊、复杂,会花费较多时间、精力、金钱和空间,故在城市规划及建设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无障碍规范进行。其次,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细节不够重视,如无障碍电梯虽标有明确位置,但只有厢式电梯,并未做无障碍设计。某些公共场所门口用于拦住随意停车的“栏杆”过于密集,同时也拦住了残疾人的轮椅。再次,残疾人缺乏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薄弱。
无障碍环境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及整体性工程,需要建立专业化及整体化的规划体系,从居家环境到出行交通设施再到公共场所都应该实现无障碍建设的系统化,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
在调研的某些公共场所中,因设计方案缺乏无障碍理念,导致无障碍建设不能和建筑主体实现同步设计、施工、投入使用,只能通过后期的工程改造来实现无障碍,明显增加成本。建筑与建筑之间未能实现良好的衔接,导致公共场所各自的无障碍建设都很完善,但相互衔接的地方却有很多问题,如室内场所的无障碍电梯缺乏指示标识或远离主要路线,导致无障碍环境需求者经常找不到电梯;室内无障碍设施以点存在,未能构成线,与室外的市政建设也没有衔接在一起。电梯的门口过窄,轮椅很难对准门口顺利滑入电梯。室内缺少盲道或盲文导引牌、语音提示牌等无障碍提示。无障碍设施达不到真正为所需人群服务的目的,给使用者造成了一定的困惑。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无障碍设施普及率低,出现无障碍缺失、落后等问题的场所主要集中在车站、医院、旅游景点等老旧公共场所,使无障碍环境需求人群对这些公共空间望而却步。如没有配备低位服务台、无障碍停车位、轮椅等设施,无障碍卫生间空间不足、轮椅进出困难、坡道坡度过大需要工作人员推动,电梯没有盲文或语音(提示)、电梯按钮过高,无障碍厕所设计不达标,没有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位等问题。
无障碍设施智能化的价值,在于利用科技最大程度降低无障碍群体获取信息时的难度,解决无障碍群体的不便。
调研中发现我省无障碍设施存在智能化较低的情况,如有些公共场所缺乏盲人音响提示装置,盲人无法安全便捷地过街、过路口、上电梯等,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智能化复杂操作给无障碍群体带来了“数字鸿沟”障碍等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公共设施的智能化,已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志。未来城市公共场所环境建设中一定会用智能化网络手段来提升城市生活的效率与品质,无障碍环境设施也应该借助互联网与大数据的智能化优势,向提供多元化服务的方向发展。
无障碍环境建设消除的不仅仅是阻碍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障碍,更是为社会所有成员创造一个自由活动、交流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空间。目前社会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或者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认识,要改变无障碍环境建设只为少数残疾人、老年人服务的观念,要通过普及无障碍知识、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等方式提高全社会的无障碍意识[2]。逐步用通用设计来取代无障碍设计,实现把无障碍建设融入城市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以健全人为核心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理念,实现以人为本,全民共享。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导向、是龙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尊重公共场所无障碍系统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之初就应加入无障碍设计内容,切实让无障碍设施的规划及设计的完善得到保障。施工单位或者开发商不能为减少成本对规划妄作修改。
制定与城市总体规划相适应的无障碍公共场所整体专项规划,体现无障碍步行路线、行车路线、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盲道、无障碍设施等方面的规划内容,无障碍设计以通用设计理念为指导,实现将无障碍环境建设融入整个城市建设中。同时对无障碍公共空间类型和分布进行系统化配置,绘制相应的无障碍地图,区分建设重点和先后,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体现合理有序发展[3]。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新建建筑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较好,但是老旧公共场所如车站、医院等地的无障碍设施普遍出现缺失、落后的问题。我们认为,政府应持续投入人力物力,落实老旧公共场所的无障碍改造工作,这应是完善公共场所的工作重心。同时对于历史古建筑,建议在不损坏历史遗迹的同时,适当做出相关改造,使无障碍设施需求群体即使身处历史建筑也能够感受到“无障碍”。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推进商业场所、交通运输、旅游景区、医疗卫生单位等公共场所的无障碍改造,深入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全面提升全省公共服务无障碍建设管理水平。
城市公共场所源于人的活动聚集性需要发展形成,公共场所的本质特征是人的活动,所以服务的主体是“人”。公共场所的设计从人的尺度、速度和舒适度出发,以“人情化”的方式来表述人在空间中活动的需要,城市的活力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城市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设施中人性与自然的趋同,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趋势。无障碍环境中人性化设计着重为儿童、老年人和残障人进行体贴、周到和优先的考虑,核心就是充分尊重使用者生理和心理及人格的需要,使人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体面。
国外公共场所设施,一般都会在设计方面考虑如何方便残疾人。超市、餐厅等公共场所门口一般有残疾人专用停车位,电梯、洗手间也会采用有方便残疾人的设计,让人感受到残疾人是社会成员的主体。在美国的超市里,残疾人购物车已成标配。日本等地区“会说话的红绿灯”正在解决盲人的恐惧感。日本扶梯可为残疾人实现私人订制。电梯台阶可以变得平整,便于放置轮椅;室内也设有盲道,方便盲人办理日常事务。在这些地方人是城市的主体,“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思想提醒人们,城市无障碍整体环境设计应立足于人来创造舒适、方便、亲切的活动场所,这也是现代城市设计的宗旨[4]。
在智能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随着大数据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从智能产品到智能城市,一系列数字化进程改变了原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人们的出行方式、生活方式、交流信息的方式,催生了丰富的社会生活需求[5]。当今社会,智能化的概念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障碍环境建设也应紧跟时代步伐,目前已出现将大数据技术、“互联网+”等与无障碍建设结合形成的智能化无障碍设施。例如将无障碍公交车与互联网打车联系起来,针对无障碍设施需求群体设置专门的无障碍快车,弥补无障碍公交车普及欠缺而给他们带来的出行困难;采用超声波技术的盲人手杖,辅助肢体残疾人行动的外骨骼机器人装置,智能化社区的网络平台、服务平台,家具产品的智能化设计,在智能化系统技术的指挥下,通过智能化设计的手段提升无障碍设施、无障碍产品,让有需求的群体在科技的帮助下能实现生活自理,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让所有人都能积极平等地参与到现代的社会生活之中,最终创建一个智能化融合下的无障碍生活环境。
(感谢山东建筑大学无障碍研究所调研志愿者团队老师及学生们的辛苦付出,感谢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山东省消费者协会的支持和协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